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八、釋普通疑惑

以下論謗佛

● 若人宿世果種善根,且無論為學求道,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。即貪瞋癡等煩惱惑業,疾病顛連種種惡報,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。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。不能自反,且無論碌碌庸人,為世教之所拘。即晦庵、陽明、靖節、放翁等,雖學問操持見地,悉皆奇特卓犖。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,了脫生死。其學問操持見地,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。由不能自反,竟為入道之障。可知入道之難,真難於登天矣。([書一]三八)

● 佛視衆生皆是佛,衆生視佛皆是衆生。佛視衆生皆是佛,故隨順機宜,為之說法。俾得消除妄業,親證本有。即一切衆生皆得究竟涅槃,了不見我為能度,衆生為所度,以彼原是佛故。衆生視佛皆是衆生,故西天九十五種外道,及此方拘墟儒士,莫不竭盡心力,多方毀謗。必期於佛法斷滅,了無聲迹,而其心始快。然杲日當空,只手焉遮。適足以彰佛法之光明,而形自己之淺陋而已。有宿根者,由謗佛闢佛因緣,遂復歸依佛法,為佛弟子,代佛揚化。無宿根者,當乘此業力,永墮阿鼻地獄。待其業報盡時,往劫聞佛名之善根,當即發現。由茲方入佛法,當即漸種善根,以至業盡情空,復還本有而後已。甚矣,佛恩之廣大深遠,莫能形容也。一句染神,永為道種。譬如聞塗毒鼓,遠近皆喪。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。能如是生信,是謂正信。([書一]八三)

● 佛法大無不包,細無不舉。譬如一雨普潤,卉木同榮。修身齊家治國親民之道,無不具足。古今來文章蓋一時,功業喧宇宙者。與夫至孝仁人,千古景仰。人徒知其迹,而未究其本。若詳考其來脈,則其精神志節,皆由學佛以培植之。他則不必提起。且如宋儒發明聖人心法,尚資佛法,以為模範。況其他哉。但宋儒氣量狹小。欲後世謂己智所為,因故作闢佛之語,為掩耳盜鈴之計。自宋而元而明,莫不皆然。試悉心考察,誰不取佛法以自益。至於講靜坐,講參究,是其用工之發現處。臨終預知時至,談笑坐逝,乃其末後之發現處。如此諸說話,諸事迹,載於理學傳記中者,不一而足。豈學佛即為社會之憂乎。([書二]二)

● 儒佛之本體,固無二致。儒佛之工夫,淺而論之,亦頗相同,深而論之,則天地懸殊。何以言之,儒以誠為本,佛以覺為宗。誠即明德,由誠起明,因明致誠,則誠明合一,即明明德。覺有本覺,始覺,由本覺而起始覺,由始覺以證本覺,始本合一,則成佛。本覺即誠,始覺即明,如此說去,儒佛了無二致。閣下所謂學孔學佛,理不外大學一章者,乃決定無疑之語,此淺而論之也。至於發揮其修證工夫淺深次第,則本雖同,而所證所到,大有不同也。儒者能明明德,為能如佛之三惑圓斷,二嚴悉備乎。為如證法身菩薩之分破無明,分見佛性乎。為如聲聞緣覺之斷盡見思二惑乎。三者唯聲聞斷見思最為卑下,然已得六通自在,故紫柏云:若能直下忘情,山壁由之直度。初果尚七生天上,七反人間,而其道力,任運不犯殺戒,故凡所至處,蟲自離開,所謂初果耕地,蟲離四寸,況二三四果乎。儒教中學者且置,即以聖人言之,其聖人固多大權示現,則本且勿論。若據迹說,恐未能與見思淨盡者比,況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。即謂明其明德,堪與破無明者比肩,然破無明者,有四十一位,為與最初之初住比肩耶,為與最後之等覺比肩耶。即與最後之等覺比肩,尚於明德未明至乎其極,直待再破一分無明,方可謂為誠明合一,始本無二耳。吾故曰,體同而發揮工夫證到不同也。世人聞同,即謂儒教全攝佛教。聞異,即謂佛教全非儒教。不知其同而不同,不同而同之所以然。故致紛紛諍論,各護門庭,各失佛菩薩聖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,哀哉。([書二]五一)

