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 卷四 (三編下冊)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復周羣錚居士書

復周羣錚居士書

了清和尚.以手書見示.深感居士為法真心.愛我至意.而不知其為愛之之道.故不得不略陳梗概.以去疑情。佛門彙載.乃欲以振興法道.開導愚迷.非理致淵深.筆墨超妙如海闊天空.金聲玉振.令人一見即能猛省.如暮夜聞鐘.頓醒幻夢者.何堪湊入。印光一介庸僧.百無一能.兼以久嬰目疾.不能徧閱經論.又以素無聞性.徹過徹忘.方寸之中.了無所有.何能預此嘉會乎哉。數十年來.無事不親翰墨.蔚如搜其蕪稿.為之刻板.已屬過分.況今又作以貽時事新報館乎。語云.無米不能炊飯.光非不要體面.但以無米之故.不能以土石穅𥢶假充佳餚.以貽人誚讓。至於俗家族第.出家年歲.及所住之處.所作之事.乃大通家有功法道.後人録之以作標榜.發人景仰企慕之心.不得不爾。若光之庸劣.食息之外.了無所知.了無所能.何堪用此一套。用此一套.乃成刻人糞為旃檀.美則美矣.只是臭而不香。亦如以土木作金碧.華則華矣.但唯色而無光。光未出家.即以虛張聲勢為愧.況今欲從諸上善人.優游於安養世界.豈肯無而為有.以欺世自欺乎哉。 

一句南無阿彌陀佛.只要念得熟.成佛尚有餘裕.不學密法.又有何憾。一日念佛三十萬.則是意根舌根俱利。然不可徒羨其所念多.當致力於都攝六根.浄念相繼而已。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.多多皆是不修實行.止圖虛名。光曾見許多日課十萬彌陀者.皆屬虛張聲勢.以自誑誑人耳。此種習氣.染之則徒勞無功.小則無而為有.大則以凡濫聖.非徒無功.其罪有不可盡言者。 

現今僧人雖多.能弘法者甚少.由請法師不易.故致如是。然聽經如為修持浄業.發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.則其利大矣。若止求通達教義.不以浄土為事.則斷惑證真.恐無此力.帶業往生.又以不生信願.雖有佛力.莫由依仗.則成有因無果之業識茫茫人耳。須知一代所說.皆屬自力法門.乃通途教理。浄土乃特別法門.全仗佛力。若能現生斷惑證真.不仗佛力.亦不為過。不能現在斷惑證真.而又不仗佛力.則非愚即狂也。今之大通家.類皆如是.哀哉。 

學道人事事從實.信札後何得空用百拜字.將以此虛套子為恭敬乎。以後不宜如此.但云頂禮而已。 

林心蓮信.問及李卓吾.此人蓋亦似是而非者。觀其出家而不受戒.便自說法.及地方人謂為狂悖邪說.則又加冠為儒。以卓吾之學識.何不能推陳儒釋心法.而便率爾還俗.則其行為.無有定章.任己意見而為.尚得謂之為明理盡性之君子乎。居士傳特為立專傳.實為過舉。恐林尚不以光言為是.故補書於汝書中。 

