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六、勸注重因果

六 勸注重因果

甲 論因果之理

● 因果者,世出世間聖人,平治天下,度脫衆生之大權也。若無因果,則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,遑論明明德以止至善,斷煩惑以證菩提乎。由其知有因果也,則必趨吉避凶,改過遷善,閑邪存誠,克己復禮,冀入聖賢之域,期登極樂之邦。上焉者安而行之,中焉者利而行之,下焉者勉強而行之,同得格物欲以顯良知,出迷途以登覺岸。於以知聖、賢、佛、菩薩、參贊化育之道,其原始要終,不外因果二字。而為天下古今,治亂持危,淑身覺世,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之一大根據。若欲挽回世道人心,捨提倡因果報應,縱令其學識道德,神通智慧,與聖、賢、佛、菩薩、相齊,亦無如之何矣,況其下焉者乎。然世人每每於因果之泯而無迹者,多忽略而不深體察。於顯而易見者,或有別種因果夾雜,致難見報應。肉眼凡夫,不知所以,遂謂善惡皆空,無有因果。由是以一己之偏見,謂為的確無謬。而聖、賢、佛、菩薩之所說,皆以為荒唐無稽,不可依從。從茲逞己邪見,妄充通家,發為議論,自誤誤人。以一傳諸,變本加厲,以馴至於廢經廢倫,廢孝免恥,爭城爭地,互相殘殺之惡劇,一一皆為演出。以致天災人禍,日見降作,國運危岌,民不聊生。究其根源,總由不知因果報應之所致也。([序]二四)

● 宋儒謂,佛以因果報應,生死輪迴,誘惑愚俗。不知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及其已死,則形既朽滅,神亦飄散,縱有刑罰,將何所施。誤謂一死永滅,成大邪見,以一傳諸,貽害後世。大悖聖人原始返終,故知死生之說,精氣為物,游魂為變,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之義。由是奸邪之輩,敢於為惡,以一死永滅,堯桀同歸於盡。又何必繩趨尺步,受此拘束,以致徒勞一生。又何不肆志縱情,隨意所為,以享自由自在之幸福乎。因茲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,彼此效尤,以致成此廢經廢倫之現象。在彼本意,恐提倡因果報應,生死輪迴,人必多歸於佛。故特闢駁以關閉之,令人無由趣入,庶可儒教興盛,永久無替。而不知反將聖人之道,由此滅沒,可不哀哉。([序]五九)

● 甚矣,人心之陷溺,正道之難聞也。人性本善,本具明德,由無人指示,昧而弗知。其有指者,或更增其昧,以致畢生不聞正道。故孔子謂,朝聞道,夕死可矣,足見世之虛生浪死者多多也。良由道在邇而求諸遠,事在易而求諸難。講學者,欲明聖人之道,反晦聖人之心,以不在根本上著手,而在枝末上致力。且將根本認為枝末,枝末認為根本。雖欲誠意正心,不以格去心中私欲之物為事,此心既被私欲之物錮蔽,其知見皆隨心之私欲而為定準。如愛妻愛子者,其妻子再不好,總覺得好,絕不覺其不好。以心溺於愛,便無正知正見。若將愛之私欲去盡,則妻子之好與不好,如鏡現相,妍媸立見矣。私欲既無,真知自現,則意不期誠而自誠,心不期正而自正,身不期修而自修矣。知,即明德。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,乃明明德之工夫。五者備,而明德明。後之齊、治、平,乃親民,而止於至善之事也。夫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之事理,詩、書、易,以及史、漢,已有其事,不過未能詳言其所以耳。有此,則中下之人,知作善則降祥,作不善則降殃,有所冀慕,有所恐懼,則欲不正心誠意,冀善報而有所不能,懼惡報而有所不敢。今謂此因果輪迴之事理,為佛騙愚夫婦奉教之虛設,實無其事。又謂人死神滅,令誰受刑,及與託生。一死永滅,堯桀同歸於盡。由是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,以馴致於廢經廢倫,實行獸化,可不哀哉。([序]六一)

