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丁、示戒殺之要

丁 示戒殺之要

● 乾為大父,坤為大母,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,此儒者民物一視之素志也。嚴禁傷胎破卵,必使鳥獸魚鼈咸若,此聖王勝殘去殺之德政也。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,民物之大苦曰殺。勝殘去殺,須由小而至大。仁民愛物,必自易而至難。儻不推本於涵養仁恕,必至捨小取大,捨易取難。日行殘殺,而妄冀仁民愛物,則徒成空談,決難實行其事矣。何以言之。小兒平民,皆能實行愛物之事。行之既久,滿腔仁慈,日後得位行政,便可大庇群黎。即隱居一鄉,亦可以身率物,移風易俗。如是,則仁民之道,自愛物培植而來者,方可周徧圓滿而無弊。不由愛物來者,於現生似無所憾,於將來大有可虞。以既種殘殺物類之因,難免循環報復之果。願仁民者,當慎思焉。放生一事,原為啟發現未人之善心,以期戒殺茹素,普令含識各得其所,各盡天年。近之則息殺因,遠之則滅殺果。小之則全吾心之純仁,大之則弭世界之殺劫。且勿以為不急之務,而漠然置之也。([記]一七四)

● 食肉一事,大是怪事,但以習行既久,不知其非,反以為禮。故祭天地、祭祖宗、奉父母、待賓客,皆以肉為表示誠孝恭敬之物。世間聖人,不說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之事理,亦隨順俗情而行,又復諄諄於仁民愛物之道。推聖人愛物之仁,可知以肉表誠孝恭敬之非義也。夫表我誠孝恭敬,當以極慈祥清淨之物方可。何可以豬、羊、雞、鴨、魚、蝦、等極穢汙之物,又復活活殺死。此等諸物死時,其慘痛怨恨,難以言宣。有仁心者,何忍以殺彼諸物,表我誠敬乎。試思此之誠敬,為順理之誠敬乎,抑悖德之誠敬乎。仁人祭祖,尚求仁者之粟,今求屠劊之肉,是焉得為誠敬乎。由是言之,殺生以祭天地,是逆天地好生之德,天神地祇,豈以此諸穢物為香潔,而歆饗之乎。蓋祭者,欲藉此以食其祭品耳。至於祭祖宗、奉父母、待賓客,當思有益於祖宗、父母、賓客,方為合理。今以極慘酷之殺業,為我致誠敬之表示,令祖宗、父母、賓客,同膺殺禍,此之誠敬,是禍害,非誠敬也。而况一切衆生,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,不加救濟,反為表我之誠而加殺害乎。梵網經云:若佛子,以慈心故,行放生業。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。故六道衆生,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殺我父母。楞嚴經云:以人食羊,羊死為人,人死為羊,死死生生,互來相噉,惡業俱生,窮未來際。汝負我命,我還汝債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入楞伽經,斷食肉品云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在生死中,輪迴不息,靡不曾作父母、兄弟,男女、眷屬,乃至朋友、親愛、侍使,易生而受鳥獸等身,云何於中殺之而食。世人只知現世,不知過去未來,故殺彼之身,充我之腹,以為理所應當。若知其生生世世,互相酬償,及我與此諸物類,互為父母、兄弟、眷屬,互生。互為怨家對頭,互殺。勿道不敢自食,即祭天地、祖宗,奉父母,待賓客,亦不敢用肉。以肉乃精血所成之物,謂天地神祇饗此,何異誣人食汙。祭祖、奉親、待客,何異殺過去祖宗、父母、賓客,奉現在祖宗、父母、賓客,又令祖宗、父母、賓客,永劫常受殺報乎。且勿謂人畜輪迴,渺茫難稽,史鑑所載,多難勝數。即就近見聞,亦復不少。固當深信,勿造殺業,以既造殺業,必受殺報。經云: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。畏因,則不造殺因,自無殺報。畏果,則徙勞畏懼,了無所益。([序]一二九)