汝久欲出家.不知若何懇切。今見汝在太平寺.蓋亦悠悠泛泛之倫。其欲出家.乃圖清閑自在耳。若果欲修持.斷不至如此寬泛。 

楞嚴有何不可研究.但須以浄土為主.則一切經皆發明浄土利益經也。楞嚴開首徵心如是難.則知末世衆生.猶欲以研究了事者.其為自誤誤人大矣。而況二十五圓通.列勢至於觀音之前.其主持浄土也大矣。至於發明五陰魔境處.破色受二陰之人.尚有著魔之事.足見自力了生死之難.佛力了生死之易.能如是研究.則其利大矣。凡研究時.必須息心静慮.凝神詳閱.則如入大寶洲.必有所得。倘如趕路之只圖快.恨不得一下看完.則不但經義莫得.久之或反受病.以致傷氣吐血等也。善得益者.無往而非益.甘受損者.無往而非損。楞嚴一經.實為弘浄土之妙經。然未知浄土法門者.每每因楞嚴而反藐視浄土法門。所謂仁者見仁.智者見智.由己未具正眼.故以己意會經意之所致也。楞嚴貫攝頗明了.然釋文最易明了者莫如指掌。但指掌大關節.多有與文句不合處.是在各人之善會耳。初須將浄宗研究到無動惑處.方可泛閱各經論。倘浄宗未能了明.一經泛閱經論.難免隨經教知識語言轉.反將浄土置之度外。今人稍於經教有得.即注重於研究。稍於宗意有所發明.便注重於參究。其源總因不知自己是業力凡夫.不能自證解脫耳。極深妙者.即極平常者。譬如一句佛號.本極平常。念至及極.則百千法門.無量妙義.均可悉得。又如樹木.本極平常。而生根出芽.成幹成枝.出葉開華結果.實有不可思議之妙。故知看做平常者.方能實有諸己也。若唯知其深妙.則多分難以措之躬行.只成深妙之說語矣。 

令友患病.只宜勸其回家將養.萬萬不可令來普陀。以彼係大派頭.食用須精.屋宇須華.供役須伶俐。一不如意.便生煩惱.法雨一件亦不能合彼之意。況彼自大自高.絕無信心。雖汝兄開名代祈歸依.光至上海絕未一次禮拜過[光非責彼不敬、由是知彼自大、兼乏信心耳、]。何得令至山養病。若不將此種種說明.彼或受汝兄弟二人勸.冒然不思自己是甚麼身分性情.法雨是甚麼區處.或可即來.便成障礙.仍然不久即去.反成無益有損矣。千萬不令來山.以致彼此不安。 

弘一師只好作自了漢.萬不能任事。以心行細微.任事必受傷.受傷則中輟耳.若自己用功.則自適其適矣。 

買物放生.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論.固當埋之不可仍倒於水中.以死物浮水.究非善策。若謂已死.與家人食.并施與貧人.亦無不可。當令食者多多為彼念佛.以此是放生物.否則食之有罪過。若能為彼念佛.則彼此各有利益。以此相勸.亦能誘彼食者少種善根。即非放生物.本屬自己辦來食料.為其念佛.亦於彼此各有利益。汝崖板如此.謂已說歸依念佛者.便喫不得.則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。彼等喫肉之人.只知肉為美味.不知後來自己也做了美味教人殺的喫時心裏難受。他既是這樣不洞事.任他後來教人殺的喫便了.何必要費盡心思勸他.他要討到教人喫.你教他不要討此苦頭.他心裏反不安樂。儘他去.讓他替人做菜喫.到了那個時候.心肝疼爛也無益。那時他自曉得今日之錯.及我與汝之話.不是弄聳他.已遲了也。 

藥是治病之物.有業則藥便不奈何。況要死.藥豈能回生乎。即無業能志心念佛.病自不生。有病.藥亦可用。若專靠藥.則富貴人醫生家.便皆無病長壽矣。 

彼食肉者.貪心所使.欲令勿食.當從因果報應及被殺之生苦痛怨結上說.則易於動人。若但辨明是浄非浄.乃其末事。而且彼既要喫.那論涉及非浄之事。前有一大居士.弘法數十年.尚日日食肉[此人之名、光不說、汝可想而知之、].況泛泛然者乎。汝若真欲利人.宜流通古人極慘悽之成訓。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.十家獲益.及此非三浄說.乃講家支離瑣碎之義。有信心者.尚生善心。無信心者.或更誹謗。十種利益收到.送盡。詳細思之.頗有令門外漢起異議處.祈送完勿再印為是。不謂汝所說不是.只為未能得其要領。要領何在.在於結怨聯讎.生生世世互相殺戮。汝但至心念佛.為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脫計.則有大利益。若區區然以一文登於各佛報.究有幾多人看。汝妻與妹定要用肉待客.此二人一死.定規要變豬羊雞鴨魚蝦。若不變此種被人殺而食之東西.則天地亦當易位.日月亦當東行。何以故。以如是因感如是果故。祈以光此語令彼看.或尚有可救。否則當常常作人待客之最好食料.不知他心滿意足.或痛苦望救而萬無可救之機緣耳。世之素食者多強健.肉食者多疾病。以肉食濁惡.易生欲心。素食清浄.欲心輕微。愚人不明理.以肉食養人.係欲自他來生後世皆變畜生耳。可不哀哉。 