● 因果者,聖人治天下,佛度衆生之大權也。約佛法論,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約世法論,何獨不然。故孔子之贊周易也,最初即曰,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夫積善、積不善、因也,餘慶、餘殃、則果矣。又既有餘慶、餘殃,豈無本慶、本殃。本慶、本殃,乃積善、積不善之人,來生後世所得之果,當大於餘慶、餘殃之得諸子孫者,百千萬倍。凡夫不得而見,何可認之為無乎。喻如黑夜不見一切物,不得謂一切物悉皆消滅矣。箕子之陳洪範也,末後方說,嚮用五福,威用六極。五福、六極,乃示前生之因,為今生之果。嚮,順也。用,以也,得也。①壽,②富,③康寧,⑤考終命,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。④攸好德,乃前生修道修德之習性也。極,窮戹也。威,義當作違,悖逆也。謂前生所作所為,悖逆道德,致今生得①橫死之凶,與夭壽之短折[凶,與短折,合為第一。],②及身不康之疾,③心不寧之憂,④用不足之貧,⑤貌醜之惡,⑥身無能力之弱也。儒者昧於前因後果,一一歸於王政,不幾滅天理而誣王政乎。小兒生於富貴家則享福,生於貧賤家則受苦,豈王政分別令生乎。故經云: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洪範,乃大禹所著,箕子以陳於武王者。末後五福、六極、之說,發明三世因果之義,極其確切。宋儒謂,佛說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,乃為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,實無其事。斷以人死之後,形既朽滅,神亦飄散,縱有剉斫舂磨,將何所施。神已散矣,令誰受生。在彼斷其必無因果,而春秋傳,史、漢中,每有冤殺者作祟,蒙恩者報德,種種事實,悉是前賢為佛教預為騙人之據乎。既無因果,無有後世,則堯桀同歸於盡,誰肯孳孳修持,以求身後之虛名乎。以實我已無,虛名何用。由茲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。又加以特唱高調,令人為善,須無所為,以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。此種邪說,誤陷國家社會不淺。無知之人,欽其高明,絕無一念欲為善矣。有智之人,痛裂心肝,以完全將聖人循循善誘之道廢之,以聖人之資格期人。然聖人亦非無所為而為善者。孔子行年七十,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數年,以期學易而免大過。一部易經,無非示人趨吉避凶,戰兢惕厲,克念修持之道。若如彼說,則伏犧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,皆成錯誤教人為惡之罪魁禍本也,有是理乎。人情如水,因果如堤。宋儒極力闢駁因果,以為是如來騙人奉教之據。而儒經中所說因果,何得又是實有乎。彼欲闢佛以衞儒,卒致廢經廢倫,實行獸化,此種惡劇,皆由彼所唱之高調演出,俾人道或幾乎熄。([序]二)

● 殺劫,及一切災難,皆為衆生惡業所感。人人念佛,則此業可轉。如只有少數人念佛,亦可減輕。念佛法門,雖為求生淨土,了脫生死而設。然其消除業障之力,實亦極其鉅大也。而真正念佛之人,必先要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尤須明白因果,自行化他。今日之非聖非孝,蔑道廢倫,殺父公妻等等邪說,皆是宋儒破斥因果輪迴,以致生此惡果。如人人能明白因果道理,則斷無人敢倡此謬說也。(息災法會法語)

● 今人之不信因果,大多受宋儒之影響。宋代理學,如程明道、伊川、朱晦庵等,由看佛大乘經,略領會全事即理之意致。及親近宗門知識,又會得法法頭頭不出一心之旨。實未備閱諸經論,及徧參各宗知識。遂竊取佛經之義以自雄,用以發揮儒教之奧。又恐後人看佛經,知彼之所得處,遂昧心闢佛。精妙處不好闢,即在事實上闢。謂佛所說之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之事理,皆是騙愚夫愚婦奉彼教耳,實無其事。謂人死之後,形既朽滅,神亦飄散,縱有剉斫舂磨,將何所施。又神已散矣,令誰受生。由此之故,大開肆無忌憚之端,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。(息災法會法語)

