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三、示修持方法

三 示修持方法

甲 示念佛方法

● 一切衆生,皆具佛性,即皆有佛慧。但以貪、瞋、癡、等雜糅其中,則佛慧便成衆生知見矣。今既知佛慧本具,務於居心、動念、行事處檢點,不令貪、瞋、癡、等知見發生。又須以深信、願,持佛名號,戒殺護生,愛惜物命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行化他,同修淨業,則其慧當漸漸而純。若能守此勿失,往生西方,則其純也更易矣。迨至煩惑淨盡,福智圓滿,則其慧純至其極,而圓成佛道矣。世人每每妄謂自己有智慧,不知其為智慧,乃鑛中之金,了無受用。必須烹煉,使其鑛璞全消,方有利益耳。大意如此,祈為轉致。學佛之人,務在躬行。今人多圖口頭暢快,是說食嘉美,無益枵腹,可哀也。([書]一八一)

● 至於修持法則,常當如子憶母,行、住、坐、臥,語、默、周旋,一句佛號,綿綿密密,任何事緣,不令閒斷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能如是者,決定往生。又須心念仁恕,氣象渾穆。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。代人之勞,成人之美。常思己過,莫論人非。等覺菩薩,二六時中,禮十方佛,懺除宿業。况在凡地,常當慚愧,何敢自恃。若自恃者,縱有修持,皆屬魔業。如是之人,切勿親近,免致日久,與之俱化。直須守定宗旨,不隨經教、及善知識語言所轉,捨此別修也。此之法門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一切法門,無不從此法界流。一切行門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故得九界同歸,十方共讚,千經俱闡,萬論均宣。吾輩末學,何可立異,以取自誤誤人之罪愆乎。願深思之,願深思之,([雜著]二0二)

● 念佛之時,必須攝耳諦聽,一字一句,勿令空過。久而久之,身心歸一。聽之一法,實念佛要法,無論何人,均有利無弊,功德甚深。不比觀想等法,知法者則得益,不知法者多受損。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,不明性體之人,修觀想等法也。([書]二五七)

● 汝不知淨土宗旨。當依一函徧復所說,生真信,發切願,志誠懇切,念佛名號。勿用觀心念法,當用攝心念法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: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念佛時,心中[意根]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[舌根]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[耳根]要聽得清清楚楚。意、舌、耳、三根,一一攝於佛號,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,鼻也不會齅別種氣味,身也不會懶惰懈怠,名為都攝六根。都攝六根而念,雖不能全無妄念,校彼不攝者,則心中清淨多矣,故名淨念。淨念若能常常相繼,無有閒斷,自可心歸一處。淺之則得一心,深之則得三昧。三摩地,亦三昧之別名,此云正定,亦云正受。正定者,心安住於佛號中,不復外馳之謂。正受者,心所納受,唯佛號功德之境緣,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。能真都攝六根而念,決定業障消除,善根增長。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,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。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,妄用觀心之法,故致如此。觀心之法,乃教家修觀之法,念佛之人,不甚合機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乃普被上、中、下,若聖若凡,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。須知都攝,注重在聽。即心中默念,也要聽。以心中起念,即有聲相。自己耳,聽自己心中之聲,仍是明明了了。果能字字句句,聽得清楚,則六根通歸於一。校彼修別種觀法,為最穩當,最省力,最契理契機也。([書]二七五)

● 念佛之人,當恭敬至誠,字字句句,心裡念得清清楚楚,口裡念得清清楚楚。果能如是,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,然亦不至過甚。多有只圖快圖多,隨口滑讀,故無效也。若能攝心,方可謂為真念佛人。大勢至菩薩,以如子憶母為喻。子心中只念其母,其餘之境,皆非己心中事,故能感應道交。又曰: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[即三昧也。],斯為第一。所言心、口、耳、悉令清楚者,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[心,即意根。口,即舌根。]。心、口、念而耳聽,眼、鼻、決不至向外馳求,身、亦不至倨傲放肆。今人念佛,多多都是不肯認真,故無效耳。又不念佛時,妄想雖多,無由而知,非不念時無妄想也。譬如屋中虛空,縱極好的眼,也看不見有灰塵。若窗縫中照來一綫之太陽光,則見光中之灰塵,飛上飛下,了無止息。而光未到處,仍然不見有灰塵。是知念佛時,覺得有妄想,還是念佛的好處。不念佛時,完全在妄想窠裡,故不知也。([書]一00)