● 溯自法流中國,歷代帝王,無不崇奉。唯三武滅佛,而隨即更興。譬冬之凍閉堅固,正成就其春夏之發生暢茂耳。杲日當空,只手焉遮。仰面唾天,反汙己身。三武者魏太武、周武帝、唐武宗也。先皆深信佛法,極意修習。魏武信崔浩之蠱惑。周武聽衛元嵩之讒譖。唐武信李德裕,及道士趙歸真之誣謗。毀滅未久,而主者助者,皆罹極殃。魏武廢教後,不五六年,崔浩赤族,己亦被弒。嗣帝即位,復大興之。周武廢教後,元嵩貶死,不五年而身感惡疾,徧體糜爛。死未三年,隋文受禪,復大興之。唐武廢教後,不及一年,歸真被誅,德裕竄死,武宗服道士金丹,疽發背死,宣宗復大興之。宋之徽宗,初亦甚信佛法。後聽道士林靈素之妖妄,遂改佛像為道相,稱佛為大覺金仙,稱僧為德士,著道士衣,凡作法事,居道士後。下詔不久,京城大水,直同湖海。君臣惶懼,敕靈素止水,愈止愈漲。忽僧伽大聖現靈禁中,帝焚香乞哀。僧伽振錫登城,水即頓涸。隨敕復佛舊制。不六七年,父子被金虜去。金封徽宗為昏德侯,欽宗為重昏侯。二宗皆死於五國城。夫佛乃三界大師,四生慈父。聖中之聖,天中之天。教人以返妄歸真,背塵合覺。了幻妄之惑業,復本有之心性。尚感恩報德護持流通之不暇,豈可任一時之勢力,滅衆生之慧眼,斷人天之坦路,掘地獄之深坑。宜其即目交報,永劫沈淪。貽誚將來,以為殷鑑。([雜著]二)

● 世間最博厚高明者,莫過天地日月。而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。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滄海變桑田,桑田成滄海。古今最道高德備者,莫過孔子。而且絕糧於陳,被圍於匡。周遊列國,卒無所遇。只有一子,年才五十,即便死亡。幸有一孫,得綿世系。降此而下,顏淵短命,冉伯牛亦短命。子夏喪明,左邱明亦喪明。屈原沈江[屈原盡忠被讒,後以懷王被秦所留,不勝憂憤,而力無能為,五月五日,沈於汨羅江中。]。子路作醢[醢音海,肉醬也,子路仕衛,衛蒯瞶與其子輒爭國,子路死於其難,遂被敵兵斬作肉醬。]。天地日月,猶不能令其常然不變。大聖大賢,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。唯其樂天知命,故所遇無不安樂也。而且千百世後,自天子以至庶人,無不景仰。以當時現境論之,似乎非福。以道傳後世論之。則福孰有過於此者。人生世間,千思萬算,種種作為。究到極處,不過為養身口,遺子孫而已。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,何必綾羅綢緞。口則菜羹儘可過飯,何必魚肉海味。子孫則或讀書,或耕田,或為商賈,自可養身,何必富有百萬。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,莫過秦始皇。吞并六國,焚書坑儒,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,無非欲愚弱其民,不能起事。誰知陳涉一起,群雄并作。一統之後,不上十二三年,便致身死國滅,子孫盡遭屠戮。直同斬草除根,靡有孑遺。是欲令子孫安樂者,反使其速得死亡也。漢獻帝時,曹操為丞相,專其威權。凡所作為,無非弱君勢,重己權,欲令自身一死,子便為帝。及至已死,曹丕便篡。而且屍猶未殮,丕即移其嬪妾,納於己宮。死後永墮惡道,歷千四百餘年,至清乾隆間,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,上有曹操二字。鄰有一人見之,生大恐怖,隨即出家,法名佛安。一心念佛,遂得往生西方,事載淨土聖賢錄。夫曹操費盡心機,為子孫謀。雖作皇帝,止得四十五年,國便滅亡。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,何曾有一日安樂也。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,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,皆不久長。就中唯東晉最久,僅一百三年。其他或二三年,或八九年,一二十年,四五十年,即便滅亡。此乃正統。其餘竊據偽國,其數更多,其年更促。推其初心,無非欲遺子孫以安富尊榮。究其實效,反令子孫遭劫受戮,滅門絕戶也。且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尚不能令子孫世受其福。況區區凡夫,從無量劫來,所作惡業,厚逾大地,深逾大海。可保家道常興,有福無殃也耶。須知世間萬法,悉皆虛假,了無真實。如夢如幻,如泡如影,如露如電,如水中月,如空中花,如熱時燄,如乾闥婆城[梵語乾闥婆,此云尋香,乃天帝樂神,其城乃幻現非實,世俗所謂蜃樓海市即此也。]。唯自己一念心性,亙古亙今,不變不壞。雖不變壞而常隨緣。隨悟淨緣,則為聲聞、為緣覺、為菩薩、為佛。由功德有淺深,故果位有高下。隨迷染緣。則生天上、生人間、墮修羅、墮畜生、墮餓鬼、墮地獄。由罪福有輕重,故苦樂有短長。若不知佛法之人,則無可如何。汝既崇信佛法,何不由此逆境,看破世相。捨迷染緣,隨悟淨緣。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。從茲永出六道之輪迴,高證四聖之果位。豈不是因此小禍,常享大福耶。([書一]二七)

