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五、勉居心誠敬

五 勉居心誠敬

● 入道多門,唯人志趣,了無一定之法。其一定者,曰誠,曰恭敬。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,皆不能易也。而吾人以博地凡夫,欲頓消業累,速證無生,不致力於此,譬如木無根而欲茂,鳥無翼而欲飛,其可得乎。([書一]七一)

● 世欲讀書,絕無敬畏。晨起則不加盥漱,登廁則不行洗濯。或置座榻,或作枕頭。夜臥而觀,則與褻衣同聚。對案而讀,則與雜物亂堆。視聖賢之語言,同破壞之故紙。漫不介意,毫無敬容。甚至書香家之婦女,花冊皆是經傅。世祿家之僕隸,揩物悉用文章。種種褻黷。難以枚舉。積弊已久,習矣不察。若不特示禍福,決定難免褻黷。未曾得益,先獲大罪。閔斯無知,須預指陳。([書一]六)

● 念佛一法,乃至簡至易,至廣至大之法。必須懇切志誠之極,方能感應道交,即生親獲實益。若懶惰懈怠,毫無敬畏,雖種遠因,而褻慢之罪,有不堪設想者。縱令得生人天,斷難高預海會。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,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。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,如來法身舍利,亦當作真佛看,不可作紙墨等看。對經像時,當如忠臣之奉聖主,孝子之讀遺囑。能如是,則無業障而不消,無福慧而不足矣。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,然率皆讀其文,解其義,取其供給口頭,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。至於恭敬志誠,依教修持者,誠為難得其人。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,須向恭敬中求。有一分恭敬,則消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。有十分恭敬,則消十分罪業,增十分福慧。若無恭敬而致褻慢,則罪業愈增,而福慧愈減矣。哀哉。([書一]十三)

● 禮誦持念,種種修持,皆當以誠敬為主。誠敬若極,經中所說功德,縱在凡夫地,不能圓得。而其所得,亦已難思難議。若無誠敬,則與唱戲相同。其苦樂悲歡,皆屬假妝,不由中出。縱有功德,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。而此癡福,必倚之以造惡業。其將來之苦,何有了期。([書一]一八)

● 曰誠,曰恭敬。此語舉世咸知。此道舉世咸昧。(某某)由罪業深重,企消除罪業,以報佛恩。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。由是而知誠與恭敬,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決。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。([書一]四四)

● 至於閱經,若欲作法師,為衆宣揚,當先閱經文,次看註疏。若非精神充足,見解過人,罔不徒勞心力,虛喪歲月。若欲隨分親得實益,必須至誠懇切,清淨三業。或先端坐少頃,凝定身心,然後拜佛朗誦,或止默閱。或拜佛後端坐少頃,然後開經。必須端身正坐,如對聖容,親聆圓音。不敢萌一念懈怠。不敢起一念分別。從首至尾,一直閱去。無論若文若義,一概不加理會。如是閱經,利根之人,便能悟二空理,證實相法。即根機鈍劣,亦可以消除業障,增長福慧。六祖謂但看金剛經,即能明心見性,即指如此看耳,故名曰但。能如此看,諸大乘經,皆能明心見性,豈獨金剛經為然。若一路分別,此一句是甚麼義,此一段是甚麼義。全屬凡情妄想,卜度思量。豈能冥符佛意,圓悟經旨,因茲業障消滅,福慧增崇乎。若知恭敬,猶能少種善根。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,將見褻慢之罪,嶽聳淵深。以善因而招惡果,即此一輩人也。古人專重聽經,以心不能起分別故。如有一人出聲誦經,一人於旁,攝心諦聽。字字句句,務期分明。其心專注,不敢外緣一切聲色。若稍微放縱,便致斷絕,文義不能貫通矣。誦者有文可依,心不大攝,亦能誦得清楚。聽者惟聲是託,一經放縱,便成割裂。若能如此聽,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。若誦者恭敬稍疏,則其功德,難與聽者相比矣。今人視佛經如故紙,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。而手不盥洗,口不漱蕩,身或搖擺,足或翹舉。甚至放屁摳腳,一切肆無忌憚,而欲閱經獲福滅罪。唯欲滅佛法之魔王,為之證明讚歎,謂其活潑圓融,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。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,唯有黯然神傷,潸焉出涕。嗟其魔眷橫興,無可如何耳。智者誦經,豁然大悟,寂爾入定。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。一古德寫法華經,一心專注,遂得念極情亡,至天黑定,尚依舊寫。侍者入來,言天黑定了,只麼還寫。隨即伸手不見掌矣。如此閱經,與參禪看話頭,持咒念佛,同一專心致志。至於用力之久,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。明雪嶠信禪師,甯波府城人,目不識丁。中年出家,苦參力究。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。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。久之大徹大悟,隨口所說,妙契禪機。猶不識字,不能寫。久之則識字矣。又久之則手筆縱橫,居然一大寫家。此諸利益,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。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。([書一]四六)