● 因果一法,儒教亦極注重。故孔子贊周易,最初即曰: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末後則曰:一陰一陽之謂道。夫積善、積不善、因也,餘慶、餘殃、則果矣。佛所說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,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。有謂因果為小乘,而不肯提倡者,是皆專事空談,不修實德者。如來成正覺,衆生墮惡道,皆不出因果之外,何得獨目之為小乘乎。其曰:一陰一陽之謂道,此所謂道,果何道也,非誠明合一之道乎。誠,即明德,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滅之妙性,乃性德也。由無克復之功夫,則不能顯現,故謂之為陰。明,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,乃朝乾夕惕,兢業修持之功夫,即修德也。修德之事顯著,故謂之為陽。修德功極,性德圓彰,誠明合一,即所謂明明德而止至善也。前此之工夫,為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。後此之事業,為齊、治、平。然此誠明合一,明明德而止至善,以迄於齊、治、平。非憑空即能如是,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。何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,即所謂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也。人雖至愚,決無好凶惡吉,幸災樂禍者。聞積善必有餘慶,積不善必有餘殃,賢者必益加勤修,不肖者亦必勉力為善。勉為既久,則業消而智朗,過無而德明,昔為不肖,今為大賢。是知誠明之道,於自修則已具足,於教人,非以因果相輔而行,亦不易盡人悉各依從也。合因果誠明二法,方為聖人繼天立極,垂型萬世之道,亦即自心本具之光,與普照法界之佛光也。不慧常曰:因果者,世出世間聖人,平治天下,度脫衆生之大權也。欲挽劫運而救人心,不於此注意,猶緣木而求魚也。宋儒氣量褊小,竊取佛經要義,發揮儒先聖人心法。欲後之學者,不聞佛法,故陰奉陽違,而特加闢駁,謂佛所說之因果輪迴,實無其事,乃藉此以騙誘愚夫婦奉彼之教耳。由闢佛故,雖聖人所說之因果,及史、漢、所說之生死輪迴各事迹,均不提及。唯以盡誼盡分,正心誠意,為治己治人治國之本。且謂人死之後,形既朽滅,神亦飄散,縱有剉斫舂磨,將何所施。且神既飄散,誰復託生。如此說者,不但悖佛,亦大悖四書、五經,及史、漢、所載託生變化諸事迹。特欲以此關閉後學,冀其永世不聞佛法,則己之所得,人莫能知,儒教亦可由此興盛。不知根本既傷,枝葉何茂。自茲以後,維持世道人心之法,止盡誼盡分,正心誠意而已。其督責人不能不盡誼盡分,正心誠意之善惡因果事理,完全廢之。世之大賢少而中下多,果以因果為虛無,以人死為永滅,遂塞中下人勉力為善之路,大開狂妄者肆無忌憚之端。及至歐風一至,勃然景從,又復變本加厲。竟至廢經廢倫,廢孝免恥,尚自矜誇,不知慚愧。使因果之理,不加破斥,誰肯倡此惡劇,以招永墮惡道之報乎。諸先生,只知以此衞儒,而未億及因此滅儒也。學說誤人,甚於洪水猛獸,可不懼哉。([雜著]二0九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138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16] 六、勸注重因果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閑邪存誠】 防止邪念滋生,以保存誠實之心。(語本《易經.乾卦.九二》:「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。」)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克己復禮】 克制自己的私欲,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。
【克己】 克制私欲,嚴格要求自己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游】 遨遊、交往。通「遊」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修德】 修養德行。行善積德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惕厲】 因心存恐懼危難而警惕。[亦作「惕勵」]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竊】 ①私下。用來謙指自己見解的不確定。②偷偷的。③盜取、偷。
【不慧】 愚笨、不聰明。謙稱自己。謙詞,自稱。
【誼】 ①應有的道理或原則。通「義」。②交情。③...
【自茲】 從此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