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六、勸注重因果

六 勸注重因果

甲 論因果之理

● 因果一法,為佛教入門之初步,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圖。([書二]十)

● 因果者,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,度脫衆生之大權也。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,任汝智巧道德,如何高超,皆屬虛設。以不講道理,兼無王法故也。([書二]一一)

● 古之聖賢,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,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。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今之人於日用云為,父子兄弟夫婦之間,尚不能一一如法。稍有知見,便妄企作出格高人。未得其權,則肆其狂妄之瞽論,以惑世誣民。已得其位,則逞其暴虐之惡念,以誤國害民。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,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,以啟迪之也。使稍知因果報應,則舉心動念,皆有所畏懼,而不敢肆縱。即不欲希聖希賢,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不可得也。以故天姿高者,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。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少時栽培成性,如小樹標使壁直。及至長成,欲令其曲,不可得也。([書二]一一)

● 醫家治病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。譬如有人咽喉臃腫,飲食難入,氣息難出。必先消其腫,然後方可按其病原,調理臟腑。若不先消其腫,則人將立斃。縱有治本之良方妙藥,將何所施。因果者,即今日消腫之妙法也。然因果一法,標本統治。初機依之,可以改惡修善。通人依之,可以斷惑證真。乃徹上徹下,從博地凡夫,以至圓滿佛果,皆不能離者。豈徒治標哉。(同二三)

● 因果一法,乃世出世間聖人,烹凡煉聖之大冶洪鑪。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,則通宗通教之後,尚或有錯因果事。因果一錯,則墮落有分,超昇無由矣。且勿謂此理淺近而忽之。如來成正覺,衆生墮三途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而凡夫心量小,凡經中所說之大因果處,或領會不及。當以世間淺近者,為入勝之方便。如文昌陰騭文,太上感應篇等[感應篇,揚州藏經院,有感應篇彙編,為古今註此篇者之冠,文理俱佳,有四本,]。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。則人人可以為良民,人人可以了生死矣。前年曾刻安士全書[文鈔中有二序,可知大概,],板存揚州,各經房皆為流通。誠淑世善民之要書也。([書二]二九)

● 昔白居易,問鳥窠禪師。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。窠曰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白曰,這兩句話,三歲孩童也會恁麼道。窠曰,三歲孩童雖道得,八十翁翁行不得。須知此語,乃一切學佛法人之總關切要語。([書二]三十)

● 諸惡莫作二句,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,切勿淺視,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。若能推致其極,尚可以上成佛道,況其餘福慧果位乎哉。([書一]九六)

● 示戒善,闢人天之坦路。明因果,陳趨避之良謨。言戒善者,五戒不殺,即仁。不盜,即義。不邪淫,即禮。不妄語,即信。不飲酒,則心常清而志凝,神不昏而理現,即智。五戒全持,不墮三途,恆生人道。此與儒之五常大同。第儒唯令盡義,佛則兼明果報耳。十善者,不殺,不盜,不邪淫,名身三業。不妄言,不綺語,不兩舌,不惡口,名口四業。不貪,不瞋,不癡,名意三業。此與五戒大同。而五戒多分約身,十善多分約心。十善具足,定生天界。至於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對兄說友,對弟說恭,種種倫理之教,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,無或欠缺,隨順世相,修出世法。若夫廣明因果報應,不爽毫釐。墮獄生天。唯人自召。乃如來至極悲心,欲令衆生永離衆苦,但受諸樂耳。故不惜現廣長舌相,為諸衆生盡情宣演。經云,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。若欲不受苦果,必須先斷惡因。若能常修善因,決定恆享樂果。此即書作善降祥,作不善降殃。易積善必有餘慶,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。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,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。而凡情未測,視作渺茫,不肯信受。如盲背導師,自趣險道,欲不墮坑落塹,何可得耶。([論]一四)

