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八、釋普通疑惑

八 釋普通疑惑

內分理事、心性、悟證、宗教、持咒、出家、謗佛、師道、戒律、經典、中陰、四土、舍利、臂香、境界、神通、秘傳、扶乩、煉丹、事須適宜、富強、預防災禍、諸聚。

以下論理事

● 世出世間之理,不出心性二字。世出世間之事,不出因果二字。衆生沈九界,如來證一乘,於心性毫無增減。其所以昇沈迥異,苦樂懸殊者。由因地之修德不一,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。闡揚佛法,大非易事。唯談理性,則中下不能受益。專說因果,則上士每厭聞熏。然因果心性,離之則兩傷,合之則雙美。故夢東云:善談心性者,必不棄離於因果。而深信因果者,終必大明乎心性。此理勢所必然也。而末法衆生,根機陋劣。禪教諸法,唯仗自力,契悟尚難,何況了脫。唯有仗佛力之淨土法門,但具真信切願,縱五逆十惡,亦可永出輪迴,高預海會。此不可思議之最上乘法,宜理事并談,誡勸齊施。([書一]七)

● 須知淨土法門,具四法界。所有事相,皆事事無礙之法界也。讀而修者,切不可執理廢事。倘一執之,則事理兩喪。如人知意根最勝,而廢棄五根,則意根亦無地可立矣。唯即事以明理,由理以融事者,方可無過。所謂淨土要旨,全事即理。理事圓融,即契本體。早知師已飽餐王膳,而猶汲汲於獻芹者,不過表窮子思歸之寸忱,兼欲雪往昔謗法之愆尤也。([書一]四)

● 今之聰明人,雖學佛法,以未親近具眼善知識,率皆專重理性,撥棄事修及與因果。既撥事修因果,并理性而失之。所以每有才高等輩,詞驚鬼神,究其行為,與市井無知無識者無異。其病根皆由撥事修因果之所致也。俾上智者徒生憐愍,下愚者依樣妄為。所謂以身謗法,罪過無量。([書一]一三)

● 知之匪艱,行之維艱。世有一班掠虛漢,聞得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之理,或由閱教參宗,悟及此理。遂謂我與佛同,而了無所用其若修若證。遂放心恣意於一切境緣之中。誤謂六塵即覺,貪瞋癡即戒定慧,何須制心攝身,無繩自縛。此種見解,最為下劣。謂之執理廢事,撥無因果。如以畫餅充饑。陵空作屋。自誤誤人,罪豈有極。以善因而招惡果。三世諸佛,名為可憐憫者。([書一]六五)

● 今人多尚空談,不務實踐。勸修淨業,當理事並進,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。何也,以明理之人,全事即理。終日事持,即終日理持。若理事未能大明,一聞理持,便覺此義深妙。兼合自己懶惰懈怠,畏於勞煩持念之情,遂執理廢事。既廢於事,理亦只成空談矣。([書一]八十)

● 事持者,信有西方阿彌陀佛,而未達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但以決志願求生故,如子憶母,無時暫忘。此未達理性,而但依事修持也。理持者,信西方阿彌陀佛,是我心具,是我心造。心具者,自心原具此理。心造者,依心具之理而起修,則此理方能彰顯,故名為造。心具即理體,心造即事修。心具即是心是佛,心造即是心作佛。是心作佛,即稱性起修。是心是佛,即全修在性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雖悟理而仍不廢事,方為真修。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。故下曰,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,為繫心之境,令不暫忘也。此種解法,千古未有。實為機理雙契,理事圓融。非法身大士,孰克臻此。以事持縱未悟理,豈能出於理外。不過行人自心未能圓悟。既悟焉,則即事是理。豈所悟之理,不在事中乎。理不離事,事不離理,事理無二。如人身心,二俱同時運用。斷未有心與身,彼此分張者。達人則欲不融合而不可得。狂妄知見,執理廢事,則便不融合矣。([書二]三四)

● 此心周徧常恆,如虛空然。吾人由迷染故,起諸執著。譬如虛空,以物障之,則便不周徧,不常恆矣。然不周徧,不常恆者,乃執著妄現。豈虛空果隨彼所障之物遂不周徧,不常恆乎。是以凡夫之心,與如來所證之不生不滅之心,了無有異。其異者,乃凡夫迷染所致耳。非心體原有改變也。彌陀淨土,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。則阿彌陀佛,我心本具。既是我心本具,固當常念。既能常念,則感應道交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事理圓融,生佛不二矣。故曰以我具佛之心,念我心具之佛。豈我心具之佛,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。([書二]三四)