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.此念頭也好.然亦只任己之因緣。若特起一種之決烈心.必期於即去.則便成著魔之根.後來之禍.何堪設想。中庸云.君子素其位而行.素患難行乎患難。此行乎患難.汝今當仿而行之.為素疾病煩惱而行乎疾病煩惱。視己為常病之人.則無躁急求愈之心.而一心念佛.方能速愈。見所瞋所愛之眷屬.即作此人乃我做工夫之試金石.偏要宜生瞋者不生瞋.宜生愛者不生愛.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.轉病苦為安樂也。一心念佛.求速往生.如其一時不能即生.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.則病苦自能消滅.眷屬自能調善.願深思之。病未大還原.斷斷不可近女色。 

現在除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.不可挽救。家庭教育.尤須注重因果報應。劉池諸君.可謂知病知藥。然未提及家庭教育.尚未能圓滿具足.祈與諸君詳言之。 

如來說法.悉順人情.不強人以所難。如受優婆塞戒者.或一.或二.或三.或四.或具受之.悉隨人意。即如淫戒.出家則須全斷.在家則唯制邪淫。以男女居室.大倫所關.故不為制。然既受佛戒.必須節欲。若不為宗祀.唯圖快樂.雖不犯戒.亦有大過.不過比邪淫為輕減耳。菩薩處俗既有妻室.雖無欲念.亦當俯順人情.時行夫婦之事。以凡夫不能無情.若欲絕不與相親.則或出怨恨.致起毀謗佛法之釁。不但不能增長善根.或致造謗業.墮落惡道。以故先以欲鈎牽.後令入佛智.乃曲順人情.巧設方便之大慈悲也。但當節欲.不必絕欲.一季一親.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.於汝修持亦無礙.且可以誘令修持浄業。當云.若不修行浄業.即永與絕交.彼自會勉而行之。至於生子與否.固不須論。以汝兄弟子甚多.豈必自己有子.方為不絕先祖之嗣哉。良以夫婦相處.殆有夙緣。不能使其種善根.忍令致彼墮惡道乎。詩云.妻子好合.如鼓琴瑟。兄弟既翕.和樂且湛。宜爾室家.樂爾妻孥。孔子曰.父母其順矣乎。汝一意修行.斷絕欲事.彼或長時怨望.或致抑鬱而死。汝果上品上生.固無大礙。否則於親有拂意之咎.於妻成怨對之人.亦屬大櫐。校稍開欲事之櫐.深之多多矣。光為僧人.斷不勸人造業。人既以身從汝.當盡夫婦之道。此實修行要義.倫常至情。祈發菩提之心.攝彼不知欲為苦本者.同生無欲之極樂世界.庶可不負夙生有緣.今為夫婦矣。 

又妻若生子.則為大櫐.無子則安樂之極。而姪子一羣.何一非子。刻實而論.汝之福.校汝兄汝弟為殊勝多矣。但世人多看不到此.遂畢生為兒女作奴僕。試一思之.實為大幸。此語雖違情.實至理至情。 

