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 卷三 (三編下冊)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復馬宗道居士書一

復馬宗道居士書一

接手書.知道念日純.不勝欣慰。今年之亂.千古未聞。此皆吾人往昔劫中惡業所感。故雖未實受害.而其驚慌慘悽.何可名言。閣下既知氣憤為害.何不當發氣憤之時.作我已死想。死則任人所為.絕不相爭矣。若常時作將死想.則道念自切.情念自息矣。今人好發起新章程.彼廢倫免恥等.尚可公然提倡.欲推行全國。吾人遵佛教誡.戒殺喫素.又何懼同教中之異議。當仁不讓.見義勇為。尚祈以身作則.引彼拘於教者.入大乘法門。以期不孤佛恩.不負己靈.方為救世之道。

老年人固宜一心念佛。看大乘經論.不過明理性.種善根而已。若必欲現生了脫.請如到臨命終.如墮大水火以求救而念佛。則必可仗佛慈力.帶業往生。否則難保定矣。祈熟讀文鈔自知。

世人每以教界相拘.致畢世不聞大法.尚自以能遵守本教為功。若果本教之聖賢.只許人依本教之理教。他教之理.縱有勝於本教者.亦不許入.即入亦不讚許。如是直與市井小兒知見無異.是尚得謂之為聖賢乎。是知以教自拘者.皆悖本教聖賢之心也。汝本回教.能信奉佛法.皈依三寶.可謂豪傑之士。然須力敦倫常.恪盡己分。諸惡莫作.衆善奉行。信願念佛.求生西方。以此自行.復以此化他。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.生彼清浄蓮邦。不致上負佛恩.下負己靈也已。今為汝取法名為宗道。汝妻為宗德。文慶為慧暢。文裕為慧豐。文智為慧純。文馨為慧馥。俾彼等同皆喫素念佛。如不能浄素.切勿恣意令食。一則保存慈心。一則衛護身體。汝教食牛.固宜切戒。以牛於人有功.食之更加罪過。湖南人喫飯.不喫盡.此風甚劣。食為民天.何敢暴殄。宜與兒女及婢僕等說其所以。雖一粒半粒.亦不宜棄。人若拋撒五穀.必定來生無飯喫。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。人若蹧踐字紙.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。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騭文.感應篇.為彼講說。俾知為人之道.及三世因果之理。則將來自不至流為暴惡。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.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.及因果報應。一聞邪說.遂極力依此.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.為可哀也。今寄彌陀經白話及心經註.學佛淺說.感應篇彙編.共一包.以為汝教訓兒女等立身修德之據。