● 閱經時,斷斷不可起分別。自然妄念潛伏,天真發現。若欲研究義理,或翻閱註疏。當另立一時,唯事研究。當研究時,雖不如閱時之嚴肅,亦不可全無恭敬。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。未能業消智朗,須以閱為主,研究但略帶。否則終日窮年,但事研究。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,開門見山一樣,亦只是口頭活計。於身心性命,生死分上,毫無干涉。臘月三十日到來,決定一毫也用不著。若能如上所說閱經,當必業消智朗。三種情見,當歸於無何有之鄉矣。若不如是閱經,非但三種情見,未必不生。或恐由宿業力,引起邪見,撥無因果。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,相繼而興,如火熾然。而猶以為大乘行人,一切無礙。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,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。甚矣,修行之難得真法也。所以諸佛諸祖,主張淨土者。以承佛慈力,制伏業力,不能發現耳。當以念佛為主,閱經為助。([書一]四七)

● 夫如來滅度,所存者唯經與像。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,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,證三昧而出生死。若以土木金彩視之,則亦土木金彩而已。又土木金彩,褻之則無過。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,則其過彌天矣。讀誦佛經祖語,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,不敢稍萌怠忽。能是如者,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,徹證一真。否則是游戲法門,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,說得了了,一絲不得真實受用,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。古人於三寶分中,皆存實敬。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。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,況實行乎。([書一]六七)

● 近見刺血寫經者,直是造業。以了無恭敬。刺血則一時刺許多。春秋時,過二三日即臭,夏日半天即臭,猶用以寫。又有將血晒乾,每寫時,用水研乾血以寫之者。又所寫潦草,毫不恭敬,直是兒戲。不是用血以表志誠,乃用刺血寫經,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。([書一]七二)

● 寫經不同寫字屏,取其神趣,不必工整。若寫經,宜如進士寫策,一筆不容茍簡。其體必須依正式體。若座下書札體格,斷不可用。古今人多以行草體寫經者,絕不贊成。([書一]七二)

● 今人書經,任意潦草。非為書經,特藉此以習字,兼欲留其筆迹於後世耳。如此書經,非全無益。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。而其褻慢之罪,亦非淺鮮。([書一]七二)

● 所書法華經,見其筆法堅勁精秀,不勝欽佩。但其用筆,猶有文人習氣。於流通法道,似有未合。如俗體貼體變體等,則有從俗之弊。又有執泥古體,如魔作磨,懸作縣,瑪瑙硨磲作馬腦車渠,陣作陳等,則有違時之失。如必曰悉依古文,即時行正體,皆不堪用。則字字皆須更換,無一字可用矣。楊仁山破泥古者曰。字須遵時,何必泥古。如必欲從古,且請先從人入二字改起。古人字作八,入字作人。如人入不能改,則餘字何須特改。且古體亦非當日蒼頡所制之字,不知幾何變更,方成此體。君既好古,宜從蟲文鳥書為正體。則吾無由置喙矣。否則畢竟為無事生事,勞而無功。生今反古,聖有明訓。如莊居士志在流通,當一掃文人習氣,字字遵時。凡諸破體俗體等,一概不用。俾一筆一畫,皆可為法。([書一]八三)

● 如於淨土一法,不能死盡偷心,決志修持。於主敬存誠,克己復禮等,猶欲以不執著,為疏散放逸作遮護之巧符。則其所得之利益,固非劣知劣見所得而知也。餘則蕪鈔中已備言之,故不多瀆。看經一事,惟恭敬方能得益。若不恭敬,縱得,亦不過依文解義之益。而其業消智朗,徹悟自心,斷斷無此僥倖。況褻慢之過,有不可勝言者乎。此舉世通病,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。([書一]七八)

● 禮佛儀式,極忙之人,不便特立。但至誠懇切,口稱佛號,身禮佛足,必致其如在之誠則可矣。([書二]二二)

● 舍利不能禮拜,叢林不能親炙,有何所欠。但能見佛像,即作真佛想。見佛經祖語,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。必恭必敬,無怠無忽。則終日見佛,終日親炙諸佛菩薩祖師善知識。舍利叢林云乎哉。([書二]二四)

