印光大師年譜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公元一八六一年
法師俗姓趙,名丹桂,字紹伊,號子任。陝西省郃陽(今合陽)縣赤城東村人。弟兄三人,長名折桂,字從龍;次名秋桂,字攀龍,師最小(1)。父名秉綱,母張氏。法師幼隨長兄習儒,穎悟異常,成童中秀才。十五歲再次病目,困殆數載,疾愈後一心向佛。年二十一出家為僧,法名聖量,字印光。後自號「繼廬行者」,又號「常慚」、「常慚愧僧」。三十三歲後,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隱跡潛修。晚年在滬創辦佛經流通處弘化社,在蘇州吳縣開靈巖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。一九四O年十二月二日圓寂於蘇州靈巖山寺。後人奉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。 (1)見釋妙真主編的《印光大師言行錄》(一九五四年弘化印行)、《永思集‧印光大師小史》;張慧容《印光大師略傳》。慧容。名有瓚,浙江鄞縣人,大師之皈依弟子,法號「慧容」。又,大師名丹桂,此係陝西合陽縣印光法師紀念堂籌建委員會告知,且雲其長兄次兄分別名折桂、秋桂。此事為以前有關大師之諸書、文未載。印光法師紀念堂籌委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六月。 公元一八六一年 辛酉 清咸豐十一年 一歲 夏歷十二月十二日辰時,生於陝西省郃陽(今合陽)縣(一)。師生六月即病目,幾喪明,後雖愈,目力已損(二)。 (一)見真達和尚等《印光法師行業記》。 公元一八六二年 壬戍 清同治元年 二歲 隨兄讀書長安,離鄉四百二十里(一)。 (一)見釋南亭、樂建吾(崇輝)等《永思集續編‧印光祖師傳略》(一九七O年):「嗣隨長兄讀書長安,距鄉四百二十里。」文中雖未明言「隨兄同至長安」之確切年份,然至少已在此(二十歲)前矣。 印光法師紀念堂籌建委員會 在陝西合陽縣城,印光法師故里。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成立。由合陽縣人大常委常務主任李克明、縣政協主席黃萬合、秦飛老居士等發起。有印光皈依弟子弘林方丈,陝西佛協副會長昌明法師、大興善寺界明方丈,及陝西醫史博物館館長張厚墉教授等佛教界文化人士、居士參加。秦飛老居士為秘書長。秦老居士及張厚墉教授曾於一九九O年在合陽印光法師出生地考察五天,走訪調查,證實了印光法師生於陝西合陽縣孟莊鄉赤東村。 公元一八八一年 辛已 清光緒七年 二十一歲 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出家,禮道純和尚為師(一)。 (一)見《行業記》。又據陳煌琳《印光法師傳略》載述:「光緒七年辛已,年二十一,長兄由長安回鄉,即往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出家,禮道純長老為師。未三月,長兄尋蹤至,給以母病篤,乃隨回家。途中兄出俗服一襲,厲聲斥曰:『汝不卸僧裝,吾必死汝於此!』無奈,從之。及抵家,母固無恙也。長兄誡曰:『誰教汝擅自出家乎?從今將此念頭放下,否則定予痛責!』家人慮師潛逃,防範綦嚴,遇戚家有喜事,兄皆師往賀,席間有肉。師故大啖,兄大悅,以為不復有出家志,防範遂疏。一日,長兄往探親,二兄在埸曬谷,師乘機占一觀音課,云『高明占祿位,籠鳥得逃生』。遂竊取僧衫並錢二百文,奔蓮華洞寺道純師處,恐長兄追至,不敢久留,一宿而去。道純師係一苦行僧,贈洋錢一圓,陝人鮮見,錢店不兌換,乃向首飾店換得錢八百文。」 公元一八八二年 壬午 清光緒八年 二十二歲 掛褡於湖北省竹溪蓮華寺。寺僧食蕈,師獨不食;僧僉中毒,賴師以救(一)。 (一)見《行業記》。文《永思集‧印光大師小史》:於湖北蓮華寺中曬經次得讀《龍舒淨土文》殘本《書傳》,既而師發心苦役供養眾僧,兼任柴頭、水頭。每日四十餘人所用水及開水,悉師一人挑自燒。和尚見師勤慎、忠實,適庫頭有病,即令代理其職。師於曬經次偶讀殘本《龍舒淨土文》,益知淨土一法,圓賅萬行、普攝群機,遂畢生以之自行化他焉。一句彌陀家喻戶曉,淨土法門得以中興實肇端於此。 公元一八八三年 癸未 清光緒九年 二十三歲 爾後隱跡終南四年,住太乙峰,曉夕念佛,兼讀契經,自是深入法海矣(一)。 (一)見《書傳‧紅螺參學》:「師具戒後,志切專修,仍歸終南,潛居念佛,間研教典。」又陳海量《印光大師小史》:「是年具戒於興安雙溪寺,爾後遁隱終南,住太乙峰,曉夕念佛,兼讀契經。煙霞托跡,日月鄰身。時復層巒,危巔宴坐,長空萬里,大地平沉,自是深入法海矣。」 公元一八八四年 甲申 清光緒十年 二十四歲 在終南山念佛修持。 公元一八八五年 乙酉 清光緒十一年 二十五歲 住陝西省七十里外南五臺山大頂,親侍大士香火。一日下山至劉村西寺,見有數碑,所載皆非最初緣起。中有一碑,被水垢封蔽成一石板。大師取磚磨之,乃至元七年依古碑所序之緣起碑也(一)。 (一)見《增廣》卷一第六九頁《與高鶴年書》「南五臺山乃千三百年前,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,降伏毒龍所開之古道場也;亦蓮宗八祖雲棲蓮池大師中興蓮宗之發願處也。明嘉靖時,有性天文理老和尚者,隱居此山,無門洞。後因雲遊至杭州,住西山黃龍庵。蓮池大師仰其道風,與夫人湯氏皈依座下,不二三年,又依之出家。」 公元一八八六年 丙戍 清光緒十二年 二十六歲 在陝西南五臺山。受僧友囑托,調教一頑皮幼僧,以威儀臨之。先明喻其理,後嚴施以法,卒得成效(一)。 (一)見《三編‧復卓智立居士書》:「一幼僧佻僻非常,一切人皆莫如之何。其師因浼光教訓(其師與光係知交)。光說其所以,此人當時面無血色,已懼之不已。後送來,光與彼和氣詳說,令勿違我命,違則決不輕恕。彼心雖畏懼,究未親試,第二日即犯規矩。光將打,與彼說其規矩,不許動,不許哭。未打先避,光曰:『此第一次,不加罰。再避則定罰。』遂打,如植木然。從此半年未須一高聲說,況用如此不可遏之恕乎?」 公元一八八七年 丁亥 清光緒十三年 二十七歲 正月,朝禮五臺山。禮畢仍回紅螺山資福寺。歷任雲水堂「香燈」、「寮元」之職(一)。任「藏主」,遂得閱讀大藏(二)。 (一)見《行業記》。
☐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