● 甚矣佛恩之廣大周徧而無有窮盡也。何以言之,以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皆可作佛。但以迷而未悟,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,妄於六塵境中,起貪瞋癡,造殺盜淫,由惑造業,由業受報,久經長劫,輪迴六道,了無出期。佛於往劫,知此事已,即發大願,欲令盡虛空徧法界一切衆生,同悟本具佛性,同出生死輪迴,同成無上覺道,同入無餘涅槃。從茲普為法界衆生,久經長劫,行菩薩道,但有利益,無不興崇,六度齊修,一法不著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。其行施也,國城妻子,頭目髓腦,悉無吝惜。故法華經云:我見釋迦如來,於無量劫,難行苦行,積功累德,求菩提道,未曾止息,觀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無有如芥子許,非是菩薩捨身命處,為衆生故,然後乃得成菩提道。只此布施一行,尚非劫壽能宣,況其餘之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以及四攝、萬行乎哉。及至惑業淨盡,福慧圓滿,徹證自心,成無上道,普為衆生,說所證法,直欲同皆得己所得。但以上根者少,中下者多,故復隨機施教,令其隨分得益耳。及其一期事畢,即入涅槃,猶復不捨大悲,於他方世界,示成正覺以行濟度。如是示生此界他方,固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。譬如杲日,為照世故,出沒無住。亦如船師,為渡人故,往來不停。([序]六四)

● 佛之愍念衆生,前自無始,後盡未來,上自等覺菩薩,下及六道凡夫,無一人不在大悲誓願彌綸之中。譬如虛空,普含一切,森羅萬象,乃至天地,悉所包容。亦如日光,普照萬方,縱令生盲,畢世不見光相,然亦承其光照,得以為人。使無日光照燭,便無生活之緣,豈必親見光相者,方為蒙恩乎。彼世智辯聰者,以己拘墟之見,闢駁佛法,謂其害聖道而惑世誣民,與生盲罵日,謂無光明者,了無有異。一切外道,咸皆竊取佛經之義,以為己有。更有竊取佛法之名,以行邪法。是知佛法,乃世出世間之道本也。猶如大海,潛行地中,其滋潤流露,則為萬川,而萬川無一不歸大海。彼謗佛者,非謗佛也,乃自謗耳。以彼一念心性,全體是佛,佛始如是種種說法教化,冀彼捨迷歸悟,親證自己本具佛性而已。以佛性最為尊重,最可愛惜,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勞,即不信受,亦不忍棄捨耳。使衆生不具佛性,不堪作佛,佛徒為如是施設,則佛便是世間第一癡人,亦是世間第一大妄語人,彼天龍八部,三乘賢聖,尚肯護衛依止乎哉。([序]六五)

● 佛視一切衆生,猶如一子,愛無偏黨,常欲度脫。以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,故雖絕無信心之一闡提輩,亦無一念棄捨之心。機緣若到,自可生信歸依,依教修持,以迄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也。故楞嚴經云:十方如來,憐念衆生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,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不相違遠。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。法華經云: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又云:是觀世音菩薩,於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為施無畏者。良由衆生之心,與佛菩薩之心,覿體無異,但以衆生迷昧,背覺合塵,致使彼此間隔,莫蒙覆被。倘背塵合覺,一心稱名,自然感應道交,垂慈加被,雖遇險難,亦得無虞也。([記]三五)

● 學道之要,在於對治習氣。每有學問愈深,習氣愈盛者,此乃以學道作學藝耳。故其所學愈多,畔道愈盛,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。(覆王尊蓮書)


👉 嘉言錄 第242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
[41-029] 八、釋普通疑惑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卓犖】 卓絕超群。[注音ㄓㄨㄛˊ ㄌㄨㄛˋ]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西天】 印度位在中國的西南方,我國古代因稱之為「西天」。
【拘墟】 比喻孤處一隅,見聞狹隘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杲日】 明亮的太陽。[注音ㄍㄠˇ ㄖˋ]
【塗毒鼓】 謂塗有毒料,使人聞其聲即死之鼓。[譬喻:毒鼓之聲能殺人,以譬涅槃經所說佛性常住之聲,能殺害眾生之五逆十惡,使入於佛道也。]
【修身】 涵養德性,以淑善其身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三惑】 三惑又作三障,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三種,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,然本體實為一。因於一心之中,具有此三惑,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敕】 告誡、命令。[注音ㄔˋ]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永劫】 形容非常漫長的時間。
【誚】 ①[動詞]責備、責怪。②[副詞]全然、簡直。[注音ㄑㄧㄠˋ]
【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】 高岸變為山谷,深谷變成高山。語本《詩經.小雅.十月之交》:「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」後比喻世事變遷,高下易位。
【世系】 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統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儘】 ①都、全。②極盡。③聽任、隨意、不加限制。[注音ㄐㄧㄣˇ]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孑遺】 殘留、獨存。[注音ㄐㄧㄝˊ ㄧˊ]
【竊】 ①私下。用來謙指自己見解的不確定。②偷偷的。③盜取、偷。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彌綸】 周遍包羅。[注音ㄇㄧˊ ㄌㄨㄣˊ]
【生盲】 指生而即盲。謂天生眼瞎。
【世智辯聰】 指世人於世俗上之邪智聰利。為八難之一。即世人唯耽習外道經書,不能信受出世之正法,而為入信佛道之障難。亦謂富於世間常識,然僅擅辯舌,長於處世者。大乘義章卷八(大四四‧六二九上):「世智辯聰,惡增故難,以其邪見違正道故。」(佛光大辭典)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覿體】 覿體,全體顯現之意。
【覿】 見。拜訪、探視。[注音ㄉㄧˊ]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加被】 指諸佛如來以慈悲心加護眾生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