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戊、勖居塵學道

戊 勖居塵學道

● 孔子令人正心誠意者,必致其知,致知必須格物。物不格,如戴綠紅等色眼鏡,凡所見之色,皆非其本色。以心有私欲為主,便溺於一邊,不見事之真理,與人之真是非也,此語凡治世修道者,皆當以為圭臬,且勿以為迂腐而忽之。([書]一一九)

● 聰明而有才,用之於正,則可以希聖希賢,建功立業。用之不正,則可以自誤誤人,墮三惡道。今日之天災、人禍,皆大多數聰明有才者之所造成。若夫智慧,則便能識邪正,明因果,趨吉避凶,成德達才。有智慧,則才能助道,無智慧,則才能悖德。([書]一六0)

● 謙為誠意之訣,乃為上根人說則可。若對上、中、下、一切人說,則當以致知、格物,為契理、契機、之至論。程朱所說之致、與格,萬不可依。須知此致知、與格物,乃希聖希賢之根本。以知見一偏,即不能誠意。而知見之偏,由心中有偏私之人欲。格除此偏私之人欲,知見自得其正。知見正,而意誠、心正、身修矣。真學問,不必在玄妙上顯。但令一切人,識得下手處,自可欣欣相從。([書]二一三)

● 人皆有天良,其居心、動念、行事,完全不依道理,他還要說人家不依道理,他有道理。只此一念,便是天良發現處。可惜無人指點,又不反躬自責,便成狂愚之輩。若肯回心自問,必有慚愧欲死,覺天地間無有容我之處。從此日日知非,日日改過,便是聖賢之徒矣。([書]二一0)

● 天大罪業,當不得一個悔字。聖罔念則作狂,狂克念則作聖。堯、舜、佛、菩薩,與吾人之心,同一覺體。但以吾人逆性而修,則淪於業苦衆生之中耳。汝既知非,應力改過,能事事力改,則可至無過之地。若只暫時發愧悔,仍然因循不自修持,則仍舊在罪業海中漂泊沈淪,莫之能出也。祈詳讀各書,當步步入勝,庶不至虛生浪死,與木石禽獸同生於天地之間,生無益於人,又有害於人也。([書]四五)

● 人皆可以為堯舜,人皆可以作佛。其不能為堯舜,不能作佛者,乃不立志之所致也。無志,則不生慚愧,安於凡愚,便長劫輪迴於三途六道中,莫之能出也。汝既發慚愧心,發希聖希賢,學佛學祖之心,固是宿生善根所使。然當日新又新,俾從前之種種不正當之念慮作為,完全拋卻,一刀兩斷。切不可蕅斷絲不斷,纏綿因循,則必至不久仍歸故轍,依舊埋沒於十種惡業之中。致本具之明明德佛性,皆被彼障蔽而不得顯現。以作聖作佛之姿,為閻羅之囚,獄卒之對,可不哀哉。([書]四五)

● 趙冷姑之夫,棄妻戀妓,於世情論,為冷姑之命薄不幸,依佛法論之,實為大幸。若夫不見棄,則夫妻情愛,兒女糾纏,終日勞碌,便難念佛求生西方矣。今因夫棄,而得以專心念佛,將使臨命終時,蒙佛接引,即便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矣。其得益全在夫棄上,切誡勿生怨恨,當生感激。又當以己念佛功德,為其夫回向,令其速出迷途,早尋覺路。有此心腸,則愛憎二心,均不得而生,更能得念佛之大效矣。([書]六七)

● 牛奶食之無礙,然亦係取彼脂膏,補我身體,亦宜勿食。黃豆、豆油、補料最多,宜常服之。早間粥中,宜下磨破之黃豆。平常食油,專用豆油,校比豬油,補力更大。何苦用錢買禍[以食肉欠殺債,故云買禍。]

● 而求補益耶。喫葷之人,若肯喫素,定規會少病強健。以肉食有礙衛生,素食有益衛生故也。蝦醬最毒,萬不可喫,以做時,係於海邊掘一大坑,於五六月間,撈諸蝦子,及諸小魚,倒於坑中。烈日曬之,全坑發滾,臭聞數里。凡蠅、蟻、蛇等,好是味者,皆自投入悉死之。待其發透,用磨磨過,裝簍發賣。喫葷之人,當做寶貨,可憐可憐。此係一僧,見其做法,為光說之。汝既喫素,縱不能令全家喫素,當令少喫。不可買活物到家中殺,家中日日殺生,便成殺場,大不吉祥。([書]八一)