● 知所寄白布,託壬年以打印者。此事罪過之極,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,已屬褻瀆至極。況尚有就地作坐墊用者。余光緒二十年在普陀一見,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見,以為詫異。告於舍利殿殿主,彼云此寧波家風也。自慚無力挽此惡風。使若作一方主人,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。俾有信心者,唯得其益,不受其損也。([書二]三六)

● 大覺世尊,所說一切大乘顯密尊經,悉皆理本唯心,道符實相,歷三世而不易,舉十界以咸遵。歸元復本,為諸佛之導師。拔苦與樂,作衆生之慈父。若能竭誠盡敬,禮誦受持,則自他俱蒙勝益,幽顯同沐恩光。猶如意珠,似無盡藏,取之不匱,用之無窮,隨心現量,悉滿所願。楞嚴所謂求妻得妻,求子得子,求三昧得三昧,求長壽得長壽,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。夫大涅槃者,究竟果德。若論如來本心,契經全力,實屬乎此。但以衆生志願狹劣,與夫致誠未極,不能直契。故隨彼行心,滿彼所願。倘宿根深厚之士,則頓明自性,徹證唯心,破煩惑而直趣菩提,圓福慧而速成覺道。獲契經之全益,暢如來之本懷矣。譬如一雨普潤,卉木同榮。大根則拂雲以蔽日,小根則長寸而增分。道本唯一真如,益隨心而勝劣。然善根茍種,佛果終成。縱不能即獲巨益,亦必以因茲度脫。聞塗毒鼓,遠近皆喪。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。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者,其斯之謂歟。([論]一四)

● 經云,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若非宿有因緣,佛經名字,尚不能聞。況得受持讀誦,修因證果者乎。然如來所說,實依衆生即心本具之理。於心性外,了無一法可得。但以衆生在迷,不能了知。於真如實相之中,幻生妄想執著。由茲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。迷智慧以成煩惱,即常住而為生滅。經塵點劫,莫之能反。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,方知依珠固在,佛性仍存。即彼客作賤人,原是長者真子。人天六道,不是自己住處。實報寂光,乃為本有家鄉。回思從無始來,未聞佛說。雖則具此心性,無端枉受輪迴。真堪痛哭流涕,聲震大千。心片片裂,腸寸寸斷矣。此恩此德,過彼天地父母,奚啻百千萬倍。縱粉身碎骨,曷能報答。([論]一六)

● 今之緇素,翻閱佛經,毫無誠敬。種種褻慢,難以枚舉。而習行既久,彼此相安。其褻慢之迹,不忍備言。視如來之法言,同破壞之故紙。且勿謂不知旨趣者,了無所益。即深知實義者,亦只是口頭三昧,面門輝光。如飢說食,如貧數寶。雖有研究之功,絕無實證之益。況褻慢之罪,奚啻彌天。而受苦之期,豈止窮劫。雖是善因,反招惡果。縱為將來得度之因,難免多劫備受其苦。用是心懷慘傷,敢陳芻蕘。企依佛教以奉行,庶唯得益而無損。([論]一六)

● 金剛經云,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又云,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。當知此處,即為是塔。皆應恭敬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何以令其如此。以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故。而諸大乘經,處處教人恭敬經典,不一而足。良以諸大乘經,乃諸佛之母,菩薩之師。三世如來之法身舍利,九界衆生之出苦慈航。雖高證佛果,尚須敬法。類報本追遠,不忘大恩。故涅槃經云,法是佛母,佛從法生。三世如來,皆供養法。況博地凡夫,通身業力,如重囚之久羈牢獄,莫由得出。何幸承宿世之善根,得覩佛經。如囚遇赦書,慶幸無極。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,永出生死牢獄。親證三身,直達涅槃家鄉。無邊利益,從聞經得。豈可任狂妄之知見,不存敬畏。同俗儒之讀誦,輒行褻黷。([論]一六)

● 聖賢之道,唯誠與明。聖狂之分,在乎一念。聖罔念則作狂,狂克念則作聖。其操縱得失之象,喻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不可不勉力操持,而稍生縱任也。須知誠之一字,乃聖凡同具,一如不二之真心。明之一字,乃存養省察,從凡至聖之達道。然在凡夫地,日用之間,萬境交集。一不覺察,難免種種違理情想,瞥爾而生。此想既生,則真心遂受錮蔽。而凡所作為,咸失其中正矣。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,克除淨盡。則愈趨愈下,莫知底極。徒具作聖之心,永淪下愚之隊。可不哀哉。然作聖不難,在自明其明德。欲明其明德,須從格物致知下手。倘人欲之物,不能極力格除。則本有真知,決難徹底顯現。([序]一五)

