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二、勸信願真切

二 勸信願真切

● 淨土法門,以信、願、行、三法為宗。非信何由發願,非願何由起行,非持名妙行,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。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。信、願、行、如鼎三足,缺一則蹶。若不注重信願,唯期持至一心,縱令深得一心,亦難了生脫死。何以故,以煩惑未盡,不能仗自力了生死。信願既無,不能仗佛力了生死。世有好高務勝者,每每侈談自力,藐視佛力。不知從生至死,無一事不仗人力,而不以為恥。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,并佛力亦不願受,喪心病狂,一至於此。淨宗行者,所當切戒。([雜著]二0二)

● 須知佛法,法門無量,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,方可了生脫死,其難也,難如登天。現在全世界,恐亦難有幾箇做得到的人。若志誠懇切念佛,求生西方,無論什麼人,都好往生西方,了生脫死。唯有不生信、不發願者,不能生。若有真信、切願,無一不生者。此之一法,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。([書]七六)

● 淨土法門,注重在信願。有不知者,或求人天福報,或求來生為僧,宏揚佛法,度脫衆生。此種心念,要丟得乾乾淨淨,若有一絲毫,便不能往生矣。往生,則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。不往生,縱一生二生不迷,決難永遠不迷。迷,則由有修持之福,而所造之業,為可懼耳。惡業既造,惡報自臨,求出三途,恐無其日。([書]九七)

● 淨土法門,為佛法中最平常、最高深之法門,若非宿具慧根,實難深生正信。勿道儒者不易生信,即通宗通教之知識,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。致於此令博地凡夫,未斷煩惑,即於現生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,不但不肯自修,而且不肯教人修。以不知此法,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,彼以宗教之義為準,故致有此過咎也。使彼最初即知此義,則其利大矣。聰明人,多以明理悟心為志事,而不知念佛,乃明理悟心之捷徑。念念若能相應,自可明理悟心。即未做到,而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,校彼明理悟心,未斷煩惑,仍復輪迴生死,了無出期者,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。況既往生已,親炙彌陀聖衆,當即親證無生法忍,豈止明理悟心而已哉。淨土法門,唯上上根人,與愚夫愚婦,能得實益。而通宗通教之聰明人,多以志大言大,不肯仗佛慈力,而以仗己道力為志事,甘讓愚夫愚婦早預聖流也。([書一]三一)

● 念佛一法,要緊在有真信、切願。有真信、切願,縱未到一心不亂,亦可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若無信、願,縱能心無妄念,亦只是人天福報。以與佛不相應故,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。真有信、願,妄當自已。儻平日有過頭妄想,欲得神通、得名譽、得緣法、得道等。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,越精進勇猛,此種妄想,越多越大。若不覺照,永息此妄,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,豈但妄想而已乎,固宜汲汲息此過頭妄想也。([書]一0一)

● 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。全事即理,全修即性。行極平常,益極殊勝。良由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,故得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。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等覺菩薩,不能超出其外。逆惡罪人,亦可預入其中。統攝律、教、禪、密之宗,貫通權、實、頓、漸之教。於一代時教中,獨為特別法門,其修證因果,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。古今多有深入經藏,徹悟自心,於此法門,不生信向者,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,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。使知此義,則其信向修持之心,佛也不能阻止矣。以此法門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故得九界同歸,十方共讚,千經併闡,萬論均宣也。溯此法之發起,實在於華嚴末會。善財徧參知識,至普賢菩薩所,蒙普賢威神加被,所證與普賢等,與諸佛等,是為等覺菩薩。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,勸進善財,及華藏海衆,同以十大願王功德,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期圓滿佛果。以華藏海衆,皆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已徧遊塵剎佛國。其彌陀誓願,極樂境緣,往生因果,一一悉知,故不須說。然華嚴會上,絕無凡夫二乘,及權位菩薩。故雖大弘此法,而凡小莫由稟承。乃於方等會上,普為一切人天凡聖,說無量壽經,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,極樂境緣種種勝妙,行人修證品位因果。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,說時雖在方等,教義實屬華嚴。華嚴唯局法身大士,此經徧攝九界聖凡。即以華嚴論,尚屬特別,况餘時乎。使如來不開此法,則末法衆生,無一能了生死者。佛以大慈,深恐衆生不便受待,故又說阿彌陀經,庶可日常讀誦。又說觀無量壽佛經,令諸行人,西方依正莊嚴,常在心目之間。此三經,文有詳略,理無二致。末法學人,如其智力充足,不妨圓修萬行,迴向往生。否則固當專修淨業,以期仗佛慈力,橫超三界,直登九蓮也。([序]一0七)

