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十、標應讀典籍

十 標應讀典籍

● 令初機息心念佛,當以淨土五經為先導,不宜於五經中只取行願一品。使彼徧讀五經,再以淨行一品,作一切時一切處之警策,則自可欣欣就道矣。([序]七)

● 佛在摩竭提國,靈鷲山中,說阿彌陀佛,最初因地,棄國出家,發四十八願。又復久經長劫,依願修行。迨至福慧圓滿,得成佛道。所感之世界莊嚴,妙莫能名。十方諸佛咸讚歎。十方菩薩,與回小向大之二乘,具足惑業之凡夫,咸得往生,等蒙攝受。是為無量壽經。於摩竭提國王宮中,說淨業三福,十六妙觀。俾一切衆生,悉知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諸佛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。則是心作衆生,是心是衆生,衆生煩惱業海,從心想生之義,便已彰明校著。果能深明此義,誰肯枉受輪迴。末明九品生因,以期各修上品。是為觀無量壽佛經。在舍衛國,給孤園中,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,勸諸聞者,應求往生以發願,復令行者,執持名號以立行。信、願、行、三,為淨土法門之綱宗。具此三法,或畢生執持,已得一心。或臨終方聞,止稱十念。均得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是為阿彌陀經。此三,乃專談淨土之經。而阿彌陀經,攝機尤普,以故禪、教、律、各宗,咸皆奉為日課焉。諸大乘經,帶說淨土者,多難勝數。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,實為念佛最妙開示。衆生果能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以念,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近證圓通,遠成佛道乎哉。故將此章,列於三經之後,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,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。令諸閱者,知此一法,大暢佛懷,較彼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,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。以故九界同歸,十方共讚,千經俱闡,萬論均宣也。([序]五)

● 文鈔,文雖拙樸,義本淨土各經論。文鈔看通,再看淨土經論,均可順流而導,勢如破竹矣。切不可加雜禪家意見,一經加雜,則禪也非禪,淨也非淨,二門俱破,兩無所益。(弘化六期)

● 當先看嘉言錄,再看文鈔,再看淨土十要,則淨土大義,便可悉知矣。然須自利利他,當勸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妻室、兒女、親戚、朋友、鄉黨、鄰里,同皆喫素念佛,求生西方。汝能如是修持,保汝身體日健,心神日定,前途之事,均皆順利。([書]二一七)

● 熟閱嘉言錄,則修持方法,并教訓兒女,及敦倫盡分各道理,自可悉知。飭終津梁,說臨終助念之益。達生篇序,發明臨產念觀世音之說。以生死二事,為人生最大之事。而生產之苦,實為女人最大之苦。光昔不說及此事,後由知難產之可憐,故大為提倡[臨產要出聲念,倘心裡默念,不但力弱難以感通,或因努力,致有受傷之虞也。]。凡有依之念者,無不立即安然而生也。([書]六四)

● 若至臨終,切不可照世俗所行而行。當詳讀飭終津梁,庶不至誤彼往生大事也。([書]六三)

● 看嘉言錄,則所有法門利益,修持法則,一一皆知。而一函徧復,又為日用修持簡便儀規。此一篇文,文雖淺近,理實淵深,當為永遠傳家之寶。([書]一二二)

● 常看淨土五經,則知淨土法門,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之總持法門。其有所未喻者,當常看淨土十要,則群疑冰釋,一心月朗矣。文鈔,語雖拙樸,於禪淨之所以然,與日用倫常之互相益,稍有發明,亦可以作自利利他之一助。([書]一三二)

● 金剛經,注家甚多,省豁好看,宜請宗泐注看。淨行品經意,法法圓通,不宜在字句間死執也。得美食而滿足其願,心無羨欲,并斷惑證真等義,通包括之。若止作食會,則完全悖經意義矣。至於所作皆辦,具諸佛法,豈有不攝往生極樂之意在內乎,固宜依經而念。若如汝說,念佛之人,淨行偈偈,均當改之,則成違經妄作矣。([書]二四三)

● 今為汝寄淨土十要,佛學救劫編,并長信。依此修持,自可得其實益。([書]一四五)

