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八、釋普通疑惑

以下論悟證

● 自古高僧,或古佛再來,或菩薩示現。然皆常以凡夫自居。斷無說我是佛,是菩薩者。故楞嚴經云:我滅度後,敕諸菩薩,及阿羅漢,應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種種形,度諸輪轉。終不自言我真菩薩,真阿羅漢,洩佛密因,輕言未學。唯除命終,陰有遺付。而智者大師,實是釋迦化身。至臨終時,有問所證位次者。答曰:我不領衆,必淨六根。損己利人,但登五品。是仍以凡夫自居也。五品者,即圓教觀行位。所悟與佛同儔,圓伏五住煩惱,而見惑尚未能斷。智者臨終,尚不顯本。意欲後學勵志精修,不致得少為足,及以凡濫聖耳。今之魔徒,妄充得道者,乃壞亂佛法,疑誤衆生之大妄語人。此大妄語之罪,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。其師其徒,當永墮阿鼻地獄,經佛剎微塵數劫,常受極苦,末由出離。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,膺長劫之慘罰酷刑。名利惑人,一至於此。([書一]三三)

● 念佛閱經,悟二空理,證實相法,乃約省悟修持,示現因後果。且勿儱侗自任,謂現生便能如是。現生證實相者,非無其人。恐賢契無此善根。若不詳陳其故,或致妄期聖證,則志高而行不逮。久而久之,必致喪心病狂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求昇反墜,弄巧成拙。究其結果,難免永淪惡趣。不但埋沒己靈,實為孤負佛恩。二空理唯言悟,則利根凡夫即能。如圓教名字位中人,雖五住煩惱,毫未伏斷,而所悟與佛無二無別[五住者,見惑為一住,思惑為三住,此二住於界內,塵沙惑無明惑共為一住,此二住於界外。]。若約宗說,則名大徹大悟。若約教說,則名大開圓解。大徹大悟,與大開圓解,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。如龐居士聞馬祖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,即向汝道,當下頓亡玄解。大慧杲聞圓悟薰風自南來,殿閣生微涼,亦然。智者誦法華,至藥王本事品,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。豁然大悟,寂爾入定。親見靈山一會,儼然未散。能如是悟,方可名大徹大悟,大開圓解。若云證實相法,則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。南嶽思大禪師,智者之得法師也。有大智慧,有大神通。臨終有人問其所證,乃曰,我初志期銅輪[即十住位,破無明,證實相,初入實報,分證寂光,初住即能於百三千大千世界,示作佛身,教化衆生,二住則千,三住則萬,位位增數十倍,豈小可哉。]。但以領衆太早,只證鐵輪而已[鐵輪,即第十信位,初信斷見惑,七信斷思惑,八九十信破塵沙,伏無明,南嶽思示居第十信,尚未證實相法,若破一品無明,即證初住位,方可云證實相法耳。]。智者大師,釋迦之化身也。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。答曰,我不領衆,必淨六根[即十信位,獲六根清淨,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。]。損己利人,但登五品[五品,即觀行位,圓伏五住煩惱,而見惑尚未斷除。]。蕅益大師臨終有偈云,名字位中真佛眼,未知畢竟付何人[名字位人,圓悟藏性,與佛同儔,而見思尚未能伏,何況乎斷,末世大徹大悟人,多多是此等身分,五祖戒為東坡,草堂清作魯公,猶其上者,次則海印信為朱防禦女,又次則雁蕩僧為秦氏子檜,良以理雖頓悟,惑未伏除,一經受生,或致迷失耳,藏性,即如來藏妙真如性,乃實相之異名。]。蕅益大師示居名字,智者示居五品,南嶽示居十信。雖三大師之本地,皆不可測。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,可見實相之不易證,後進之難超越。實恐後人未證謂證,故以身說法,令其自知慚愧,不敢妄擬故耳。三大師末後示位之恩,粉骨碎身,莫之能報。汝自忖度,果能越此三師否乎。若曰,念佛閱經,培植善根,往生西方之後,常侍彌陀,高預海會,隨其功行淺深,遲早必證實相。則是決定無疑之詞,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證也。([書一]四五)

● 悟者,了了分明,如開門見山,撥雲見月。又如明眼之人,親見歸路。亦如久貧之士,忽開寶藏。證者如就路還家,息步安坐。亦如持此藏寶,隨意受用。悟則大心凡夫,能與佛同。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。識此悟證之義,自然不起上慢,不生退屈。而求生淨土之心,萬牛亦難挽回矣。([書一]四九)