● 無論受戒不受戒,既皈依三寶,必須持此五事,不敢有犯,方為正信佛弟子。若以未受五戒,於此五戒不須注意,則尚不足為正人君子,況佛弟子乎。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一切善法悉宜修,一切惡法悉宜斷,是為佛教之略戒經。今之世運,壞至其極者,以儒者破斥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,為佛騙愚俗之說。故儒者均不以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為訓,以致善無以勸,惡無以懲。及乎歐風一來,則靡然從之。使大家都知有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之事理,則何至互相殘殺,以致殺劫永無了期也。([書]八四)

● 聰明人,最易犯者唯色慾,當常懷敬畏,切勿稍有邪妄之萌。若或偶起此念,即想吾人一舉一動,天、地、鬼、神,諸佛、菩薩,無不悉知悉見。人前尚不敢為非,況於佛天森嚴處,敢存邪鄙之念,與行邪鄙之事乎。孟子謂:事孰為大,事親為大。守孰為大,守身為大。若不守身,縱能事親,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,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,其不孝也,大矣。故曾子臨終,方說放心無慮之話云:詩云: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。未到此時,尚存戰兢。曾子且然,況吾輩凡庸乎。([書]九四)

● 人生世間,貴守本分。凡一切人,發顛發狂,乃至常生悲觀,常欲自殺者,皆係不修實行,欲得大幸福,事事如意、財色名位,皆在人上。儻前生修有癡福,得其所欲,則驕奢淫泆,無所不至。如此之禍,較比自殺,當重萬倍。幸而未得,尚不至如此之烈。汝欲消此煩惱,當事事守分,不於分外起一毫欲得之妄念。隨緣做事,即為人作僕,必須盡我為僕之職分,而不以為恥,及以為我非為僕之資格之心。而今得為僕,我能盡我為僕之職分,不生矜己輕人之心。主人知我,我亦不喜,主人不知,我亦不慍。我盡我分,知否任人。無計較心,無抑鬱心。如此為僕,人當尊之為師,不敢以僕視矣。即人以我善於盡僕之職分,而不敢以我為僕,而以師事之,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。覺得僕、與師、皆假名,盡我職分乃實行,唯恐行不副名,不計人之待遇。古之大人,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,亦無憂戚抑鬱之念。即令貴為天子,富有天下,仍然是山野農夫之態度。此所謂,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君子所以坦蕩蕩也。否則,小人常戚戚矣。([書]一二二)

● 現今世道陵夷,在家修行好,出家反多障礙,切勿萌子女願了出家之念。汝父於此劫濁之中,不知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,癡癡然,欲參禪明心見性。須知彼所參者非禪,乃文字知見,參到老,於禪了無所干。即令真得禪宗明心見性之實益,其去了生死,尚大遠在。以煩惱惑業未斷,悟是悟,生死是生死。若謂明心見性,即無生死可得,此係門外漢,與狂禪者之所謬認者。([書]一五0)

● 印心之法,不是崖板在那處。果能遵大慧斷肉品,凡見一切生類,皆作父、母,兄、弟,姊、妹,妻、子,眷屬想,此門大開,無一不能入。若真入此門,縱尚未得印心之法,較彼已得印心之法,而猶不肯入此門者,其功德相去天淵。以一則空解而無大菩提心,一則實行其菩提道。且莫以我語為非,則縱未得佛祖心印,以此功德回向往生,一得往生,則直登不退,親炙彌陀聖衆,當親證佛祖之心矣。末世衆生,欲了生死,不以信、願、念佛,求生西方為志事。即所悟與五祖戒[五祖,寺名。師戒禪師,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,故世稱五祖戒耳。]

● 草堂清相同,也只得蘇東坡,曾魯公之結果。生死路遠,來生後世,不知又結什麼果也。淨土法門,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。下自五逆十惡,上至等覺菩薩,皆當修習,皆可即生超凡入聖。其餘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,多是契理,而絕不能普契上、中、下、三根之機。我等從無始來,以至今生,尚在輪迴中流轉。皆因夙生,或以愚而不敢承當,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。光言此者,恐汝志在以楞伽經,得佛心印為志事。其結果,一如五祖戒、草堂清而已。汝且莫學大通家,死心蹋地,遵斷肉品修淨業,則西方定可往生矣。([書]一七六)

● 閣下正當壯年,而且有大志,能自省察,自訟其過。果能自強不息,則生入聖賢之域,沒登如來封疆,斷可必矣。勿以小得為足,勿以小過為無礙。勿以自性彌陀為究竟,而不念西方彌陀。勿唯祈佛之默佑,而不於自己所感於佛之心中認真以行。則光所說三種薪傳之得,即可預為閣下賀。又今之時世,壞至其極,其原由於不知因果報應,及家庭教育。欲為挽回,宜注重此二法。而家庭教育,尤須注重因果報應。以因果報應,能制人心。除此之外,任憑何法,皆無救藥。以心不改良,則一法才立,百弊叢生矣。([書]二0二)