令友七祖兄弟.乃一父所生。五祖兒孫.皆一曾祖遺胤。二間邊屋之交涉三百餘元之出納.便欲經官理論.當必花錢。而諍訟一事.唯逞口辯.彼無理更欲反為有理。使彼起惡心.發惡言.俾旁人世人.謂彼家祖德已衰.故此等子孫同室操戈.鬩牆見詠.其辱及先祖罪孰甚焉。家庭之間.屑小事體.當上顧祖恩.破格從寬.不得如同世人一樣論。即屬世人.尚有舉行義務.唯欲人各得所.雖千金不顧惜者.況同一曾祖遺胤乎。且七房各有產業.其家中用度.固不靠此以為過活.何得彼此效尤.各不相下。為爭此數十元之故.經官理訟.未必七房一元不花。縱一元不花.無如祖德已喪.其辱甚於破家敗產。彼一房自己.尚自給足。以祖業公產.欲為獨得.致六房羣起不平之心.已是棄祖先於度外.唯欲為子孫謀富耳。夫背祖德.犯衆惡.莫道三百餘元.即三百萬元.亦非子孫之福.乃為子孫招禍以企滅者也。讀書明理.何暗昧如此。試觀古今凡屬濟人利物.尊祖敦族者.其子孫莫不居高位.享厚福.世德相承.緜緜不絕。其唯知利己.不顧祖宗國民者.莫不三世而滅絕相續也。何以故。其根本心地已壞.如以毒水灌溉花木稻菽.不唯無益.而又害之。彼既如是.其他六房.何可效尤。而必欲所行相埒.絕不肯高佔地步.而決定要同彼同廁足於卑汙濁穢之中乎。當思先祖若不留此屋.將不復為人乎。又先祖幸有厚遺.若一貧如洗.其將共誰爭乎。以此思之.讓彼堂兄弟數十元.有何不可。范文正義田為周族人.況同堂乎。范氏從宋初至清末.科甲不絕。乃由文正公厚德.及子孫能世守以修祖德之所致也。令友同房兄弟等.皆是書香子弟。縱佛法甚深道理未聞.此等事想亦曾聞。何不見賢思齊.以培祖德為事乎。祈將光此書徧示令友各房.或可各念祖德.歸於舊章。否則勸令友將己之資.為公用之.以期息事。渠無子女.亦當作為子女用之.則有光祖德.有光法道矣。過此以往.非光所知也。


👉 三編下冊 第983頁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四
[34-103] 復周羣錚居士書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愛我】 愛:喜好、親慕。
【理致】 義理情致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誚】 ①[動詞]責備、責怪。②[副詞]全然、簡直。[注音ㄑㄧㄠˋ]
【録】 同「錄」。
【游】 遨遊、交往。通「遊」。
【南無】 皈依頂禮.恭敬.度我。([31-158])。南無、亦有作曩摩者,經中通作南無。([42-021])([音納莫][21-003])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浄】 「淨」的異體字。
【誑】 說謊、欺騙。[注音ㄎㄨㄤˊ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静】 「靜」的異體字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崖板】 (形容呆滯不活潑或固執不變。)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不洞事】 不懂事。不明事理。[注音ㄅㄨˋ ㄉㄨㄥˇ ㄕˋ]
【不洞】 不懂。不明白、不了解。[注音ㄅㄨˋ ㄉㄨㄥˇ]
【洞事】 明白事務。(洞:①[動詞]深察。②[副詞]透澈、明白。③...)(事:人類所作所為及自然界的一切現象、活動,都稱為「事」。)
【儘】 ①都、全。②極盡。③聽任、隨意、不加限制。[注音ㄐㄧㄣˇ]
【因果報應】 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。又作因果應報、因果業報、善惡業報。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,善因必產生善果,稱為善因善果;惡因必產生惡果,稱為惡因惡果。[注音ㄧㄣ ㄍㄨㄛˇ ㄅㄠˋ ㄧㄥˋ]
【讎】 仇怨。通「仇」。[注音ㄔㄡˊ]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倫常】 人與人相處的常道。
【埒】 相等、均等。[動詞][注音ㄌㄜˋ]
【渠】 ①人工挖掘的水道。②他,指第三人稱。③... [注音ㄑㄩˊ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