汝蓋未悉心詳閱文鈔。縱閱.亦只泛泛然過目而已。(一)所言先從十念進行.不知十念一法.乃為極忙之人所設。以終日無暇.但只晨朝十念。若有工夫人.豈可以十念了之乎。如先念十念.再按自己之身分.所立之功課做.則可。若但十念即已.則不可。況此患難世道.禍機四伏。若不專志念佛及念觀音.一旦禍患臨頭.又有何法可得安樂。況汝家道向有豐裕之名。現雖不比以前.然一班癡人.固常欲奪而有之。汝不知浄土法門即已。既已知之.何可泛泛然修持乎。即謂世緣或難無礙.但宜有事時從減。無事時.何亦可作有事時之預備.免間斷之咎而不修乎。(二)按理宜浄素。雖勢難即浄.但宜少食。即食.亦當存一憐憫度脫之心。非喫葷人念不得佛也。(三)念佛豈有定章.但取適宜。清醒時.金剛念.默念。昏沈時.小聲念.大聲念。(四)禮佛一拜.罪滅河沙。當量自己工夫.勿只取其安逸。(五)禮佛唯取志誠恭敬.固不在世儀出世儀也。(六)彌陀經.宜朝暮作功課。若有暇.清晨洗漱畢.或先用十念法。後再禮三拜佛。念彌陀經一徧。往生咒三徧。念讚佛偈。念佛五百或一千聲。再念觀音勢至清浄大海衆各三聲。再念回向文.三皈依。照文鈔及彌陀經白話註後附之修行法。餘金剛經等.當另一時念。隨自己工夫定。(七)佛號.彌陀經.均無甚別音字。飯食讀反寺.仍是世音.四書五經皆是如此。以人多忽略.認為特別音。汝試查查字典。然飯食讀本音.亦可。讀本音.飯即是飯.食即是喫。讀別音.飯[反]即是吃。食[寺]即是飯.固兩皆可通也。唯佛號上之南無二字.必須要作納莫之音讀。其義.白話註後詳說之.不可讀本音。(八)念佛宜量自己之房屋.地步寬窄。如其能繞[繞行].固宜先繞。或於屋外繞.亦可。繞時亦可舒暢氣息[繞佛乃表示隨順佛意、]。不徒表示隨順而已。自己修持.但取誠敬。跪.立.坐.繞.各隨其便。若欲如法.誦彌陀經宜跪.立誦亦可。至念佛時.則先繞。繞念一半.則坐念。坐念將畢.則跪念十聲。再念觀音勢至清浄大海衆各十聲。或各三聲。庶身心調適.不過勞.不過逸.氣暢身適.有益無損。所言令慈在堂.固宜以此理奉勸。令其生信念佛.以期出生死海。何可謂為過傲。父母愛子之心.無所不至。彼若知其有益.豈有不肯贊許之理。彼若不知其益.尤宜多方啟迪。俾生我者.得佛法之實益.是之謂孝。如彼固執己見.不肯生信.但當代為懺悔罪業。誠之所至.金石為開。況母子天性相關。汝果真誠為親懺悔.親必有蒙三寶加被.轉生信心之日。又當令宗德慧暢等.皆如是行。則一門骨肉之親.同作蓮邦諸上善人.何幸如之。

世事日非.宜勤念佛及念觀音。真達師朝九華去。光於七月廿五即到太平寺.以印書事.恐須十月間回山。楊棣棠之儒釋一貫.尚未出書。此書遲出.則所擇必精。然今日之要務.唯在認真念佛而已。凡事須按時節因緣.及己之能力而論。譬如遇難之人.欲遠逃避.雖金珠滿屋.皆不敢携。所必不可不携者.唯糗糧也。以一日無糧.則不可以生。金珠若携.或至招殺生之禍。汝於此時世欲得利益.有浄土諸書.已可以無憾矣。若不專心致志.縱博極羣書.或致反等閑視浄土矣。

早晚宜誦彌陀經.不宜但十念。釋迦當於最初時.先禮三拜。願文隨意。必須按文發心.方為願。倪夫人若按所說之景象.則決定可往生。其先見白鬚老人.不見佛及蓮華者。蓋以功行尚淺.故所見校劣也。所言品位.當在中品中生下生之間。然西方九品.乃大概而論。實則一品.俱有無量百千萬億品。但得往生.即已超凡入聖.了生脫死。雖在下品下生.已高超生天百千萬倍矣。近又印感應篇直講二萬.尚未釘出。出時當寄一包.令兒女等同皆讀誦受持。則長大決不至隨潮流.以行廢倫免恥等事也。欲兒女皆成賢善.非從此著手.則無由矣。閨範.去年由魏梅蓀提倡.印一千部。光亦任五十部.今年光自提倡印三千部。此係石印無板.別無賣者.今與汝寄一包來。又淺說一包.感應直講一包.此書當令兒女同念。則不至隨惡潮流轉矣。汝且詳閱浄土經典.及諸著述。及與法華楞嚴等大乘經。若一味研究.或將浄土法門.反忽略視之。則所研求者.非所倚仗。所倚仗者.以不專研求.或至反不能倚仗。則茫茫苦海.何由而出。豈非求昇反墜.弄巧成拙乎。