● 淨土十要,為淨土法門最要之書。此次所印,又附數要書要文。得此一書,依之修持,譬如杲日當空,行大王路,一直前去,了無差錯。([書]一四五)

● 文鈔,為淨土入門之書,十要,為至深至切之典,聖賢錄,為古人已得之榜樣。有此諸書,又有何欠,而復以一函問法乎。([書]一五二)

● 清乾隆間,彭際清居士,飭其姪希涑,輯錄往生淨土諸傳。首彌陀,以示立此法門之教主。次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等,以示闡此法門之聖衆。次往生比丘僧、尼、王臣、士庶、女人、物類,以示往生淨土之四衆。共五百餘人,名曰淨土聖賢錄,是為初編。其間若聖若凡,若智若愚,同入如來大誓願海,以漸證夫常寂光樂。觀此,知淨土法門,猶如大海,普納衆流,亦如太虛,徧含萬象。盡法界衆生,無一人不攝其中,盡法界諸法,皆由此得其實際。以其為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,三世諸佛之總持要道故也。至道光末,蓮歸居士胡珽,輯乾隆後之往生者,得百數十人,名為淨土聖賢錄續編。咸同之際,兵劫彌漫,提倡者少,稍形寂寥。近來世道人心,愈趨愈下。凡具通方眼,存救世心者,莫不提倡因果報應,信願念佛之法。具正知見者,無不靡然風從。故數十年來,又輯二百餘人,名為淨土聖賢錄三編。此稿乃德森師所輯,今已排竣,故為敍其緣起。在昔無輪船、火車、郵局、報館,雖地鄰疆址,每各不相知。故古之法道大興,而所記往生者,千數百年,祇數百人耳。一以記錄缺乏,一以古書散佚。若如今之各事便利,雖數十萬,亦不為多。閱者切不可以古論今,謂為未必皆實。亦不得以今論古,謂為法未大興。試思善導在長安,少康在新定,念佛之聲,盈於道路,其往生者,當不止百千萬億。今則千里之遙,朝發夕至,加以郵電報紙,故雖數千里外,悉可即知。然猶多有未記者,使一一記之,真不勝其多也。願舉世之人,各以敦倫盡分,閑邪薦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為基址。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為修持。則生為聖賢徒侶,沒入如來封疆。其為利益,非佛莫知。普願見聞,各各勉旃。([序]三三)

● 正信錄一書,專為拘儒所設,今亦寄來,祈詳閱之。肯深信力行,則便可無愧於天地鬼神,而為世間之完人。功名富貴,固不在意。然天相吉人,亦決不至轗軻困難也。([書]六一)

● 今為汝寄歷史統紀一部,壽康寶鑑二本,嘉言錄三本。統紀,自存,以作知治亂、知因果之龜鑑。壽康寶鑑,常看,則不至犯邪婬,與手婬等,自戕其生,自折其福壽,而即取殘廢與死亡也。([書]九五)

● 歷史統紀一書,無論信佛謗佛者,皆肯看,以其是史鑑中事。即以因果為虛妄,彼固欲充空殼子,好於人前作大通家,若能看,則未免隨之而化。較比一切善書,為得實益,為最切要。惜人不介意,若介意,則即愚即智,即狂即聖矣。([書]二四二)

● 人性本善,由對境涉緣,不加檢察,遂致起諸執著、好惡、種種情見,以埋沒本性者,比比皆是。由是古之聖人,各垂言教,冀人依行,以復其初。其語言雖多,總不出格物致知,明明德,止至善而已。所言格物者,格,如格鬥,如一人與萬人敵。物,即煩惱妄想,亦即俗所謂人欲也。與煩惱妄想之人欲戰,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,方有實效。否則心隨物轉,何能格物。致者,推極而擴充之謂。知,即吾人本具愛親、敬兄,之良知,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。然常人於日用之中,不加省察檢點,從茲隨物所轉,或致并此愛親、敬兄、之良知亦失之。尚望其推極此良知,以徧應萬事,涵養自心乎。是以聖人欲人明明德,止至善,最初下手,令先從格物致知而起。其所說工夫,妙無以加。然欲常人依此修持,須有成範,方易得益。五經、四書,皆成範也。但以文言浩瀚,兼以散見各書,不以類聚,頗難取法。而未多讀書者,更無因奉為典型也。太上感應篇,撮取惠吉、逆凶,福善、禍淫、之至理,發為掀天、動地,觸目、驚心之議論。何者為善,何者為惡。為善者得何善報,作惡者得何惡報。洞悉根源,明若觀火。且愚人之不肯為善,而任意作惡者,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然也。今知自私自利者,反為失大利益,得大禍殃,敢不勉為良善,以期禍滅福集乎。由是言之,此書之益人也深矣。故古之大儒,多皆依此潛修焉。([序]二五)