● 須按淨土經典所說,生信、發願,專心念佛,決定現生求生西方,絕不發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。而佛視一切衆生,猶如一子,當戒殺喫素,愛惜物命。以此自行,復以化他。凡家庭中,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妻室、兒女,外而鄉黨、鄰里、親戚、朋友,皆當為說念佛之利益。現生則消除災障,增長福壽,命終則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近來世亂至極,凡信佛念佛之人,每每逢凶化吉。今之禍患,避無可避,防不勝防。果能至誠念佛,則不知不覺,不逢災禍。有此巨益,忍令我父母兄弟等,并鄉黨鄰里等,不知乎。然欲化人,須自己實行方可。儻自己雖則念佛,於敦倫盡分,居心行事,諸多不到之處,則便難感通矣。([書]二0五)

● 少年學佛,必須要敦倫盡分[即實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。]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舉行。深信因果,及與輪迴。信、願、念佛,求生西方。以此自行,復以化他。行有餘力,則研究一切大乘經論,及古今儒釋古德各著述。又須識取綱宗,用以宏揚佛化,續佛祖聖賢之薪傳。所謂由實行而博學,由博學而得宗。如是則決定現生優入聖賢之域,臨終即入極樂之邦矣。若不注重躬行,只期多知多見,必至矜己傲物,排因撥果。如是之人,其天姿實足以繼往開來,由其最初一步,未曾在自己身心上檢點,從茲愈趨愈遠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卒成破壞佛祖聖賢之道之人,此古今聰明人一大可憐可憫之事也。此事,一百人,就有八九十,堪令人痛哭流涕。([書]二0九)

● 汝且按嘉言錄、文鈔、修,並令妻、妾、兒、女,皆按家庭教育而行,則汝與妻、妾、兒、女,均可以入聖賢之域於生前,登極樂之邦於沒後。若不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則基址不立,縱能依淨土法門所說而修,終難得其實益。以心與佛不相應故,不能得真實利益也。今為汝取法名為德厚。唯厚德,則不見人非我是,人劣我勝。我可陵人,人不得陵我。如是,則暴性自消滅於無何有之鄉。令妻法名德溫。溫者,寬厚柔和也。能寬厚柔和,則相夫、教子、御下,當不至於苛刻酷虐,及與溺愛等種種之弊病矣。令妾法名德恭。小心翼翼,承順夫與夫人之意,則家庭肅睦,子女效法。又以至誠懇切念佛,求生西方,了無一念懈怠之心,是之謂德恭。(弘化六期)

● 凡有來者,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。又須遇父言慈、(謂教子依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、之道以行,是名為慈。若溺愛不教,乃教令學壞,則名為害,不名為慈。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識,故成此互相殘殺之世道。若人人都教子以道,則世道太平,無有壞人。壞人皆彼父母養成的。惜無人提倡,知者絕少,可不哀哉。)遇子言孝、遇兄言友[友愛也。]、遇弟言恭。夫和、婦順,主仁、僕忠。各人盡各人職分,是為善人。又與女人說。(亦可與男人說。)女子從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。縱遇不如意事,亦不生氣,習以成性,不但於自己有無窮之好處,且家庭得和睦之祥,而兒女必不夭死。性情賢善,國家得賢才之慶。氣性大的女人,生子必多死,或多病。以一生氣,乳即變成毒汁。氣大極,喂兒立刻即死。稍小點,半天一天方死。小氣雖不死,亦必定生病,此一定不易之事理。(弘化十期)

