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四、論生死事大

乙 誡專仗佛力

● 自西徂東,由北至南,往返萬餘里,閱人多矣。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,視淨土若穢物,恐其汙己者,臨終多是手忙腳亂,呼爺叫娘。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,縱信願未極,瑞相不現,皆是安然命終。其故何哉,良由心水澄清,由分別而昏動。識波奔湧,因佛號以渟凝。所以上智不如下愚,弄巧反成大拙也。([書一]二)

● 佛說一切大小權實法門,皆須仗己功力,斷惑證真,方出生死。若惑業有一絲毫,生死決定難出。是以從生至生,從劫至劫,展轉修持。或有力量充足,直進不退,即能了脫者。多皆旋覺忽迷,暫進久退,經塵點劫,不能出離。所以爾我今日尚為凡夫,皆坐不知如來普被三根,至極圓頓之淨土法門故也。([書一]十九)

● 楞嚴一經,不知淨土者讀之,則為破淨土之元勳。知淨土者讀之,則為宏淨土之善導。何以言之,以自力悟道之難,淨土往生之易。十法界因果,一一分明。若不仗佛力,雖陰破一二,尚或著魔發狂,為地獄種子。而且二十四圓通之工夫,今人誰能修習。唯如子憶母之念佛,凡有心者,皆堪奉行。但得淨念相繼,自可親證三摩。知好歹者讀之,其肯唯主自力,不仗佛力乎。不知好歹者反是。以其止欲為通家,無心了生死耳。([書二]五)

● 夫修行用功,原為了生死耳。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,猶不肯依能了者而為之。豈非擔麻棄金,自貽其咎乎。參禪縱能大徹大悟,如五祖戒,草堂清,真如喆,斷崖義,尚不能了。而再一受生,反致迷失,校前為遠不能及,況吾儕乎。([書二]六)

● 淨土法門者,乃如來普度衆生,最圓頓直捷廣大簡易之法門也。何以言之,以一切法門,皆須斷盡見思二惑,方了生死。而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,況思惑乎。斷見惑,即證初果。若約圓教,則是初信。斷思惑盡,即證四果。圓教即是七信。初果初信,尚有生死。四果七信,方能了脫。而天台智者大師,示居五品。雖則所悟與佛同儔,圓伏五住煩惱,而見惑尚未曾斷。然大師本地,實不可測。而臨終只說登五品者,深慮末世不致力於斷惑證真,唯以明心見性為究竟也。夫明心見性,乃大徹大悟也。若最上上根,即悟即證,則可即了。否則縱悉知未來如圓澤者,尚不免重復受生耳。至於五祖戒再作東坡,草堂清復為魯公,尚未至甚。而海印信為朱防禦女,已屬不堪。雁蕩僧為秦檜,則誠堪憫矣。甚矣,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之難也。如來一代所說通途修證教理,雖法門種種不一,絕無具足惑業,能了生死者。唯淨土一門,但具真信切願,以至誠心,持佛名號,求生西方。無論惑業之厚薄,工夫之淺深,皆於臨終,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。既往生已,即已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。從茲漸次進修,即得親證無生,以至圓滿佛果耳。此如來悲愍劣機衆生,普令現生頓出輪迴之特別法門也。([序]五三)

● 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論斷證,不信有帶業往生之事。矜常處生死以度衆生,不願為速出生死之人。不知坯器未燒,經雨即化。煩惑未斷,轉生即迷。自利尚難,焉能利他。此皆不諒己德,以博地凡夫,稍具慧性,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擬,以致一誤永誤也。參宗者專主參究,以期明心見性。不知其機稍劣,不能明心見性者多多也。即使已得明心見性,而惑業未斷,仍舊輪迴生死,不能出離者,又多多也。五祖戒,草堂清,海印信,真如喆等,乃其確證。噫。死生亦大矣,何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。抑或自力果愈於佛力耶。夫人之處世,大而創業垂統,小而一衣一食,莫不仗衆人之力,以成自事。至於了生死大事,乃雖有佛力而不肯倚仗。欲顯出格之作略,恐墮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謂大矣,惜乎不知其所謂大也。([序]一九)

● 夫欲了生死,必須實證。若唯悟而未證,則煩惑尚在,大須努力。倘能兢兢業業,歷緣煅煉,則覺照存心,冥符聖智。人我是非之凡情,無由而起。若不加覺照,依舊凡情熾然。功行愈高,情見愈重。由悟入迷,在所難免。如人睡惺不起,久復睡著。古人謂大事已明,如喪考妣。正以煩惑未斷,或恐復迷。須知斷惑之人,便無凡情。既無凡情,何有生死。大悟之人,其悟縱與佛同,其惑猶未斷除。必須念念覺照,庶免凡情用事。([序]二四)