● 了然大師,宿根深厚。從初出家,即志宗乘。苦參力究,得其旨歸。以七佛,及西竺東震三十三祖偈,文深義奧,殊難領會。因為貫註,稍增字句,義便彰明,遂名之為佛祖心燈貫註。嗣後雲遊諸方,研窮經論,始知淨土法門,實為諸佛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。一切諸法,無不從此流出,無不還歸此法。遂生真信,而力修持,以期即生往生,克副初衷也。間有發揮禪淨理致,語語確切,發人深省,乃名之為禪淨雙勖。雖仍提倡禪宗,實則注重淨土。以期已悟證未悟證者,同得即生了脫也。其友德森大師,欲為排印流通,祈余審定,及敍其意致,乃撮舉其要而述之。所惜語意較深,普通初機人,未能一閱直下明了耳。然接引初機之書甚多,固未可為歉憾也。而亦可令參禪未得悟證者,得其即生了辦之道,其有益於禪者大矣。願見聞者,同生信焉。([序]五八)

● 許止淨居士,輯佛學救劫編。以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為改過遷善。返迷歸悟。淨身、口、意、三業,修戒、定、慧、三學,以期去原無之妄業,復本有之真心。又復令其信、願、念佛,求生西方,永離五濁惡世,常享四德法樂。而復以普賢菩薩廣大願王為依歸,庶可承彌陀之慈力,與自己之願輪,於十方界,隨類現身,種種方便,度脫衆生,普令含識,同成佛道,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,此救劫之極功也。語云:救人必須救得徹,如是之救,可謂徹之極矣。然而於未知佛法真理人前,最初不得不以淺近之因果事迹,啟其信心。切勿以其淺近,即不欲觀而置之,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妙道,當自得之矣。普願同人,各共勉旃。([序]八四)

● 閨範,乃明呂叔簡先生,輯於萬曆十八年庚寅歲,由是風行海內,各處刻行。近已失傳,人無知者。周業勤得之故書肆中,持示魏梅蓀。梅蓀見其卷一,節錄四書五經,及諸傳記訓女之嘉言。二三四卷,備載賢女、賢婦、賢母、之善行。而傳前有圖,傳後有評。俾人觸目興感,群起景行。洵足以鎮坤維而資治道,翼家教而輔母儀,不勝欣賞。李耆卿聞之,以其夫人在日,擬流通淑閨善書而未果,遂自任五百部,以成其志,祈余為序。余惟此書一出,必有具英烈天姿之淑媛,蔚然興起,以期盡己分而完天職。上追二妃三太,於日用倫常中,調理贊襄,鈞陶化育。俾丈夫兒女,皆成賢善,以臻至治。其為功德,何能名焉。因推原其致,而為之序。([序]九七)

● 其修持次序,當以開本知見為先導,信願念佛為正行,萬善莊嚴為助修。以故首列金剛經、心經、觀世音普門品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、阿彌陀經、往生咒、念佛起止儀、發願文,以及大悲、準提、各咒。或兼持各種,或專持一種,悉以作修持淨業之助。以冀徹悟五蘊原空,諸法非相,徧行萬行,而不見能行之相。專志念佛,而了知心作心是。能如是修,則頓出迷途,直登覺岸矣。良以末世衆生,障深慧淺。匪仗佛力,實難解脫。以念佛一法,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成始成終之無上法門。較彼一切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,奚啻天淵懸殊焉。又欲初機行人,深知各種法門之所以。在家二衆,於日用倫常中,即能真俗並融,儒佛兩盡。因附錄感應篇、陰騭文、覺世經、及淨土修持各開示。以為改過遷善,趨吉避凶,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之規矩準繩。庶可現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,直入七寶九蓮之中。願諸修士,同加注意。([序]五0)