● 汝欲令慈往生西方,超凡入聖,當竭力供養,至誠頂禮。何可止一香鑪,而燈燭時花,一概不用乎。且汝於起首一日禮拜,以後何可不以禮拜為事乎。當於每早禮佛三拜,或多拜,念彌陀經一徧,往生咒三徧,或七徧。念讚佛偈畢,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,大慈大悲,阿彌陀佛[隨即繞念]。南無阿彌陀佛,或一千聲,或五百聲,然後坐念半點鐘。欲拜,即在坐畢時。拜佛,或二十四拜,或四十八拜。觀音、勢至、清淨大海衆,各三拜。念發願文,或先蓮池文,後發願偈,或先偈後文,均可。畢,念三皈依,禮佛三拜,退。朝、暮、各如是。日間定四時,或六時,但念讚佛偈起,念佛,與前一樣。若一七只一起落,也不以禮拜為事,久則懈怠,漫無章程,便難精進。禮拜不須出聲,但心裡念。繞念當出聲,不可音聲太大,以免傷氣。坐念,不昏沈,則默念。昏沈,則朗念。無論念經、念佛、念往生咒,都要心口念得清楚,耳朵聽得清楚,不使有一切念頭。猶如就要死了,任事通置之度外。每頓喫飯,須先供佛,供過再喫。不可喫過飽,飽則昏沈。所言一心,并非專念一句佛號,就會一心。心若肯一,即念經、念咒、禮拜、也是一心。且汝在此七日,喫飯、喝水、起坐等,不礙一心。何念經咒禮拜,便礙一心乎。未入關前七日,須與女人另宿,須喫淨素。夜臥不可脫衣,或止脫外衣,靠身衫褲切不可脫。凡大小便後,須先洗手,務取清潔。凡小孩婦女,概勿令來。便桶、當另放一屋,切不可在本屋中放。七日之中,概不會人。即護關之人,亦只說交代之事一二句話,不得隨便談心。(弘化十期)

● 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生佛不二,凡聖一如。儒釋聖人,先得吾心之所同然。愍衆生迷而未悟,莫得受用。由是各垂言教以啟迪之,期其各得親證此理,又復以先覺覺後覺也。然儒主經世,故其說注重倫常。於心性極致,不過略示端倪而已。若能研究佛學,有所悟會,則即倫常日用,無不一真畢露,左右逢源。故古今來建大功,立大業,精忠貫日月,浩氣塞天地者,多從學佛得力而來。所謂不知佛法,莫由知儒。不知出世之妙,莫由經世也。釋主出世,故舉世間倫常,與心性極致,一一徹底發揮。隨機施教,對病發藥,俾一切衆生,各隨其機而得實益。以故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,兄友、弟恭,夫和、婦順,主仁、僕忠,一一示其前因現果,現因後果,使人欲為惡而有所不敢,欲不為善而有所不能。儻人各知此義,有不彝倫攸敍,天下太平乎哉。此殆佛教人乘、天乘、法耳,其效尚能如是。若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乘之利益,又何可得而測量者哉。所惜宋儒量小,由學佛法,得知聖人之心法。欲推尊儒教,反從而闢駁佛法。其所闢駁者,實為令人誠意正心,盡誼盡分之根本。如三世因果,六道輪迴,此天下古今之實理實事。人若知此,何敢違心悖理,以取罪戾,致未來墮不如意處,則不期然而正心誠意,盡誼盡分矣。([序]五八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299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26] 戊、勖居塵學道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勖】 勉勵。[注音ㄒㄩˋ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罔念】 謂不思為善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回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葷】 指蔥韮薤蒜之物。
【儻】 如果、倘若。同「倘」。[連接詞][注音ㄊㄤˇ]
【驕奢淫泆】 傲慢、奢侈、荒淫、放縱。[注音ㄐㄧㄠ ㄕㄜ ㄧㄣˊ ㄧˋ]
【職分】 職務上應盡的本分。[注音ㄓˊㄈㄣˋ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崖板】 (形容呆滯不活潑或固執不變。)
【大菩提心】 自利利他之心。(文鈔[31-202])
【五祖戒】 五祖.寺名。師戒禪師.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.故世稱五祖戒。(文鈔 [21-114])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自訟】 自我檢視過失。自我責備。
【因果報應】 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。又作因果應報、因果業報、善惡業報。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,善因必產生善果,稱為善因善果;惡因必產生惡果,稱為惡因惡果。[注音ㄧㄣ ㄍㄨㄛˇ ㄅㄠˋ ㄧㄥˋ]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閑邪存誠】 防止邪念滋生,以保存誠實之心。(語本《易經.乾卦.九二》:「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。」)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鑪】 火爐,可供燃燒以盛火的器具。通「爐」。[注音ㄌㄨˊ]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南無】 皈依頂禮.恭敬.度我。([31-158])。南無、亦有作曩摩者,經中通作南無。([42-021])([音納莫][21-003])
【章程】 ①辦法。[注音ㄓㄤ ˙ㄔㄥ]②機關或團體條列的辦事規則。[注音ㄓㄤ ㄔㄥˊ]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倫常】 人與人相處的常道。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彝倫攸敍】 治國安民的常理施行順遂。
【彝倫】 常理;常道、倫常。[彝:注音ㄧ]
【敍】 「敘」的異體字。
【誼】 ①應有的道理或原則。通「義」。②交情。③...
【罪戾】 罪惡過失。[注音ㄗㄨㄟˋ ㄌㄧˋ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