● 若請法齋主,與作法諸師,各皆竭誠盡敬,則其利益,非言所宣。如春回大地,草木悉荷生成。月麗中天,江河各現影象。故得當人業消智朗,障盡福崇。先亡咸生淨土,所求無不遂意。並令歷劫怨親,法界含識,同沐三寶恩光,共結菩提緣種。若齋主不誠,則出錢之功德有限,慢法之罪過無窮。僧衆不誠,則是鼓橐籥以為經,交杵碓以成禮。於三寶龍天降臨之際,作鹵莽滅裂塞責之行。其不至罪山聳峙,福海乾枯,生罹災禍,死受譴謫者,何可得也。([序]五八)


👉 嘉言錄 第139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
[41-017] 五、勉居心誠敬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褻黷】 輕視怠慢。[注音ㄒㄧㄝˋ ㄉㄨˊ](褻:輕慢、不莊重。)(黷:輕慢、不恭敬。)
【黷】 ①汙垢。②汙穢。③輕慢、不恭敬。[注音ㄉㄨˊ]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于】 ①[連接詞]和、與。②[助詞]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同「乎」。③[動詞]去、往。取。④...
【于】 [介詞]①在。同「於」。②以、用。③對、對於。④至、到。⑤依照。⑥為了。
【舍】 ①房屋、住宅。[注音ㄕㄜˋ]②放棄、放下。通「捨」。[注音ㄕㄜˇ]③...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圓音】 佛說法之音。
【卜度】 揣度、猜想。[注音ㄅㄨˇ ㄉㄨㄛˋ]
【佛子】 受戒的佛門弟子、菩薩的通稱、引申指具佛性的慈惠之人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游戲】 同「遊戲」。態度放逸嬉戲。
【游】 遨遊、交往。通「遊」。
【潦草】 ①粗率,不仔細。②字不工整。[注音ㄌㄧㄠˊ ㄘㄠˇ]
【潦】 積水。[名詞][注音ㄌㄠˇ]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硨磲】 硨磲也叫車渠。硨磲一名始於漢代,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,其狀如古代車轍,故稱車渠。後人因其堅硬如石,在車渠旁加石字。硨磲、珍珠、珊瑚、琥珀在西方被譽為四大有機寶石,在中國佛教與金、銀、琉璃、瑪瑙、珊瑚、珍珠也被尊為七寶之一。
【車渠】 硨磲也叫車渠。硨磲一名始於漢代,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,其狀如古代車轍,故稱車渠。後人因其堅硬如石,在車渠旁加石字。硨磲、珍珠、珊瑚、琥珀在西方被譽為四大有機寶石,在中國佛教與金、銀、琉璃、瑪瑙、珊瑚、珍珠也被尊為七寶之一。
【渠】 ①人工挖掘的水道。②他,指第三人稱。③... [注音ㄑㄩˊ]
【偷心】 禪林用語。原指偷盜之心;於禪林中轉指向外分別之心。係對動念之貶責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克己復禮】 克制自己的私欲,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。
【克己】 克制私欲,嚴格要求自己。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太息】 大聲嘆氣。
【塗毒鼓】 謂塗有毒料,使人聞其聲即死之鼓。[譬喻:毒鼓之聲能殺人,以譬涅槃經所說佛性常住之聲,能殺害眾生之五逆十惡,使入於佛道也。]
【奚啻】 何止、豈但。[注音ㄒㄧ ㄔˋ]
【緇素】 黑和白,指僧俗。出家眾通常披著黑衣,故以緇代稱;在家者披著素衣,故又稱白衣。緇素即出家、在家之並稱。
【芻蕘】 ①割草砍柴。②割草砍柴的人。③謙稱自己是草野鄙陋的人。[注音ㄔㄨˊ ㄖㄠˊ]
【芻】 餵養牲畜的草料。禾莖、禾桿。[注音ㄔㄨˊ]
【蕘】 一種蔬菜,即蕪菁。燃燒用的柴草。打柴的人。[注音ㄖㄠˊ]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覩】 「睹」的異體字。
【罔念】 謂不思為善。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含識】 梵語 sattva,巴利語 satta。音譯薩埵。意譯有情、眾生。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眾生。指一切生物。又作含靈、含生、含類、含情、稟識。以一切眾生皆有心識,故稱含識;此總攝六道之有情眾生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橐籥】 古代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裝置。現在稱為「風箱」。[注音ㄊㄨㄛˊ ㄩㄝˋ]
【鹵莽滅裂】 形容做事粗魯莽撞、草率隨便。(語本《莊子.則陽》)
【鹵莽】 粗魯、莽撞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