● 念佛念字,萬萬不可加口。許多人皆作唸,則失義之至。持名念佛一法,普利三根。觀像、觀想,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,否則或致起諸魔事。持名念佛,加以攝耳諦聽,最為穩當。任憑上、中、下根,皆有利益,皆無弊病。汝喜念金剛經,當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,即為淨土助行。然淨土五經,其功德亦不亞於金剛經。所寄之經書,宜詳閱光所作之序,則其大義可以悉知。再息心恭敬讀之,則無邊利益,自可親得。(弘化八期)

● 念佛,能按時念亦好。否則,鎮日隨便,不分行、住、坐、臥[臥當默念,不宜出聲。],總以念佛為事。然須生信、發願、求生西方,萬不可求來生福報。若求來生福報,即是破戒違法。以念佛法門,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門。汝既念佛,不求生西方,又要求來生,是不遵佛教。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,汝不肯依,故名破戒違法。若今生尚有修持,來生定有世福可享。一享福,必定要造惡業[今之世道,亂至如此,多半是前生修癡福者,所釀成耳。]。既造惡業,則後來之苦報,不忍言說矣。([書]五八)

● 人生世間,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。有良師善友,便可歸於正道。否則,燕朋相聚,便日淪於下流,而疾病亦因之常不瘉也。淨土法門,其大無外。無知識人,每每小看。汝已持名,而心不歸一,以業障深故。念時,要心存敬畏,念起於心,聲出於口,音入於耳。要使句句聽清楚,從朝至暮,無用心事,則常念。大聲、小聲、心中默念、都要聽。以心一起念,便有聲相。自己之耳,聽自己心裡之聲,乃極明了事。早晚立一功課,或念彌陀經一徧,往生呪三徧,即念讚佛偈,念佛,或一千、八百、五百,隨各人工夫立。若忙極,則用晨朝十念法念。除早晚功課外,行、住、坐、臥,都要念。只求心歸於一,不必定求瑞相。以心若歸一,自與心浮散時不同。若不以心歸一為事,常想見瑞相,或起魔事,不可不知。至誠懇切聽,決不至起魔事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乃念佛最妙之法。淨土五經當常看,必須恭敬,不可褻瀆。讀淨土五經,則知彌陀大願,淨土莊嚴,法門普被。彼謂淨土法門為小乘,為愚夫婦所修之法者,則知彼宿世未種淨土善根,故有此胡說巴道也。([書]二一七)

● 為佛弟子,必須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。存好心,說好話,行好事。如此行去,方為真佛弟子。若口雖念佛,心存不善,則與佛氣分相反,不能得念佛之實益。([書]一二二)

● 學佛之人,一舉一動,皆須留心。至於念佛,必須志誠。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,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,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,否則必著悲魔。凡有適意事,不可過於歡喜,否則必著歡喜魔。念佛時,眼皮須垂下,不可提神過甚,以致心火上炎,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,必須調停適中。大聲念,不可過於致力,以防受病。掐[音恰]珠念,能防懈怠,靜坐時,切不可掐,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,久必受病。([書]一四)

● 人之宿生,何業不造。幸得聞佛法,當認真修持,庶可以消除宿業,超度怨家。所有怨家,若難解結者,倘肯發菩提心,并誠心超度,則無不即解結矣。汝之念佛氣悶,非體弱之故,乃業障所使,汝但懇切志誠念。如念不來,則心常憶想。能念,則仍須用口念,不能念,則但心轉心憶,久久此業即消。以後凡居心、行事,必須向厚道一邊做。厚則載福,薄則無福可得。若再加之以刻、險、奸、巧,則便如山峰峻峙,任何雨澤皆不受,任何草木皆不生矣。([書]九五)

