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補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三轉四諦法輪略釋

三轉四諦法輪略釋

初示相轉.謂此是苦.逼迫性。此是集.召感性。此是滅.可證性。此是道.可修性。二勸修轉.謂此是苦.汝應知。此是集.汝應斷。此是滅.汝應證。此是道.汝應修。三作證轉.謂此是苦.我已知。此是集.我已斷。此是滅.我已證。此是道.我已修。

勸人念佛求生西方.貴乎簡明直捷.固不須泛引四諦法門。然欲示仗自力、佛力二種了生死之難易.特借此以作兩相比較之據。既知此義.孰肯棄佛力而專仗自力乎哉。今為略釋其義.其比較之文.即於釋此義中帶說之。

此三轉四諦法輪.乃佛初成正覺.於鹿野苑中.為向所侍從修道之憍陳如、頞鞞跋提、十方迦葉、拘利說此法門。彼等聞之.皆得阿羅漢果。僧寶於是現世間也。四諦者.苦集滅道四法.悉皆審實不虛.了無錯謬之義。轉者.展轉傳受之義。輪是譬喻.如世車輪.能摧碾運載諸物.佛以此法說與眾生.眾生依之修習.即能破除煩惱惑業.是摧碾義。惑業既破.即能親證不生不滅涅槃諦理.即運載義。由此義故.稱為法輪。

初示相轉者.首先示其性相若何.令知利害.以定取捨也。此是苦.逼迫性者.此之一字.即指所受之苦果而言.謂此正報色身.及與依報國土也。今且約色身說.有此色身.即有生.老.病.死.愛別離.怨憎會.求不得.五陰熾盛等八苦。此八種苦.富貴貧賤通皆有之。何況各人隨業所感之特別苦。由此諸苦.逼迫惱亂於身與心.令人一生不得自在也。此是集.召感性者.此字即指見思二惑而言。此之二惑.即是生死根本.名相甚多.不暇詳說。約而言之.即見境所起之貪瞋癡.及不見境自起之貪瞋癡。以煩惱雖多.貪瞋癡三.攝無不盡。集者.聚集義。由有此二種惑.即能聚集一切煩惱.召感一切苦報.以由起善惡等心.便造善惡等業。有業則必受其報.故長輪迴於三途六道之善惡道中.永劫莫能得出也。此是滅.可證性者.此字即指滅前苦集所得不生不滅之理體而言.由修戒定慧道.故得斷貪瞋癡之生死因。從茲便不受輪迴生死之苦果.得證不生不滅之涅槃.故名為滅。滅者.無也。既無有生.亦無有滅.不生不滅.強名為滅。譬如雲霧.障蔽虛空.長風一起.雲霧消除。本有虛空.因茲顯現。雲霧障時.虛空原不曾滅.雲霧消時.虛空原不曾生。虛空之本體.固常恒不變.其明暗通塞之相.實有天淵之別。了此而不發心修道.以證滅者非夫也。此理人各自具.若肯修道.無有不得者。故曰可證性。此是道.可修性者.此字即指戒定慧言。以佛法雖則無量無邊.戒定慧三.攝無不盡。道者.能通義。謂依此戒定慧道而修.必能斷貪瞋癡之生死因.不受三途六道輪迴之生死果.親得不生不滅自心本具之涅槃。然此戒定慧道.亦自心本具。不修則絕非我有.修之則固非外來。故曰可修性也。此四種法.皆先示其果.後示其因。苦為集果.集為苦因。滅為道果.道為滅因。如此說者.令其知苦而斷集.慕滅以修道也。

二勸修轉者.既知性相利害.若不真實修持.則不能得其利益.遠其禍害。故勸之曰.此是苦.汝應知。此是集.汝應斷。此是滅.汝應證。此是道.汝應修。以欲離苦果.先斷集因.欲證滅理.先修道品也。

三作證轉者.以佛出世以前.向無此義.今雖為說.或恐懷疑。於是引己所經歷者以作證據.乃謂之曰:此是苦.我已知。此是集.我已斷。此是滅.我已證。此是道.我已修。欲知山下路.須問過來人。佛乃過來人.其言決定可依。以故五人聞之.皆證阿羅漢果。此五人者.宿根已熟.又加以佛之威神加被.故能如此。

若按通途任運得證而論.其難易大相懸殊。以斷見惑之初果.尚須七生天上.七返人間.方證四果。二果一生天上.一返人間.方證四果。三果遍歷五不還天.方證四果。或有歷四空天者.其年月固不易計度也。初二三果.尚經如此之久.而未斷見惑者.當更難若干倍矣。況阿羅漢果.尚屬小乘.其去菩薩地位.甚為懸遠。若能回小向大.方可入菩薩位.漸次進修.以至成佛。此約仗自力修持戒定慧道以了生死者.其難也.真難於登天矣。以故如來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.俾彼證等覺之菩薩與作惡業之凡夫.同於現生往生西方。依普通教理而論.凡夫具足惑業.絕無了生死分。惟淨土法門.若具真信切願.虔持佛號.即可仗佛慈力.帶業往生。一得往生.則惑業亦不可得矣。以西方境緣殊勝.如大冶洪爐.片雪未至而化。亦如劫火燒世界.灰亦不可得。佛力、法力、眾生心力.三皆不可思議.故有此特別法門與特別利益也。須知淨土法門.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.上成佛道.下化眾生.成始成終之無上法門。世多習矣不察.謂此蓋為愚夫愚婦所設.自己以智士自任者.不肯隨順修習。遂讓愚夫婦仗佛力以往生西方.了脫生死.超凡入聖。以智士自任者.其智力仍不奈惑業何。惑業未斷.固不能不向三途六道中受生.既在三途六道中.則與淨土往生之下下品相去奚啻天淵。況上上品乎。愚夫愚婦.固可藐視.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.何可藐視乎。藐之.即是藐十方諸佛普度上聖下凡之法.其自誤誤人也大矣。可不懼哉。可不懼哉。[載1930年《重訂西方公據》]


👉 三編補 第197頁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補
[35-138] 三轉四諦法輪略釋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法輪】 指佛法。佛陀說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,猶如輪王的輪寶能輾摧山嶽巖石,而又不停滯於一人、一處,輾轉傳人,有如車輪,故稱為「法輪」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色身】 指肉體。[佛教用語]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永劫】 形容非常漫長的時間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【見惑】 見道所斷惑之略稱。又作見煩惱、見障、見一處住地。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。修道時所斷滅之惑,則稱修惑(或思惑)。...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奚啻】 何止、豈但。[注音ㄒㄧ ㄔˋ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