● 此之法門,全仗佛力。喻如跛夫日行數里,若乘轉輪聖王輪寶,則頃刻之間,徧達四洲。是輪王力,非己力也。畢世修行者,固然如是。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,臨命終時,地獄相現,若能志心念佛,即得蒙佛接引。良以佛視衆生,猶如一子。於善順者固能慈育,於惡逆者倍生憐愍。子若回心向親,親必垂慈攝受。([記]三)

● 仗自力修行,斷惑證真,頗不容易。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,況思惑乎。見惑一斷,即證初果,預聖流。尚須七生天上,七反人間,方可斷盡思惑,以證四果。雖云十四番生死,而天上壽長,固不易以年月論也。初果聖人,欲了生死,尚如是之難。況具足惑業之凡夫乎。若證四果,則生死根本永斷,超出六道輪迴之外。若發大悲心,入世度生,則乘願示生。非如具足惑業者,隨善惡業力所牽,昇沈於六道之中,自己一毫作不得主也。自力了生死,非宿根深厚者不能。末世衆生,何能企及。於是如來特開一淨土法門,俾一切若聖若凡,上中下根,同於現生了生脫死。其慈悲救護之心,至極無加矣。其修持之法,亦須嚴持淨戒,力修定慧。而兼以生信發願,持佛名號,求生西方。信願真切,念力精純。現生亦可證聖,臨終直登上品。則入菩薩位,證不退地矣。縱根機陋劣,未能如是。但能至心念佛,則心佛相契,感應道交。臨命終時,必蒙佛慈接引,帶業往生。下至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地獄相現。若心識不迷,有善知識教以念佛。其人生大怖畏,生大愧悔。雖念數聲,即便命終。亦可仗佛慈力,接引往生。一得往生,則永出輪迴,高預海會。漸次進修,必證佛果。仗自力了生死,如彼之難。仗佛力了生死,如此之易。凡有心者,皆能念佛,皆可往生。有血性漢子,決不肯令本具之真如佛性,背悟淨緣,隨迷染緣,長劫輪迴於六道之中,而莫之能出也。([記]九)

● 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,所造惡業,無量無邊。若仗自己修持之力,欲得滅盡煩惱惑業,以了生脫死,其難逾於登天。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,以真信切願,念阿彌陀佛名號,求生西方,無論業力大,業力小,皆可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譬如一顆沙子,入水即沈,縱有數千萬斤石,裝於大火輪船中,即可不沈而運於他處,以隨意使用也。石喻衆生之業力深重,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。若不念佛,仗自己修持之力,欲了生死,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。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,亦不能了,喻如極小之沙子,亦必沈於水中,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。閣下但生信心,念佛求生西方,不可再起別種念頭。果能如是,壽未盡則速得痊瘉,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,便能滅除宿世惡業,猶如杲日既出,霜雪即化。壽已盡則即能往生,以心無異念,即得與佛感應道交,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。閣下若信此話得及,則生也得大利益,死也得大利益。([書二]六七)

● 今之世道,乃患難世道,若不以阿彌陀佛,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之,則禍患之來,或所不測,及其卒遇,徒喚奈何。倘能預先持念,必有冥為轉移。況生死到來,人各有此日,故宜常作臨終想,則一切非分之妄想,與不能資之以了生死之諸法門,自不致力馳騖,而令此決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。願汝夫妻父子,同不以言為迂腐,幸甚。([書一]九六)

● 念佛人有病,當一心待死,若世壽未盡,則能速瘉。以全身放下念佛,最能消業,業消則病瘉矣。若不放下,欲求好,倘不能好,則決定無由往生,以不願生故。此等道理不明白,尚能得仗佛慈力乎。汝母之病,宜切勸放下求往生,如壽未盡,求往生,反能速瘉,以心至誠故,得蒙佛慈加被也。祈與汝母婉曲言之,令勿效癡人說癡話也。([書二]五九)


👉 嘉言錄 第118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
[41-014] 四、論生死事大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勳】 「勛」的異體字。
【五祖戒】 五祖.寺名。師戒禪師.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.故世稱五祖戒。(文鈔 [21-114])
【喆】 「哲」的異體字。[注音ㄓㄜˊ]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見惑】 見道所斷惑之略稱。又作見煩惱、見障、見一處住地。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。修道時所斷滅之惑,則稱修惑(或思惑)。...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思惑】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坯】 未經燒煉的磚瓦陶器。本作「坏」。[注音ㄆㄟ]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火輪船】 又稱火船、蒸氣船,燒煤用蒸氣推動的船。
【瘉】 [動詞]病好了。[名詞]病。[注音ㄩˋ]
【杲日】 明亮的太陽。[注音ㄍㄠˇ ㄖˋ]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