娑婆世界.凡聖同居。聖若降臨.亦復示作凡夫。彼必於倫常躬行.加人一等.令人可欽可佩。後或示其從迷得悟.極力修持。或終身不示修持佛道之相.而於死後示現異迹.發人深省。儒道耶回四教.皆有聖賢。然其所發明之理性.但只佛教中人乘天乘而已。於自心本性.皆未能究竟發明。有不知此義者.以為皆是聖人.便謂悉皆平等.無有高下。或者以所說未臻道源.謂非聖人者。以在彼當教.堪為聖人故.皆為未徹之論。世之講道論德者多矣。求其將真妄源本.生死原由.與心性之極致.生佛之同異.發揮盡致.了無隱遺者.捨佛教則無有也。菩薩度脫衆生之誓願.無窮無盡。隨類逐形.種種方便而為感化。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.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所云說法.亦不專指口說。或以身說。或以歿後異迹說。馬玉高之媳.與昔之乞婦畢生之躬行.直可以鎮坤維而立閨範。此舉見聞之迹所言也。至其死後所現之相.非儒道耶回經中所有.乃佛教得於現生證果之相。惜世之知道者少.無能發明其事。但作一種奇異事迹以傳.為可惜也。菩薩欲化外道以入佛道.若不現外道之迹.則彼外道無由而生信仰.以起修持也。所示之迹.非言說所能窮其方便。普門品所說.不過舉其大概而已。現今世道壞至其極.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觀音之靈感.甚多甚多。光以冗忙.精神不給.以故皆不記録。若録當成巨帙。

汝頗有家資.值此時世.當竭誠盡敬.與宗德慧暢等念佛及觀音聖號.以作恃怙。至於研究教義及密宗各義.亦不過開發智識而已。若欲資之以了生死.則斷斷不能。何以故.以彼各宗.皆須自力修到業盡情空.方有了生死分.否則縱令悟處深.功夫高.功德大.皆莫能了。唯浄土一法.不斷惑業.可以仗佛慈力.帶業往生。此之法門.非一切法門所能比擬。若無真善根.斷難徹底信。所言觀經.即觀無量壽佛經。文鈔中引.或節三二句.下即發揮義致耳。汝既未指頁數.亦不便查。佛告阿難及韋提希.係觀經之文。觀經二字.乃經之題.而約略書耳。

各教在不分門庭一語.亦不可儱侗。若混然不分.則大小邪正.何由而辨。若究竟歸本.則不歸佛教.將何所歸。譬如大江大河.已自寬廣淵深矣.然若不歸於海.則從來未有也。海則從有天地以來.日日如是.納了不見其增益。大江.秋雨發時.便浩瀚汪洋矣。汝所言死歸一轍.亦非至當。唯死是一。而生六道與證四聖.其苦樂蓋天淵相懸。何得云一轍乎。各教隨所修而得罪福.天堂地獄固無二。至以為一.各教不應皆有真義.此語汝尚未知各教之真.亦不能一一平等。在彼教則為真.若在佛教則皆真之少分.不能完全皆真.了無差殊。既完全皆真.又何必用應以何身得度者.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乎。張純一者.乃耶教之頭首。因其學問淵博.後方知佛。五六年前.與其妻同皈依光。彼法名證理.其妻名證慈。楊棣棠與純一書.蓋以純一先信基督.後入佛教。汝混以現身為實義.不體現身為俯垂接引.同登覺路。足見汝於道理.尚未認明。故其所說.混而無所揀別。若執以為是.則自誤誤人不淺矣。且祈認真改過遷善.念佛名號.久之當自發一笑。古人釋如來.不捨穿針之福.曰如八十翁翁作舞.為教兒孫故.現身說法.亦猶是也。汝即以現彼身為得究竟道.則與菩薩現身之義.完全相悖矣。若如汝說.各教皆有得道者.何須菩薩又俯現彼教之身.而弘揚彼教耶。不知菩薩之現.乃權巧方便.示與同事而引彼入於佛乘耳。汝并文皆不明白.況義乎。而自以為已知已悉.故有此種言論。若非光點破.恐別位知識礙於情面.含糊分疏.則汝之洞子.且難鑽出矣。光老矣.無能為也。上十年來.應酬極繁。今則應酬日多.精神日減。長此以往.勢必累死。則於人無益.於己有損矣。以故定於二月下旬下山.往上海陳家浜太平寺.料理印書事.至六月仍回山.以上海過熱。七月下山.則不歸矣。八九月印書事.則紙板存留處.隨人印刷.向書局交涉。各事安頓妥帖後.即長隱滅蹤矣。以後永不與一切人.相往還交涉矣。汝但依文鈔嘉言録以修.決不至不得了脫。如妄欲作大通家.將浄土法門.視作等閑.隨各宗善知識學宗教密等法門.大通家或可做到一二程.而欲靠此一知半解.想了生死.則夢也夢不著。此光末後為汝之語.不知汝以為然與否耶。