● 智者大師世稱釋迦化身。其所證者,誰得而知。然佛為衆生現身作則,故即以凡夫自居。其曰:我不領衆,必淨六根者,以己誡人,乃現身說法也。以大師最初志期斷惑證真,真登地等[地,十地,等,等覺,]。以弘法利生,荒曠自己禪定工夫,故止證得圓五品觀行位而已。故曰:損己利人,但登五品。五品者,即隨喜,讀誦,講說,兼行六度、正行六度五種耳。圓五品位,圓悟藏性[藏性即實相妙理,在纏名如來藏,出纏名法身,纏,即無明,未斷,故名在纏。]。與佛所悟,了無有二。圓伏見思塵沙無明煩惱,而見惑尚未能斷。若斷見惑,即證初信。及至七信,則思惑斷盡,得六根任運不染六塵之實證,故名六根清淨位。又於一一根中,俱能具六根功德,作六根佛事,故亦名六根互用。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。南嶽即示居此位。此位之人,不但有大智慧,而且有大神通。其神通又非小乘阿羅漢所能比。故南嶽生前歿後,皆有不可思議之事,令人若見若聞,發起信心。南嶽智者,皆法身大士。其實證地位,誰能測其高深。此不過欲勉後世專精學道,而作此曲折耳。豈真止證十信相似位,五品觀行位而已耶。我等博地凡夫,那堪擬彼。我等祇好麤持重戒,一心念佛,兼修世善,以為助行。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之,則無往不利矣。([書一]四九)

● 佛法諸宗修持,必到行起解絕,方有實益。不獨淨宗修觀為然。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,置之心中,當作本命元辰。不計時日,常為參叩。待至身心世界,悉皆不知,方能大徹大悟。非行起解絕乎。六祖謂但看金剛經,即能明心見性。非行起解絕乎。愚謂起之一字,義當作極。唯其用力之極,故致能所雙忘,一心徹露。行若未極,雖能觀念,則有能有所。全是凡情用事,全是知見分別,全是知解,何能得其真實利益。唯其用力及極,則能所情見消滅,本有真心發現。故古有死木頭人,後來道風,輝映古今,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。([書一]八十)

● 善得益者,無往而非益。甘受損者,無往而非損。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聰之資,研究佛學。稍知義路,便謂親得。從茲自高位置,藐視古今。且莫說現今之人,不入己目。即千數百年之高僧,多有古佛再來,或法身菩薩示現者。彼皆以為庸常,不足為法。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。聽其言,高出九天之上。察其心,卑入九地之下。如是習染,切宜痛除。否則如貯醍醐於毒器中,便能殺人。若能念念返究自心,不但如來所說諸法,即能得益。即石頭碌磚,燈籠露柱,以及徧大地所有種種形色音聲,無非第一義諦實相妙理也。謂古今無人者,何曾夢見。祈諦信而勉行之。([書一]八三)

● 所示令親之事,甚為希奇,可謂宿有善根。然又須兢兢業業以自修持,庶不虛此一夢。倘以凡夫知見,妄謂我已蒙三寶加被,已入聖流,從茲生大我慢,未得謂得,未證言證,則是由善因而招惡果。末世之人,心智下劣,每受此病。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者。此也。請以力修淨土法門自勉,則將來決定獲大利益矣。([書二]二)

● 念佛所重在往生,念之至極,亦能明心見性。非念佛於現世了無所益也。昔明教嵩禪師,日課十萬聲觀音聖號,後於世間經書,悉皆不讀而知。當看淨土十要,淨土聖賢錄,方可知念佛之妙。而之蕪鈔,屢屢言之。居士謂現世無益者,不但未深體淨宗諸經論,即鈔亦屬走馬觀燈,未暇詳究耳。([書二]二九)

● 寂光淨土,雖則當處即是。然非智斷究竟,圓證毗盧法身者,不能徹底親得受用。圓教住,行,向,地,等覺,四十一位,尚是分證。汝若圓證毗盧法身,則不妨說當處便是寂光。其或未然,則是說食數寶,不免飢寒而死也。([論]三)


👉 嘉言錄 第225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
[41-025] 八、釋普通疑惑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敕】 告誡、命令。[注音ㄔˋ]
【見惑】 見道所斷惑之略稱。又作見煩惱、見障、見一處住地。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。修道時所斷滅之惑,則稱修惑(或思惑)。...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疑誤】 迷惑貽誤、迷惑耽誤。亦作「疑悞」「疑悮」。
【末由】 無由。沒有門徑、辦法。
【膺】 ①接受。②承擔。[動詞][注音ㄧㄥ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儱侗】 含糊籠統。[注音ㄌㄨㄥˇ ㄊㄨㄥ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賢契】 對弟子或朋友子姪輩的敬稱。
【思惑】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五祖戒】 五祖.寺名。師戒禪師.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.故世稱五祖戒。(文鈔 [21-114])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麤】 同「粗」。[注音ㄘㄨ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