● 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皆當作佛。佛視一切衆生皆是佛,故梵網經云、我是已成佛,汝是未成佛,若能如是信,戒品已具足。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,必定要改惡修善,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,以期斷盡煩惑,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。能信一切六道衆生是未成之佛,必定要極力勸導,互相維持於同類,決無相爭相殺之惡作。必定要戒殺護生,大設方便於異類,決無食彼益我之慘心。人由不知自己,與一切衆生,皆是未成之佛,故不惜殺人盈城盈野以相爭,與殺彼之身,以期悅我之口腹也。世人殺生,習以為常,大小事體,皆須行殺。祭神、祀祖,養親、待客,無肉則不能為禮。以極苦極慘之事加諸物,用表我之誠懇孝敬。在迷情邊論,則尚有可取。在實際上論,則大為可憐也。以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輪迴六道,互為父母、兄弟、妻子、眷屬,互生。互為怨家對頭,循環報復,互殺。佛於諸大乘經中,屢為勸誡,而見聞者少。即得見聞,而信受奉行者更少。於是佛以大悲,現諸異類,供人殺食。既殺之後,現諸異相,俾一切人,知是佛現,冀弭殺劫,以安衆生。如蛤蜊、蚌殼,牛腰、羊蹄,豬齒、鼈腹,皆有佛棲。驚人耳目,息世殺機,載籍所記,何能備述。未殺之前,均謂是畜,既殺之後,方知是佛。是知殺生,不異殺佛,即非佛現,亦未來佛。殺而食之,罪逾海嶽,急宜痛戒,庶可解脫。須知人物雖異,靈蠢互形,蠢人識暗,靈物智明。五倫八德,固不讓人,其誠摯處,比人更深。敢以我強,殺食其肉,致令未來,常受人食。歷觀史籍,自古及今,凡利人利物者,子孫必定賢善發達。凡害人害物者,子孫必定庸劣滅絕。故孔子之贊周易曰: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餘慶餘殃者,正慶正殃之盈餘也。正慶正殃,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,受於來生後世,比餘慶餘殃,當超過百千萬億倍焉。人若知此,斷不肯以一時之小快愉,致永受大禍害於無窮也。([序]一二四)

● 曠觀古今,治時少而亂時多,縱令大治,亦不過百數十年而已,其故何哉。良由宿世殺生食肉之業所結,現生自私自利之心所致也。殺業之結,唯食肉最為酷烈。人之一生,不知殺幾百千萬生命。只圖悅我口腹,何計彼之苦痛。雖則弱肉強食,任我所為,然彼怨恨之毒,蘊之於八識田中,生生世世,互相殺戮,此根不拔,殺劫難轉。而况有智識者,不知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之實理實事,遂以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為迂謬。唯欲奪彼所有以歸我,由是而爭城爭地,雖殺人盈城盈野而不顧也。其意蓋欲增我疆土,大我勢力,俾我子孫,永受其福。不知天地以好生為德,既在此好生惡殺之天地間,何能令子孫享此逆天悖理,殺人無量所得之福乎。自己一氣不來,永墮三途惡道,何等可憐。子孫若非所奪之人來者,將滅絕殆盡,了無噍類矣。([序]一0五)

● 凡有血氣者,必有知覺。既有知覺,則必貪生怕死,趨吉避凶。鳥獸昆蟲蚤蝨,莫不皆然。若忽爾捕而殺之,則其力雖不能敵,無可如何,其心讎恨,殆不能以語言文字形容。若將欲殺,或有贖之放之令生者,則其心之感激,亦復難以形容。縱彼現時雖無報恩報怨之力,然善惡之緣既結,或於現生,或於未來,必有不期然而然之報應。即彼等不能即報,而常行放生,常行殺生,天地鬼神,常為鑑臨,必當降以禍福,且勿忽其弱而欺之。世人不知因果,以殺生食肉為正理,為應該。而不知刀兵匪寇,水旱疾疫之慘災,多多皆由殺生食肉而得。若果慈念真純,雖同在此時劫,而其受報,自能各別。([序]八九)