● 提倡因果報應,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,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也。若以因果報應為渺茫無稽,不但違背天地聖人之心,自己神識,永墮惡趣。且使上智者不能奮志時敏,聿修厥德。下愚者無所忌憚,敢於作惡。以致天地聖人化育之權。抑而不彰。吾人即心本具之理,隱而弗現。其為禍也,可勝言哉。但以世間聖人,語言簡略。又且只說現生,及與子孫。至於生之以前,死之以後。與從無始以來,隨罪福因緣,輪迴六道,皆未發明。以故識見淺者,雖日讀聖人因果報應之言,猶然不信因果報應。如來大教,顯示吾人心性之妙,與夫三世因果之微。舉凡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,與夫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之法,無不備具。是故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兄友弟恭,夫倡婦隨,主仁僕忠,各盡己分。則與世間聖人所說,了無有異。而復一一各示前因後果,則非世間聖人所能及。盡義盡分之語,只能教於上智,不能制其下愚。若知因果報應,則善惡禍福,明若觀火。其誰不欲趨吉而避凶。免禍而獲福乎。([論]二十)

● 華嚴經云,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是知智慧德相,乃生佛所同。即性德也。有妄想執著,離妄想執著,則生佛迥異。即修德也。修德有順有逆。順性而修,愈修愈近。修極而徹證,證而了無所得。逆性而修,愈修愈遠。修極而永墮惡道,墮而了無所失。了此則愚者可賢,賢者可愚,壽者可夭,夭者可壽。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,一一皆可自作主宰。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,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。如山之高不可登,人不能由,不妨鑿巖設砌,則絕頂亦可直到矣。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,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,弄得前功盡棄,尚且遺害累劫。若不修德,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,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弈之宰輔地位,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。是親得者皆無憑也。袁了凡頗會此義。故一切所享者,皆非前因所定也。前因俗所謂天。天定者勝人,謂前因之難轉也。人定者亦可勝天,謂兢業修持,則前因不足恃。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。若恣意妄為則反是。了此則欲愚者賢,庸平者超拔,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隨時善教而已。([書一]六四)

● 命者何,即前生所作之果報也。又依道義而行所得者,方謂之命,不依道義而行所得者,皆不名命。以此得之後,來生之苦,殆有不忍見聞者,如盜劫人錢財,暫似富裕,一旦官府知之,必至身首兩分,何可以暫時得樂,便謂之為命。力者何,即現生之作為之謂。然作為有二,一則專用機械變詐之才智,一則專用克己復禮之修持。列子所說之命,混而不分,所說之力,多主於機械變詐。故致力被命屈,無以回答。以孔子困陳蔡,田恆有齊國為命,是尚可謂之知命哉。孔子不遇賢君,不能令天下治安,乃天下群黎之業力所感,於孔子何干。顏淵之夭,義亦若此。田恆之有齊,乃篡奪而有,何可為命。現雖為齊君一氣不來,即為阿鼻地獄之獄囚。謂此為命,是教人勿修道義而肆志劫奪也。吾固曰:列子不知命。不觀孟子之論命乎,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,方為真命。則不依道義而得,不依道義而失,皆非所謂命也。列子論力,多屬於機械變詐之才智,聖賢之所不言。聖賢所言者,皆克己復禮之修持也。唯聖罔念作狂,唯狂克念作聖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。木從繩則正,后從諫則聖。惠迪吉,從逆凶,惟影響。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。欲寡其過而未能。假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。人皆可以為堯舜。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皆力也,此儒者之言也。至於佛教,則以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皆當作佛,令其懺悔往業,改惡修善,必期於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以戒執身,不行非禮。以定攝心,不起妄念。以慧斷惑,明見本性。皆克己復禮修持之力,依是力而行,尚可以上成佛道,況其下焉者。故楞嚴經云,求妻得妻[求妻者,求賢慧貞靜之妻也,否則妻何得向菩薩求,],求子得子,求長壽得長壽,求三昧得三昧,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。大涅槃者,究竟佛果,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,何可限量。袁了凡遇孔先生,算其前後諸事,一一皆驗,遂謂命有一定。後蒙雲谷禪師開示,兢業修持,孔生所算,一毫不應。然了凡乃一賢者,使其妄作非為,則孔生所算,亦當不靈。是知聖賢訓世,唯重修持,如來教人,亦復如是。故所說大小權實法門,無非令衆生斷除幻妄之惑業,徹證本具之佛性。故世有極愚極鈍者,修持久久,即可得大智慧,大辯才。列子以一切皆歸於命,則是阻人希聖希賢之志,而獎人篡奪奸惡之心,俾下焉者,受此禍害於無窮,即上焉亦頹其奮志時敏之氣,以致終身不入聖賢之域,作一碌碌庸人。此一篇文,完全於世無益,有何可研究之價值乎哉。([書一]九四)

