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一九O五年 乙已 清光緒三十一年 四十五歲
公元一九O六年 丙午 清光緒三十二年 四十六歲
大師函約高鶴年往普陀山休養。與高言「袁了凡四訓」同安士之因果書。並談末法眾生障深業重,縱發大心,群魔撥亂,如無善根定力,即被所轉,真可惜也(一)。
(一)《若行記》。
公元一九O七年 丁未 清光緒三十三年 四十七歲
公元一九O八年 戊申 清光緒三十四年 四十八歲
公元一九O九年 己酉 清宣統元年 四十九歲大師常致書高鶴年居士,函詢外方佛法如何,囑提倡淨宗及因果報應(一)。(一)見《苦行記》:「宣統元、二、三年,師常函詢外方佛法如何,囑提倡淨宗及因果報應。」
公元一九一O年 庚戍 清宣統二年 五十歲
公元一九一一年 辛亥 清宣統三年 五十一歲夏,太虛法師至普陀山。師與太虛會晤,頗嘉許其詩文,作二偈贈之(一)。
(一)印老《贈太虛》二偈,見《太虛大師全集》第三十二卷。錄之如下 :
偈一:
太虛大無邊,何物能相掩!白雲偶爾棲,當處便〔音+甚〕暗。
吹以浩蕩風,畢竟了無點。庶可見近者,莫由騁駿貶。
偈二:
太虛無形段,何處能著染,紅塵驀坌起,直下亡清湛。
灑以滂沱雨,徹底盡收斂。方知從本來,原自無增減。
太虛法師進而知之,有二偈見釋印順編著《太虛法師年譜》:
(一)
日月回互照,虛空映還掩,有時風浪浪,有時雲暗暗。
萬象恣妍丑,當處絕塵埃。雖有春秋筆,亦難施褒貶。
(二)
餘霞散成綺,虛空忽渲染,恰恰紅塵漠,恰恰青天湛。
悠然出岫雲,無心自舒捲。泰山未嘗增,秋毫未嘗減。
太虛法師(一八八九——一九四七),近代高僧。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。俗姓呂,農工家世。十六歲出家。佛學造詣深厚,於整頓僧伽制度尤有貢獻。一九四七年圓寂於上海玉佛禪寺。遺著頗多,其弟子編成《太虛全書》。
公元一九一二年 壬子 民國元年 五十二歲
在普陀法雨寺晤高鶴年。高氏恭敬開示。大師曰:「六祖言:『於一切時,自淨其心』可能否?如其不然,不可沉空守寂,即須廣學多聞,識自本心,達諸佛理,和光接物,無人無我,直至菩提云云」(一)。高鶴年居士臨行攜去大師之佛教論文四篇至滬,登刊於《佛學叢報》。署名「常漸」(二)。大師約高氏同至通慧庵昱山法師關房暢談諸家淨土文。
(一)見《紀念文集‧印光大師書傳跋》,及《三編‧與高鶴年居士書》,信後附有《覺有情》編者陳法香題識。
(二)據《苦行記》:「狄楚青居士發心辦《佛學叢報》。余至海上索師文稿,編入叢報,師用『常漸』之名,『印光』二字,無人知也。」
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(見《增廣》第二卷)
淨土決疑論(見《增廣》卷二『論』第一頁)
宗教不宜混濫論(見《增廣》卷二『論』第九頁。文中括弧內注文乃大師原文中所附自注,用小字添於原文句後者。)
佛教以孝為本論(見《增廣》卷二「論」第十二頁)
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(見《增廣》卷二「論」第十三頁)
公元一九一三年 癸丑 民國二年 五十三歲
四月初八日,作《與高鶴年居士書》(一)。
(一)見《三編》上冊卷一第四四頁。
按:函中所云「去秋蒙閣下攜至上洋,錄出四論以登叢報」即指高氏於民國元年攜去之四篇佛教論文。此函後但署 "四月初八日」。信後附有《覺有情》編者陳法香的題記。陳法香將此信考證定為「民國三年」所寫,誤也。茲將陳氏題識引錄於下:
(陳按):印光大師隱居普陀山,初無人知。高鶴年居士遊山,乞其論文四篇。一,《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》;二,《宗教不宜混濫論》;三,《佛教以孝為本論》;四《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》。皆登於上海狄平子居士創辦之《佛學叢報》。其第一篇署名「常漸」,登於《叢報》第九期,係民國三年陽曆二月十五日,即民國二年陰曆九月初二日出版。其第二篇亦署名「常漸」。第三、第四篇則署名「普陀僧」。此三篇則於《叢報》第十期登出。此四篇論文可謂印光大師初轉法輪。從此龍天推出,大放光明矣。承鶴年居士出示右書,未舉年份。書中所云「去秋蒙閣下攜至上洋,錄出四論,以登《叢報》。」則右書確為民國三年陰曆四月初八日所寫。此書極有佛教歷史價值,未見於正續《文鈔》,爰付本刊,以公諸世。
《覺有情》半月刊編者陳法香謹識
按:陳氏將此函定為「民國三年」是弄錯了。高鶴年至普陀取去論文四篇,時在民國元年。《永思集》之「行業記」、「苦行記」,釋東初《中國佛教近代史》等,俱有一致明文記載。印光法師後於民國十二年「復卓智立」書中亦清楚記載:「及高鶴年居士於民國元年至法雨寺訪晤,紿去數稿,刊登於《佛學叢報》,始漸接物。」則此信寫於民國二年(即公元一九一三年)無疑。決非民國三年。(以印祖原函有「去秋」兩字。)
公元一九一四年 甲寅 民國三年 五十四歲
與狄楚青居士(一)晤於浙江普陀山。提議狄流通《揀魔辨異錄》。狄氏返上海,乃將是書石印一千部(二)。
(一)狄楚青(?——一九四一),名葆賢,字楚青,一字平子,又號「平等閣主」。維新派人士,近代佛教學者。江蘇溧陽人。早年與康、梁觀點相近,主張變法。與譚嗣同等游,過從甚密。「戊戌」後,逃亡日本。一九OO年歸國,至滬,入唐才常發起之「正氣會」。後唐才常等赴漢口創設「自立軍」,狄則留滬任聯絡,籌措糧餉、軍火,以為策應。事敗,唐殉難。狄氏二次出亡日本。後歸國集資經營新聞出版事業。一九O四年,於滬創《時報》。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於滬辦《佛學叢報》,設「有正書局」。曾推薦月霞法師至滬弘法,創華嚴大學。一九三一年,與葉恭綽等發起影印宋版《磧砂藏》於滬。其於佛法,初則篤信淨土,後皈依常州天寧寺冶開禪師,經其指點,始得大悟。夫人汪氏觀定於禪亦頗有悟解。生平好詩詞書畫,著有《平等閣詩話》。著作另有《平等閣日記》,詳載學佛心得及因果輪迴故事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,對中國文化之掠奪、摧殘;狄氏亡命東洋,輾轉朝鮮,經遼寧、瀋陽至京,沿途所見聞國人悲慘景象,《日記》中亦有載錄,故具史料價值。
(二)《三編》卷一上冊第十頁「復如岑法師」:「民國三年,狄楚青來普陀。光勸伊流通此書,云:當向諦公處請其書。伊云:『我有。』問從何而得?云『在北京爛貨攤買的。』伊回申,即付印刷所,照式石印一千部。以八部送光。」
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