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補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上堂法語[六十七篇]

上堂法語[六十七篇]

(一)

一句彌陀妙難量 凡聖同依證真常

但願此法廣流布 窮盡三際徧十方

如來說法.眾生得度。難易遲速.大有差殊。是以圓音頓演.機熟者即證菩提。一雨普潤.根小者但長分寸。由是頓漸偏圓.廣設逗機之教。律教禪密.大開利物之門。求其凡聖共修.大小一致.即淺即深.下手易而成功高。至圓至頓.用力少而得效速。等覺菩薩.依之以圓成佛道。逆惡眾生.仗之以出離輪迴者.無如淨土一法之殊勝超絕也。在昔正像.代有高人.續燄傳燈.騰輝竺震。末世劣機.欲了生死.捨此法門.其何能淑。諸人各宜至誠懇切.持佛名號。佛念一舉.凡情頓斷。福山聳而業海乾枯.罪霧消而慧日昭彰。方知即此持名.原是實相。一生淨土.直契寂光。[卓杖云]

一條蕩蕩歸元路 直下還家莫問津

(二)

一句南無阿彌陀 誠為我佛之心要

豎徹五時大小乘 橫該八種權實教

大覺世尊.示生世間。廣張教網.度脫眾生。以醍醐之一味.隨機宜而殊說。根熟者.即使其直下證入。機生者.乃資以漸次薰陶。從初成道.迨至涅槃.說法四十九年.談經三百餘會.雖大小偏圓.權實頓漸.無法不備.無行不周。而於諸會之中.於茲淨土一門.尤復頻頻讚歎.諄諄叮嚀.欲令九界同登佛界.三乘共證一乘。所以費盡婆心.不惜金口。諸人今日.幸得聞熏。必須感佛恩德.專持聖號。都攝六根.放下萬緣。務使心境虛寂.猶若以空合空。佛念契符.宛如將水投水。則不離當念.頓證真常。佛語誠實.各宜信受。[卓杖云]

何待龍華親受記 珍池直上紫金蓮

(三)

十方一切諸佛師 原是西方阿彌陀

趙州沖口一句子 普令含識出娑婆

參禪上士.學佛高流.欲得無師之智.須知有師之法。昔有僧問趙州.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。州云.有。問.如何是諸佛師。州云.阿彌陀佛.阿彌陀佛。夫一切諸佛.所證所斷.悉皆平等.毫無差殊。故華嚴經云.十方諸如來.同共一法身.一心一智慧.力無畏亦然。如何趙州說阿彌陀佛.是十方諸佛之師.且道意旨如何。若能了徹.何幸如之。如或未了.且請專持彌陀聖號。持至全心是佛.全佛是心.心佛不二.心佛雙忘時.忽然平地失跌.驀爾翻身起來.方知趙州道本大方.語出格外.不動干戈.坐致太平。諸人還見趙州麼。[卓杖云]

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

(四)

應當發願願往生 濁惡客途速起程

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

大覺世尊.愍念眾生。開淨土之法門.示歸元之捷徑。彙三乘五性.同登淨域。導上聖下凡.總證真常。是故如來行此難事.速成菩提。末法唯依念佛.得出生死。華嚴勸進.文殊發願。最勝方便之行.馬鳴示於起信。易行疾至之道.龍樹闡於婆沙。釋迦後身之智者.說十疑論而普勸往生。彌陀示現之永明.作四料簡而專主淨土。所以往聖前賢.人人趣向.千經萬論.處處指歸。諸人當以佛號.對治凡情.使根根塵塵無不念佛.庶法法頭頭皆證圓通。自己本有心性.由茲徹底圓彰。諸佛出世本懷.方可究竟快暢。[卓杖云]

拈來窮子衣中寶 恰是輪王頂上珠

(五)

一句彌陀格外宗 無邊法藏盡包融

水底月是天上月 穀中風作隴頭風

法藥無量.對病者良。教海無邊.契機者妙。諸餘法門.各逗一類之機.不能普被三根。談大則小根不能入.說小則大根不須修。唯茲淨土.宗超格外.大小普攝.利鈍齊收。全性成修.上上根不能踰其閫。全事即理.下下根亦可臻其域。仗彌陀之慈力.開如來之知見。始則六根都攝.繼則一心不亂。以念佛心.入無生忍。甫知百千法門.不離方寸。河沙妙德.總在心源。譬如已浴大海者.必用百川水。身到含元殿.不須問長安。一入此門.所作皆辦。但具肯心.決不相賺。乃無上之禪宗.實超格之方便。[卓杖云]

但得陽春驀地到 從教無處不花紅

(六)