● 放生一事,原為感發同人戒殺護生之心,實行自己惻隱不忍之念而已。世人多矣,心行各異,縱不能全皆感動,即感動一人,彼一人一生,即少殺若干生命,况不止一人乎。至謂小魚被大魚所食,即放之長江,亦難免不遭網罟。此種計慮,似乎有理,實則為阻人善念,助人殺業。其人幸得為人,或不至身受殺戮,故作此無理之理,以顯己之智,能折伏放生者。使彼為魚,及諸生命,當受殺時,斷斷不肯起此種想念。唯冀有人救己之命,別無他種救亦恐或後來又被別物所食,別人所得,唯願甘心受戮,免致後復遭殃等想。果能當此時,作此想念,尚不足為訓。况萬萬不能當此時作此想念,而於無關痛癢時,作此阻人善念,啟人殺機之語。其人來生,若不自受其報,則日月當東行,天地當易位矣,言可妄發乎。大魚食小魚,固有此事。放之又遭捕,亦不能無有。若謂小魚被大魚食盡無餘,則無此事理。放者盡被人復捕去,亦無此事理。何得如是過慮。譬如救濟難民,或與一衣,或與一食,亦可不至即死。在彼則當曰,此一衣一食,何能令彼終身溫飽,與之有何利益。不如令彼凍餓而死,便可不至長受凍餓矣。又如強盜劫人,有力者為之捍禦。彼將曰:汝若能捍禦彼一生,則為甚善。唯捍禦一時,究有何益。反不如任彼搶劫一空,後來不至再被搶劫之為愈也。父母之於子,常常撫育,而慈母不能撫身後之子。彼將謂:既不能撫育,不如殺之之為愈乎。君子修德,不以善小而不為,不以惡小而為之。彼必期於萬無一失,方肯行放生,則令世人盡壽皆不行戒殺放生之事矣。其人將來必膺萬無一人能救己於死也,哀哉,痛哉。([書]一八0)

● 念佛之人,當喫長素。如或不能,當持六齋,或十齋[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廿三、廿九、三十,為六齋。加初一、十八、廿四、廿八,為十齋。遇月小,即盡前一日持之。又正月、五月、九月,為三齋月。宜持長素,作諸功德。]。由漸減以至永斷,方為合理。雖未斷葷,宜買現肉,勿在家中殺生。以家中常願吉祥,若日日殺生,其家便成殺場。殺場,乃怨鬼聚會之處,其不吉祥也,大矣。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。([書]四)

● 天地間,完全一團太和元氣。故風雨順時,穀麥豐熟,動植諸物,悉得生育。人若體此以行,固不愧與天地並立為三,而稱三才。以茲自衛衛他,俾一切含識,悉得其所,共樂天真。非所謂繼往開來,以先覺覺後覺,補天地之缺陷,贊天地之化育者哉。而世人因貪口腹,取彼水陸空行諸物,殺而食之,以期悅我口腹,衛我生命,則欲求衛生,適得其反。由殺生故,大千干天和。戾氣所感,至有水旱瘟蝗等天災。殺業所結,發生彼此戰鬥之人禍。究此災禍之由,總因宿世現生殺生食肉之所致。食肉之禍,極酷極烈。不但害及現生,而復累及多劫。凡欲自衛其生者,可不以普衛一切水陸空行諸生乎哉。([序]六五)

● 醫病,宜於難瘉之怨業病,令其稱念觀世音聖號,并勸令戒殺護生,愛惜物命。不但病人得業消病瘉之喜,而子勤醫道,當由此日益發達。近來西醫,每見喫素者有病,皆勸其開葷,謂肉食養料富,而不知其有礙衛生,且結殺業也。(弘化九期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177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19] 丁、示戒殺之要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咸若】 若.順也。咸若者.皆順遂其生也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勝殘去殺】 殘,暴戾凶惡的人。殺,代指死刑。指感化凶殘的人,使其去惡從善,則可以廢除死刑。
【儻】 如果、倘若。同「倘」。[連接詞][注音ㄊㄤˇ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含識】 梵語 sattva,巴利語 satta。音譯薩埵。意譯有情、眾生。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眾生。指一切生物。又作含靈、含生、含類、含情、稟識。以一切眾生皆有心識,故稱含識;此總攝六道之有情眾生。(佛光大辭典)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歆饗】 同「歆享」,舊指鬼神享受祭品、香火。[注音ㄒㄧㄣ ㄒㄧㄤˇ]
【膺】 ①接受。②承擔。[動詞][注音ㄧㄥ]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佛子】 受戒的佛門弟子、菩薩的通稱、引申指具佛性的慈惠之人。
【噉】 「啖」的異體字。①吃。②給人食物吃。③誘使別人聽從自己。[注音ㄉㄢˋ]
【永劫】 形容非常漫長的時間。
【大菩提心】 自利利他之心。(文鈔[31-202])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達人】 ①通達事理、明德辨義的人。②思想樂觀、開朗的人。③使人通達事理。
【讎】 仇怨。通「仇」。[注音ㄔㄡˊ]
【同人】 同在一處做事的人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修德】 修養德行。行善積德。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葷】 指蔥韮薤蒜之物。
【瘉】 [動詞]病好了。[名詞]病。[注音ㄩˋ]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病人】 生病的人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