● 念佛一法,乃佛教之總持法門。但有專念自佛,專念他佛,兼念自他佛之不同。專念自佛者,如諸經中,深窮實相,以期悟證,乃於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七大等諸法中,以般若智照,了達此一切法,當體全空,親見本具妙真如性。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,并各種話頭,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。此於四種念佛中,名為實相念佛焉。專念他佛,有三種念法。一觀想,謂依十六觀經作觀,或專觀白毫,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,或觀廣大法身,及具觀十六種觀。二觀像,謂對佛形像,想佛相好光明等。三持名,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。此三種念佛,法雖不同,皆需具有真信、切願,方可與佛感應道交,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,生彼極樂。此四種念佛,唯實相念佛,諦理最深,然頗不易修。以唯仗自己戒、定、慧,及參究照察之力,別無他力補助。若非宿根成熟,則悟尚不易,何況實證。唯持名念佛,下手最易,成功最速。儻能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,臨終決定往生上品。縱根機陋劣,未證三昧,但以信願持佛名號,如子憶母,常時無閒,迨至臨終,感應道交,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,末世衆生,唯此是賴。否則但種來因,難得實益。果能志心持念,念到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,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心佛兩彰,而復雙泯時,則實相妙理,覿體顯露,西方依正,徹底圓彰。即持名而深達實相,不作觀而親見西方。攝機最普,得益最深,最利末法鈍根之士,大暢如來出世之懷。以故從上知識,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,此念他佛之大致也。至於自他俱念,即所謂禪淨雙修者。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,以期明心見性,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。雖似禪淨雙修,實為有禪無淨。既無信願,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。儻未到業盡情空地位,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。是知禪淨雙修,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。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。([序]二十)

● 理,即理性,即佛與衆生同具之佛性。此性具一切功德。事,即修持,及斷惑證真等。由自性中,具此功德,故修之及極,則稱性顯現,故名理事圓融。若徒知性本具足,不加修持,則盡未來際,亦不能親證此性具之理。所謂執理廢事,理亦不圓。以故修行人,既悟性具之理,必須要切實修持。而修持方法,唯持名念佛最為第一,是故當專主於信願持名。再以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而為助行,則其益大矣。胡來胡現,謂心如明鏡,鏡本空寂,了無一物,而復隨感而應。胡人來,則鏡中便現胡人之相,漢人來,亦然。端坐念實相,即一心專注於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,以期徹悟而實證耳。此種工夫,頗不易得。倘理路不明,或起魔事,不必用此工夫也。(弘化八期)

● 所言妄念多者,由汝一向應酬外緣,致心中雜念紛至沓來。當作將死、將墮地獄想,一心念佛,則妄念便可消滅矣,正不在經之生熟也。(弘化七期)

● 念佛修待,如服藥然。能明教理,如備知病源、藥性、脈理。再能服藥,所謂自利利他,善莫大焉。若不能如是,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藥,亦可瘉病,亦可以此藥,令一切人服以瘉病。只取瘉病,固不必以未知病源、藥性、脈理、為憾也。([書]二三九)