● 念佛一法,注重在信、願、行、三法。只知念而不生信、發願,縱得一心,也未必得往生。果具真信、切願,雖未到一心不亂,亦可仗佛慈力往生。外行人,多多以求悟,求得種種境界,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,即所謂捨本逐末也。何以故,以悟到極處,若未斷盡煩惑,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。倘得往生,比悟到極處,而未斷盡煩惑者,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。([書]七七)

● 念佛求生淨土法門,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。普被三根,等攝凡聖。上之則等覺菩薩,不能超出其外。下之則逆惡罪人,亦可預入其中。有教無類,生正信者,咸得實益。即生了辦,具煩惑者,亦預聖流。猶大海之普納百川,若太虛之徧含萬象。設如來不開此法,則末世衆生,誰能斷煩惑以了生死,出五濁以超三界乎。良以一切法門,皆須依戒、定、慧之道力,斷貪、瞋、癡之煩惑。若到定慧力深,煩惑淨盡,方有了生死分。儻煩惑斷而未盡,任汝有大智慧,有大辯才,有大神通,能知過去未來,要去就去,要來就來,亦不能了,況其下焉者乎。仗自力了生死之難,真難如登天矣。若依念佛法門,生信、發願,念佛聖號,求生西方。無論出家在家,士農工商,老幼男女,貴賤賢愚。但肯依教修持,皆可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一得往生,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,煩惑不期斷而自斷。親炙乎彌陀聖衆,游泳乎金地寶池。仗此勝緣,資成道業。俾帶業往生者,直登不退,斷惑往生者,速證無生。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,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,感應道交,得此巨益。校比專仗自力者,其難易天地懸殊也。然每有愚人,卑劣自居,不敢承當。亦有學者,大乘自命,不屑修習。須知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地獄相現,善友教以念佛,未滿十聲,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,以卑劣自居者,可以興起矣。華嚴一經,王於三藏,末後歸宗,普賢菩薩,以十大願王,迴向往生西方,普勸善財,及華藏海衆,一致進行,求生西方,以期圓滿佛果。此之法門,何敢視作小乘。況善財已證等覺,海會悉證法身,彼尚求生,我何人斯,不屑修習。豈但高豎慢幢,直是毀謗華嚴。欲張大乘之虛名,親造謗法之極禍。若斯人者,一氣不來,平常所希冀華藏世界之不思議境界,均變作阿鼻地獄之苦境,飽受經歷,以償彼違經說法,自誤誤人之過。待其業報將滿,當可省悟,隨即發心念佛,隨即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也,苦哉幸哉。願學大乘者,同附華藏海會之班,則其自利利人也大矣。凡修念佛法門者,務須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普勸同人,求生極樂。果能如是,則萬修萬去,決不漏一矣。([序]九九)

● 古云:縱然生到非非想,不如西方歸去來。果能老實念佛,乘彌陀之願船,歸極樂淨土家鄉,是可預卜。此乃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若不此是歸,定如貧子,不識故土,不憶慈父,而甘漂泊他鄉,以轉於溝壑也。若不擬不議,一心歸去,始知自性本來清淨,又何處求歸相淨相耶。古又云:自是不歸歸便得,故鄉風月有誰爭。([書]一四六)

● 吾人從往劫來,固有種善根之時。但以未遇仗佛力即生了脫之法門,故致仍然在六道輪迴中,不能自出也。汝之幼時,隨母信佛,乃是天性。及後飽服韓歐之毒,則其惡習也。至於夢中所見之境,亦屬宿世善根所致。而迷之至深,故致一時尚難立即迴頭也。此之關係,極險極險。若不自振,則長此迷昧,恐連佛名亦莫由聞矣。今既知之,當為努力。又淨土法門,與其他法門各別。他種法門,皆仗自力。唯此法門,全仗佛力。南方宗門頗多,切不可參入宗門,圖得禪淨雙修之名。宗門,總以看念佛的是誰,為開悟之一著,而絕不講信願求生。勿道不悟,即看得到念佛的本來人的面目,只算得是悟,去了生死尚大遠在。若不到業盡情空地位,決定不能仗自力了生死。又不注重信願求生西方,則與佛相背,不能仗佛力了生死。以故念佛人,帶著宗門氣息,則得利益處少,失利益處多也。教,則更為難以得力。而密宗語氣甚大,危險之極。汝且專注重於信願念佛一門,而輔之以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以此自行,復以化他,即可決定往生矣。又凡居心、動念、行事,須以真實不虛為主,庶可不虛此生,不虛此遇矣。(永思集四二)