● 吾常謂世間人民,十分之中,由色欲直接而死者,有其四分。間接而死者,亦有四分,以由色欲虧損,受別種感觸而死。此諸死者,無不推之於命,豈知貪色者之死,皆非其命。本乎命者,乃居心清貞,不貪欲事之人。彼貪色者,皆自戕其生,何可謂之為命乎。至若依命而生,命盡死而者,不過一二分耳。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,此禍之烈,世無有二,可不哀哉,可不畏哉。亦有不費一錢,不勞微力,而能成至高之德行,享至大之安樂,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,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,其唯戒淫乎。夫婦正淫,前已略說利害,今且不論。至於邪淫之事,無廉無恥,極穢極惡,乃以人身,行畜生事。是以豔女來奔,妖姬獻媚,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,必致福曜照臨,皇天眷佑,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,必致災星蒞止,鬼神誅戮。君子則因禍而得福,小人則因禍而加禍,故曰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。世人茍於女色關頭,不能徹底看破,則是以至高之德行,至大之安樂,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,來生貞良之眷屬,斷送於俄頃之歡娛也。哀哉。([序]八七)

● 因果二字,徧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罄無不盡。世間聖人,非不明示因果。以其專主經世,欲其可繼可傳。因只局在現生,及先代後代。而不詳其生之以前,死之以後,及前自無始,後盡未來。後之學者不能深體聖人之意,遂謂人物之生,特天地之氣,偶爾湊泊其形骸而已。其至於死,則形既朽滅,魂亦飄散。無因無果,成斷滅見。其負聖教而昧己靈也甚矣。孔子之贊周易也。最初即曰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箕子之陳洪範也,末後方明嚮用五福,威用六極。二者若不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論,則上天之畀與,聖人之言論,明王之政令,諸多矛盾[如奸黨榮貴,忠藎誅戮,顏淵短命,盜蹠長壽等,]。若知前後因果,則窮通得喪,皆我自取。縱遇逆境,不怨不尤。只慚己德之未孚,不見人天之或失。樂天知命,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。([序]五)

● 一切不深窮理之士,與無知無識之人,若聞理性,多皆高推聖境,自處凡愚。不肯奮發勉勵,遵循從事。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,或善或惡,各有其報。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,修善因而冀善果。善惡不出身口意三。既知因果,自可防護身口,洗心滌慮。雖在暗室屋漏之中,常如面對帝天,不敢稍萌匪鄙之心,以自干罪戾。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,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。然狂者畏其拘束,謂其著相。愚者防己愧怍,謂為渺茫。除此二種人,有誰不信受。故夢東云,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於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,終必大明夫心性。此理勢所必然也。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,悉不出因果之外。有不信因果者,皆自棄其善因善果。而常造惡因,常受惡果,經塵點劫,輪轉惡道,末由出離之流也。哀哉。(一六)

● 佛法流通,利益無量。天機深者得其深,即可明心見性,斷惑證真。天機淺者得其淺,亦可改惡修善,希聖希賢。良以如來設教,雖則正為出世。而隨順機宜,循循善誘。故於經世之道,亦復發揮淨盡,毫善弗遺。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兄友弟恭,夫倡婦隨。凡一切倫常日用之道,與儒教所說,了無異致。其所異者,一一各示三世因果,善惡報應。使人心存敬畏,不敢踰越。雖在暗室屋漏之中,常如面對佛天。即下而貪殘暴惡之倫,絕無信心。以久聞因果報應之事,其心已冥受制伏,亦不至十分酷烈。觀於列國殺人殉葬,以多為榮。佛教東來,遂滅此風,可以見矣。([疏]五)