● 宗門所說,專指理性,非論事修。所以然者,欲人先識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。然後依此理以起修因證果,超凡入聖,即衆生而成佛道之事。([論]三)

● 剋論佛法大體,不出真俗二諦。真諦則一法不立,所謂實際理地,不受一塵也。俗諦則無法不備,所謂佛事門中,不捨一法也。教則真俗并闡,而多就俗說。宗則即俗說真,而掃除俗相。須知真俗同體,並非二物。譬如大圓寶鏡,虛明洞徹,了無一物。然雖了無一物,又復胡來則胡現,漢來則漢現,森羅萬象俱來則俱現。雖復群相俱現,仍然了無一物。雖復了無一物,不妨群相俱現。宗則就彼群相俱現處,專說了無一物。教則就彼了無一物處,詳談群相俱現。是宗則於事修而明理性,不棄事修。教則於理性而論事修,還歸理性。正所謂稱性起修,全修在性,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事理兩得,宗教不二矣。([論]一一)

● 所言念佛三昧,說之似易,得之實難,但當攝心切念,久當自得。即不能得,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,當必穩得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事一心,若約蕅益大師所判,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,況理一心乎。以斷見思惑,方名事一,破無明證法性,則名理一。若是內秘菩薩行,外現作凡夫,則此之二一,固皆無難。若實係具縛凡夫,則事一尚不多得,況理一乎。當過細看與永嘉某居士之極長一信,則可知。至於悟無生以後,護持保任,銷熔餘習,彼自了明,何須預問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否則縱令飲者說得十分的確,而未飲之人,究不知其是何滋味。以居士將此悟無生忍,看得容易,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護持,致餘習復蒙,得而復失,故有此問。真無生忍,實非小可,乃破無明證法性,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,即別教之初地也,談何容易。祈且依文鈔所說而行,待其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,及信願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異說所奪,此後若有餘力,不妨兼研諸大乘經論,以開智識,以為宏淨土之根據。如是則雖是凡夫,可以隨機利生,行菩薩道。且勿妄意高遠,恐或於事理不清,則難免著魔。永嘉某居士之長信,專治此病,彼病與汝病,名目不同,性質是一固不願多說,祈於彼信領會之。須知悟後之人,與未悟之人,其修持仍同,其心念則別。未悟無生者,境未至而將迎,境現前而攀攬,境已過而憶念。悟無生者,境雖生滅,心無生滅,猶如明鏡,來無所黏,去無蹤迹。其心之酬境,如鏡之現象,絕無一毫執著繫戀之思想。然雖於境無心,猶然波騰行海,雲布慈門,凡世間綱常倫理,與夫上宏下化之事,必須一一認真實行,雖喪身命,不肯踰越。且莫認作於境無心,便於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,悉皆廢弛,則是深著空魔,墮於頑空,由茲撥無因果,肆意冥行,乃成以凡濫聖,壞亂佛法,疑誤衆生之阿鼻地獄種子矣。此中關係,甚深甚深,固不得不為略陳其利害也。([書一]九七)

● 若約實際理體而論,則凡聖生佛,因果修證,俱不可得。若據修持法門而談,則如來上成佛道,衆生下墜阿鼻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明理性不廢事修,則為正知。執理性廢棄事修,則成邪見。毫釐之差,佛獄立判。([記]十八)


👉 嘉言錄 第211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
[41-023] 八、釋普通疑惑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舍】 ①房屋、住宅。[注音ㄕㄜˋ]②放棄、放下。通「捨」。[注音ㄕㄜˇ]③...
【迥】 的確的、特別的。[副詞][注音ㄐㄩㄥˇ]
【修德】 修養德行。行善積德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夢東】 徹悟際醒大師,別號夢東禪師。世稱淨土宗十二祖。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獻芹】 「野人獻芹」:古代有人自覺芹菜美味,拿去獻給別人,別人既覺難吃又腹痛不已。典出《列子.楊朱》。後比喻自己欣賞的事物推薦給別人,卻無法獲得認同。亦用為人對所獻東西或意見的自謙之詞。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達人】 ①通達事理、明德辨義的人。②思想樂觀、開朗的人。③使人通達事理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思惑】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踰越】 超過、越過。[注音ㄩˊ ㄩㄝˋ]
【踰】 越過、超過。同「逾」。[注音ㄩˊ]
【疑誤】 迷惑貽誤、迷惑耽誤。亦作「疑悞」「疑悮」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