● 所言大禍臨頭,功行淺薄,無有把握,或恐懼失心,打失正念者。但須在深信佛力、法力、自性功德力、至誠持誦力,均不可思議。勿道無禍,即有大禍,斷不至即失心耳,以有此諸力加被也。凡人須素位而行,則不至因境遇不好,遂致失心。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,多皆無深信力,而兼有顧念前境,不肯放下所致。如被難之時,只思所以逃避之法,餘諸不能料理者,概不縈懷。以縈懷不釋,有損無益。故曰:素患難行乎患難,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([書]三六)

● 肇法師云:天地之內,宇宙之間,中有一寶,祕在形山。此語,且約未悟未證者言。實則此寶包括太虛,豎窮橫徧,亙古亙今,時常顯露。正所謂: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,可不哀哉。唯我釋迦世尊一人,親得受用。餘諸衆生,經劫至劫,仗此寶威神之力,起惑造業,輪迴六道,了無出期。猶如盲人,親登寶山,不但不得受用,反更受彼所傷。由是世尊,隨順機宜,為之開示。俾彼各各就路還家,於彼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中,隨於何境,諦審觀察,以期親見此寶。然具般若之智照,直下蘊空戹盡者,雖則大有其人,而非末世鈍根衆生所能希冀。於是遂開一特別法門,以期上中下根,同於現生,得其實益。令以深信、切願,專念阿彌陀佛聖號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久而久之,即衆生業識心,成如來祕密藏。則由三昧寶,證實相寶,方知此寶,徧滿法界,復以此寶,普施一切。以故自佛開此法門以來,一切菩薩、祖師、善知識,悉皆遵行此法。以其具足自他二力,校彼專仗自力者,其難易奚啻天淵之別。([序]一八)

● 念佛法門,注重信願。有信願,未得一心,亦可往生。得一心,若無信願,亦不得往生。世人多多注重一心,不注重信願,已是失其㧖要。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,恐不得往生之疑,則完全與真信、切願、相反矣。此種想念,似乎是好想念。實則,由此而益加信願,以致一心,則是好想念。若由因不得一心,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,則成壞想念矣,不可不知。([書]一七四)

● 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,如子億母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而念。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,觀音反聞聞自性,兩重工夫,融於一心,念如來萬德洪名。久而久之,則即衆生業識心,成如來祕密藏,所謂以果地覺,為因地心,故得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也。有緣遇者,幸勿忽諸。此是微塵佛,一路涅槃門,況我末法人,何敢不遵循。([序]一六)

● 末世外道充斥,縱有信心,多半歸於外道,以無正法之可聞故也。近來交通便利,佛法經典,得以流通,實為大幸。然不得既學佛法,又修外道法,以至邪正混亂,則為害不淺。佛法法門無量,求其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者,無有過於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。良以一切法門,皆仗自力,修戒、定、慧,斷貪、瞋、癡。若將貪、瞋、癡、斷盡,則可了生脫死。倘斷而未盡者,則猶不能了,況不能斷者乎。念佛法門,但具真信、切願,至誠念佛。及至臨命終時,必蒙佛慈接引,往生西方。喻如小孩由父母提攜,即可直達本家也。近人多好立異,不肯做老實工夫,故有學禪宗、相宗、密宗者。此三法門,均不可思議,然均屬自力。密宗,雖有現身成佛之義,而現身成者,究有幾人。莫道學密之人,不能現身成佛。即傳密宗之活佛,也不是現身成佛之人。汝等且莫隨此各法門知識轉,則現生便可出此五濁,登彼九品,為彌陀之弟子,作海會之良朋矣。念佛之人,必須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方可以身率物,自利利他。倘於倫常有虧,人便不生欽敬之意。明理之人,尚可勸化。不明理者,以自己躬行有虧,便不肯聽其所說。所謂以言教者訟,以身教者從。凡事皆以身為本,况欲教人念佛了生死乎。(弘化十期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28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04] 二、勸信願真切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箇】 同「個」。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儻】 如果、倘若。同「倘」。[連接詞][注音ㄊㄤˇ]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併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動詞]合在一起。③[動詞]排除。通「摒」。④[動詞]拚命。[注音ㄅㄧㄥˋ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迴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游】 遨遊、交往。通「遊」。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閑邪存誠】 防止邪念滋生,以保存誠實之心。(語本《易經.乾卦.九二》:「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。」)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同人】 同在一處做事的人。
【素位而行】 君子按照自己所處的地位行事,不會踰越本分行事。[素是本來的意思]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七大】 即色心萬法之體性,可大別為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、空大、見大、識大七種。又作七大性。... (佛光大辭典)
【蘊空戹盡】 蘊空厄盡。[戹:同「厄」。注音ㄜˋ]
【奚啻】 何止、豈但。[注音ㄒㄧ ㄔˋ]
【㧖】 「扼」的異體字。
【倫常】 人與人相處的常道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