念佛一事.所求皆得。為現在椿萱求福壽.為過去祖禰求超昇.均無不可。然須至誠之極.方有感應。若泛泛悠悠.則其利益.亦是泛泛悠悠。回向之文.宜於正回向後.自己依所求之意.作數句。但表其心.不必鋪排。汝既知浄土法門.尚宜與一切人說其利益.令彼修持。況生我之父母乎。為父母回向.固為至理。而不勸父母.自己修持.便失真實孝親之義。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.當至誠代父母持念回向.消除宿業。久而久之.自會生信修持。誠之所至.金石為開。況父子天性相關.而有不能轉移之理乎。兒女等.當認真教以因果報應之理.及為人之道.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.各各自盡其分。汝果能依我所說.則生入聖賢之域.歿歸極樂之邦.乃決定無疑之事也。

現今之世.危險萬分。宜率家人長時念佛及念觀音聖號.當必有不思議之感應。至於喫素一事.實為至易。但以未深體察.故覺其甚難耳。吾人既懼兵災.當念一切生物自受屠割烹炮.以供吾人口腹之欲.彼豈願死而樂供人服食乎。聖人以忠恕為教.謂為違道不遠.以施諸己而不願.亦勿施於人.為發揮其義。試思我與彼同賦此心.同知貪生怕死.同知趨吉避凶.同知感恩懷恨.何得猶日日食彼等之肉。既能忍心食彼之肉.則與土匪劫賊同一心行。何得於土匪等之劫掠殺傷.則不欲得。於水陸生命之殺戮烹炮服食.則心安而意樂也。其故皆由於不肯反省.故致違道懸遠也。浄土法門.但恐信不及。若信得及.一切人皆得往生。有佛大慈悲力.何須光為。近來之人.多多見異思遷。有信心者.每每不知浄土之所以.或學禪學教學密等法。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識則可。若欲即生仗佛慈力.往生西方.則或致因所學者多.藐視浄土。由是既不能斷惑證真.以自力了。又無信願念佛.以仗佛力了。則將來三途六道之苦.當比此時之苦.勝百千萬倍矣。

現在人民.無不在水深火熱之中。而一班有勢力者.各欲為己子孫得永久之富貴尊榮.不惜人民貧困死亡。此種禍根.皆程朱理學破斥因果報應.及生死輪迴之所釀成。使彼提倡因果報應.生死輪迴.則後世儒者.皆不敢以為無有。彼縱欲行損人利己.傷天害理之事.以有惡報.恐後受苦難堪.因茲不敢耳。因程朱以為無有此事.則彼惡劣殘忍之人.敢於為惡.無所忌憚矣。又加歐風一吹.則廢經廢倫殺父姦母之事.通皆極力提倡.而期其實行也。其禍之原.殆由理學所基。可不哀哉。是宜認真生信發願.以求生西方也。