● 普門品圖證,足為仰求觀音之前導。文鈔、嘉言錄,文雖拙樸,而涉身、處世,治家、治國,即俗修真,居塵學道之要,當可悉知。若能實行,何善如之。若不實行,惟欲談玄說妙,以圖口快活,其所得利益,亦只此口快活而已。(弘化三期)

● 大師自勵聯 [附雜著之末]

自勵
╔悉將格致誠正措己躬,是真豪傑。
╚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外,乃大丈夫。

● 
╔知佛性常,奮克證志。
╚思地獄苦,發菩提心。

自勵
╔汝將死,快念佛,心不專一,決墮地獄,餓鬼畜生尚難求,勿妄想人天福果。
╚汝將死,快念佛,志若真誠,便預蓮池,聲聞緣覺猶弗住,定克證等妙圓乘。

自勵
╔照見五蘊皆空,心境俱捐,直同皓月孤圓,光吞萬象。
╚證到一塵不立,智悲雙運,不異昊天浩蕩,體覆群倫。

● 
╔念佛方能消宿業。
╚竭誠自可轉凡心。

自勵
╔閉戶拒來人,痛念死期將至。
╚專心修淨業,深慚道業未成。

● 
╔卓立不移,當師孔聖。
╚有非必改,宜效蘧賢。

● 
╔證道方能超六道。
╚明心自可了三心。

自勵
╔道業未成,敢使此心散亂。
╚死期將至,力辭一切應酬。

● 
╔閱徧塵寰原是幻。
╚研窮妙性急歸真。

● 
╔寡過未能為我憾。
╚居心無偽任人非。

 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327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32] 十、標應讀典籍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舍】 ①房屋、住宅。[注音ㄕㄜˋ]②放棄、放下。通「捨」。[注音ㄕㄜˇ]③...
【奚啻】 何止、豈但。[注音ㄒㄧ ㄔˋ]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飭終】 臨終。[飭:注音ㄔˋ]
【津梁】 ①渡口上的橋梁。②比喻接引或引導的事物。
【津梁】 比喻接引或引導的事物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倫常】 人與人相處的常道。
【杲日】 明亮的太陽。[注音ㄍㄠˇ ㄖˋ]
【比丘】 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。為梵語bhikṣu的音譯。也譯作「比邱」、「苾芻」。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因果報應】 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。又作因果應報、因果業報、善惡業報。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,善因必產生善果,稱為善因善果;惡因必產生惡果,稱為惡因惡果。[注音ㄧㄣ ㄍㄨㄛˇ ㄅㄠˋ ㄧㄥˋ]
【敍】 「敘」的異體字。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勉旃】 努力。多於勸勉時用之。(旃,語助,之焉的合音字。)[注音ㄇㄧㄢˇ ㄓㄢ]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完人】 人格圓滿,道德、學識、行為毫無缺點的人。
【轗軻】 ①形容車行顛簸不順的樣子。②比喻人不得志。[注音ㄎㄢˇ ㄎㄜ]
【典型】 ①舊法、模範。②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性的標準形式。③文學藝術中最具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人物、事件或實例。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西竺】 指 天竺 。
【東震】 指中國。震,震旦。印度古時稱中國爲震旦。中國在東方,故稱。
【理致】 義理情致。
【勖】 勉勵。[注音ㄒㄩˋ]
【含識】 梵語 sattva,巴利語 satta。音譯薩埵。意譯有情、眾生。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眾生。指一切生物。又作含靈、含生、含類、含情、稟識。以一切眾生皆有心識,故稱含識;此總攝六道之有情眾生。(佛光大辭典)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同人】 同在一處做事的人。
【洵】 [副詞]真實、確實。[注音ㄒㄩㄣˊ]
【修持淨業】 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(文鈔 [11-019])
【匪仗佛力】 「匪」:不。[注音ㄈㄟˇ]
【匪仗】 「非仗」。[匪:不。]
【陰騭】 為默定的意思。後引申為默默行善的德行。也稱為「陰德」、「陰功」。[注音ㄧㄣ ㄓˋ]
【寡過】 省身克己,使過失日少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