● 今之世,去堯舜禹湯文武三四千年。其世道人心,遠不能與古相比。然由知六道輪迴,隨業昇沈,天獄迭遷,人畜互變之故。雖剛強難化,了無信心之鉅惡元凶,其心亦被此法折伏。縱草菅人命,心猶隱伏一懼因畏果影子,遂不至十分暴惡。如列國諸侯,以所愛之臣妾及與百姓,殺而殉葬,動至數十數百而不以為非,反以為榮者,不猶此善於彼乎。夫文王澤及枯骨,不數百年而殺人殉葬之風,徧於天下。雖老莊孔孟齊出,尚不能挽其頹風。自佛法東來之後,生死輪迴,因果報應之理,大明於世。勿論諸侯,即南面稱朕,亦不敢行。縱有行者,亦斷不敢以多為榮也。倘無此法,唯以正心誠意之說,令其推忠恕而篤胞與,息殉葬而全民生。吾恐勸之者徒勞,行之者益熾也。而況後儒唯知治道,不了自心。欲排佛法,強立門庭。皆謂一死永滅,無復後世。若非如來生死輪迴,因果報應之理,浹洽人心。則後世人民,其得正命而善終者,蓋亦鮮矣。斯蓋佛法中最極淺近之法,尚可勝殘去殺。而況至極深遠之圓頓大法,其世智凡情,又何能測度其利益於萬一也耶。([雜著]四)

● 佛法大無不包,細無不舉。不但依之可以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即格致誠正,修齊治平,明明德,止至善之道,若能會通佛法,則事半而功倍。以世間聖人所說,但止令人盡分。唯上智之人,方能恪遵。若在中下根性,則便漠然置之。佛則詳示因果報應,生死輪迴,及一切衆生,皆具佛性,皆可成佛等事理。俾上智者必期於證本有,下愚者亦不敢肆意縱情,以膺未來之苦。勢必改惡遷善,希聖希賢,雖在暗室屋漏之中,常如面對佛天。如來以三歸五戒十善,普攝在家男女。能修五戒十善,便可勝殘去殺,反澆復淳。永離三途惡報,常享人天快樂。最淺者尚能如是,況其最深者乎。故知如來為三界大師,四生慈父,聖中之聖,天中之天。由是聖君賢相,通人達士,莫不依教修習,護持流通。以一切諸法,以心為本。唯有佛法。究竟發明故也。([雜著]二七)


👉 嘉言錄 第153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
[41-018] 六、勸注重因果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修身】 涵養德性,以淑善其身。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云為】 言語動作。
【瞽論】 不明事理的言論。[瞽:注音ㄍㄨˇ]
【瞽】 ①瞎眼的人。②沒有見識、無觀察力的人。[注音ㄍㄨˇ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鑪】 火爐,可供燃燒以盛火的器具。通「爐」。[注音ㄌㄨˊ]
【陰騭】 為默定的意思。後引申為默默行善的德行。也稱為「陰德」、「陰功」。[注音ㄧㄣ ㄓˋ]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淑世】 改善社會。
【的的】 昭著明顯的樣子。[注音ㄉㄧˋ ㄉㄧˋ]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迥】 的確的、特別的。[副詞][注音ㄐㄩㄥˇ]
【修德】 修養德行。行善積德。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機械變詐】 [機械:巧詐。][變詐:巧變詭詐。]
【克己復禮】 克制自己的私欲,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。
【克己】 克制私欲,嚴格要求自己。
【罔念】 謂不思為善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賢慧貞靜】 善良且深明大義、貞潔嫻靜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併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動詞]合在一起。③[動詞]排除。通「摒」。④[動詞]拚命。[注音ㄅㄧㄥˋ]
【畀】 賜與、給予。[注音ㄅㄧˋ]
【罪戾】 罪惡過失。[注音ㄗㄨㄟˋ ㄌㄧˋ]
【夢東】 徹悟際醒大師,別號夢東禪師。世稱淨土宗十二祖。
【末由】 無由。沒有門徑、辦法。
【倫常】 人與人相處的常道。
【踰】 越過、超過。同「逾」。[注音ㄩˊ]
【踰越】 超過、越過。[注音ㄩˊ ㄩㄝˋ]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勝殘去殺】 殘,暴戾凶惡的人。殺,代指死刑。指感化凶殘的人,使其去惡從善,則可以廢除死刑。
【恪】 謹慎誠敬。[副詞][注音ㄎㄜˋ]
【膺】 ①接受。②承擔。[動詞][注音ㄧㄥ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