金剛經飯食讀反寺.亦非佛家之義.乃儒書之義.人自不察耳。其字句之不同者.如即與則.諸本互用.此無關緊要.經是即即讀即.是則即讀則.以則即義.無甚差異故也。有杜撰者.謂高麗國王諱稷.故改即為則.此不知事務之盲論也。又有忍辱波羅密等.有作兩句.有作三句者。須知作兩句.義亦完全是三句。非兩句.即無三句之義。但照本念兩句三句.均無所礙。經本作三句.即念三句。作兩句.即念兩句。願樂欲聞.是樂阿蘭那行者。樂字讀去聲.作要字音。行字經中凡是說所行之行者.儒家讀興去聲.皆讀限音.實行之變音耳。大悲咒等.彼此稍有不同.不妨照本讀之。以咒係梵語.人莫能知。但志心念.則有大益。不須在字體上講究也。湖南所流通之本.亦未見.不能指其是非。但志誠持誦.自獲不思議功德。萬不可以或有差錯而懷疑.則必能得其利益矣。經題理當念。浄土約事.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。約理.則唯心所現。良以心清浄故.致使此諸境界悉清浄。理與事固不能分張。不過約所重之義.分事分理耳。汝但詳看宗教不宜混濫論中.真俗二諦之文理.及約境所喻之義.自可了知矣。汝見地如此.只好學老實頭一心念佛。若以好高務勝之心.妄生臆見.恐未得其益.先受其損也。當此天災人禍彌漫之際.固宜率其家人認真念佛與觀音聖號。其餘一切不能了明之義.且勿理會。待其業消智朗時.自可一目瞭然。否則縱令明白文理.亦只是口頭活計。災難臨頭.生死到來.決定用不著。事理二法.兩不相離。由有浄心.方有浄境。若無浄境.何顯浄心。心浄則佛土浄.是名心具。若非心具.則因不感果矣。汝意謂.事則但是事相莊嚴.理則但是心性理體.理在事外.事在理外.何名理事乎。譬如築室.棟梁椽柱牆壁.事也。屋空.理也。唯其有棟梁椽柱之有.方能得其屋空。由其有此空.方可施其棟梁椽柱。理事互相為用.亦如空有互相為用耳。何得死執偏見.謂有則無空.空則無有耶。此種義理.若不明白.當勤持誦.勿妄猜度。久而久之.業消智朗.自可一笑而喻。古人最初.皆在認真用工上著力.不在卜度思量處用心。故古人一舉一動.皆非今人所能及也。


👉 三編下冊 第576頁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三
[33-024] 復馬宗道居士書一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倫常】 人與人相處的常道。
【恪】 謹慎誠敬。[副詞][注音ㄎㄜˋ]
【浄】 「淨」的異體字。
【蓮邦】 西方極樂世界。根據佛經記載,此世界的眾生都是以蓮花化生的方式誕生,故稱為「蓮邦」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陰騭】 為默定的意思。後引申為默默行善的德行。也稱為「陰德」、「陰功」。[注音ㄧㄣ ㄓˋ]
【修德】 修養德行。行善積德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葷】 指蔥韮薤蒜之物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回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南無】 皈依頂禮.恭敬.度我。([31-158])。南無、亦有作曩摩者,經中通作南無。([42-021])([音納莫][21-003])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糗糧】 乾糧。[注音ㄑㄧㄡˇ ㄌㄧㄤˊ]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録】 同「錄」。
【恃怙】 恃怙是母親、父親的代稱。比喻父母。[出自《詩.小雅.蓼莪》][注音ㄕˋ ㄏㄨˋ]
【儱侗】 含糊籠統。[注音ㄌㄨㄥˇ ㄊㄨㄥ]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紙板】 舊時印刷排版成鉛字後,以紙厚裱,搨出鉛字的字形,以為重印時鑄鉛的模型。
【祖禰】 ①祖廟與父廟。②先祖和先父。亦泛指祖先。③本源、起始。[注音ㄗㄨˇ ㄇㄧˊ]
【鋪排】 布置、安排。
【臆見】 個人主觀的見解。[注音ㄧˋ ㄐㄧㄢˋ]
【卜度】 揣度、猜想。[注音ㄅㄨˇ ㄉㄨㄛˋ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