● 汝父已許汝出家,當發至誠懇切心,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在六道中,無業不造。若無心修行,反不覺得有此種希奇古怪之惡念。若發心修行,則此種念頭,更加多些[此係真妄相形而顯,非從前無有,但不顯耳。]。此時當想阿彌陀佛,在我面前,不敢有一雜念妄想。至誠懇切念佛聖號[或小聲念,或默念。],必須字字句句,心裡念得清清楚楚,口裡念得清清楚楚,耳朵聽得清清楚楚。能如此常念,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矣。當雜念起時,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,不許他在我心裡作怪。果能如此常念,則意地自然清淨。當雜念初起時,如一人與萬人敵,不可稍有寬縱之心。否則彼作我主,我受彼害矣。若拌命抵抗,彼當隨我所轉,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。汝現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,久而久之,心自清淨。心清淨已,仍舊念不放鬆,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。切不可生急躁心。無論在家在庵,必須敬上和下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。代人之勞,成人之美。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不論人非。行、住、坐、臥,穿衣、喫飯,從朝至暮,從暮至朝,一句佛號,不令閒斷。或小聲念,或默念。除念佛外,不起別念。若或妄念一起,當下就要教他消滅。常生慚愧心,及生懺悔心。縱有修持,總覺我工夫很淺,不自矜誇。只管自家,不管人家。只看好樣子,不看壞樣子。看一切人皆是菩薩,唯我一人實是凡夫。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,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。(弘化五期)

● 閉關專修淨業,當以念佛為正行。早晚仍照常念楞嚴、大悲、十小呪。如楞嚴呪不熟,不妨日日看本子念。及至熟極,再背念。晚課彌陀經、大懺悔、蒙山、亦須日日常念。此外念佛,宜從朝至暮,行、住、坐、臥,常念。又立一規矩,朝念一次。未念前,拜若干拜[先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。次拜阿彌陀佛若干拜。再拜觀音、勢至、清淨大海衆、各三拜。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諸佛、一切尊法、一切賢聖僧、三拜。]。念佛或一千聲,或多或少。念畢,再拜若干拜。午前一次,午後一次,再歇一刻做晚課。初夜念蒙山。後念佛若干聲,拜若干拜,發願回向,三皈依。後心中默念佛號養息。臥時,只許心中默念,不可出聲。出聲則傷氣,久則成病。雖是睡覺[音教],心仍常存恭敬,只求心不外馳,念念與佛號相應。若或心起雜念,即時攝心虔念,雜念即滅。切不可瞎打妄想,想得神通、得緣法、得名譽、想興寺廟。若有此種念頭,久久必至著魔。若不與汝說破,恐汝以此為好念頭。妄想日日增長,必定著魔無疑。縱令心淨妄伏,亦不可心生歡喜,對人自誇,有一分就說有十分,此亦著魔之根。(弘化十期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41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05] 三、示修持方法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枵腹】 空著肚子。[注音ㄒㄧㄠ ㄈㄨˋ]
【不令閒斷】 同「不令間斷」。
【閒斷】 同「間斷」。
【閒】 ①[名詞]中間。同「間」[注音ㄐㄧㄢ]。②[名詞]同「間」。[注音ㄐㄧㄢˋ][名詞]空暇無事的時候。閒散輕簡的職務。[注音ㄒㄧㄢˊ]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安靜悠閒。與正事無關的、不緊要的。⑤[副詞]隨意的、不經心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回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燕朋】 褻慢朋友、親近不好的朋友。[褻慢的意思,是對負面的仿效、對罪惡的模仿。]
【瘉】 [動詞]病好了。[名詞]病。[注音ㄩˋ]
【呪】 同「咒」。
【胡說巴道】 沒有根據地亂說。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閑邪存誠】 防止邪念滋生,以保存誠實之心。(語本《易經.乾卦.九二》:「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。」)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超度】 指藉由誦經或作法事,幫助死者脫離三惡道的苦難。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七大】 即色心萬法之體性,可大別為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、空大、見大、識大七種。又作七大性。... (佛光大辭典)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儻】 如果、倘若。同「倘」。[連接詞][注音ㄊㄤˇ]
【覿】 見。拜訪、探視。[注音ㄉㄧˊ]
【覿體】 覿體,全體顯現之意。
【阿伽陀】 丸藥,特別是指解毒藥。為梵語agada的音譯。[注音ㄚ ㄑㄧㄝˊ ㄊㄨㄛˊ]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