一句南無阿彌陀 無盡法藏之總持

信願行三若具足 即生定得證菩提

淨土一門.徹上徹下.初機與後心共修。往生一事.資始資終.小凡並大聖咸趣。至圓至頓.最妙最玄。是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.乃如來徹底為人之極談。且勿論三關透徹.五眼圓明。縱饒證齊過去正法明.亦當親近現在阿彌陀。其或參而未悟.悟而未徹。請將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.當做本命元辰。時時繫念.刻刻提持。忽然能所雙忘.頓見心佛不二。方知十世古今.始終不離於當念。無邊剎土.自他不隔於毫端。從茲消業繫籍.生如來家。安住三德祕藏.常享法樂。遍入十方剎海.廣度眾生。[卓杖云]

近水樓臺先得月 向陽花木早逢春

(七)

動地驚天勤念佛 捶門打戶勸修行

問渠因甚忙如此 只怕眾生入火坑

淨土一門.囊括萬行.暢諸佛出世之本懷.作眾生歸元之捷徑。略言之.只一淨字.可以總攝無遺.所謂都攝六根.淨念相繼。淨極光通達.寂照含虛空。生滅既滅.寂滅現前。圓滿菩提.歸無所得。此淨之極致也。除佛世尊.孰克承當。廣說之.雖三藏十二部之圓談.五宗諸師之妙義.亦詮不盡。縱令盡十方世界海一切眾生.同成正覺.以神通力.塵說.剎說.熾然說.無間說.又豈能盡。良以淨土法門.本自不可思議。由是之故.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.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.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.天台永明等諸大善知識.莫不以此指示勸導.普令往生。以其為諸法之歸宿.佛祖之心印故也。[卓杖云]

彼既丈夫我亦爾 珍池各佔一枝蓮

(八)

欲得現生離結縛 心神速向安養托

證齊諸佛求往生 原是華嚴末後著

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.出現於世。隨機施教.說種種法。無非欲令眾生.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。然佛之知見.眾生本具。而無始迷昧.淺深不同。迷之淺者.隨修一法.即可悟入。迷之深者.匪仗彌陀宏誓願力.決難克證。況茲一法.為諸佛之祕要.乃修證之極致。如來初成正覺.說華嚴經.具無量法門.收一乘根性。而善財童子於證齊諸佛之後.普賢菩薩乃令發十大願王.導歸極樂.並勸華藏海眾.同生西方。諸大乘經.皆啟斯要。諸大開士.咸入此門。觀此.可以盡斷狐疑.專持佛號。期覲彌陀於寂光.永垂覺範於末世。[卓杖云]

自從海眾西歸後 舉世咸皆照樣行

(九)

西方慈父阿彌陀 誓願宏深惠利多

但肯一心常憶念 定蒙接引出娑婆

淨土法門.肇始於彌陀導師.演暢於釋迦世尊.十方諸佛.出廣長舌以讚揚.兩土高僧.發金剛心而流布。修持軌則.平分四種.所謂持名.觀像.觀想.實相。持名最易.實相最難。然能持至一心不亂.心佛雙忘.則實相妙理.當體全彰。是知持名.不異實相。而一代時教.百千法門.無非令人親證實相而已。既證實相.則情空境空.心淨土淨。若長風齊鳴於萬籟.如一月普印於千江。光明壽命.橫遍豎窮.直與彌陀世尊.同一廣大悠久。如是.則何經非淨土之經.何行非淨土之行。是知此法.總括法藏。全事即理.全妄即真。因該果海.果徹因源。為入道之要門.作九界之恃怙。[卓杖云]

淨土法門如大海 千流萬派盡朝宗

(十)

我心佛心眾生心 是三畢竟無差別

若能返妄以歸真 立見明生而暗滅

眾生之心.與諸佛心.本自一如.了無二致。眾生迷故.妄受生死.而威神不減。諸佛悟故.親證涅槃.而德相不增。所謂諸佛承眾生愚癡之力.破盡無明.成等正覺.布大法雲.施大法雨.俾熱惱以清涼.令長夜以頓曉。眾生承諸佛智慧之力.發生無明.輪迴六道.造諸苦因.受諸苦報.迷佛性而不覺.忘衣珠而弗寶。向背迥分.力用實等。迷悟雖殊.心性無二。了此.則返迷歸悟.捨生取佛。直教諸佛心中眾生.心心作佛。眾生心中諸佛.念念證真。若決江河.沛然莫禦。然須仗佛慈力.往生西方.始可一得永得.不致半途而廢。譬如客作賤人.為長者子.無量珍寶.不求自得。[卓杖云]

彌陀慈父法中王 甄陶凡聖證真常

(十一)

願將穢土三千界 盡種樂邦九品蓮

寄語南詢諸上士 急求西去效普賢

吾人一念心性.不生不滅.非色非空。豎無初後.橫絕邊涯。不變隨緣.歷九界而不減。隨緣不變.證佛道而不增。光明洞徹.受用自在.直與諸佛.無二無別。但由迷真逐妄.背覺合塵.致使生佛懸殊.苦樂迥異。由是世尊.廣演言教。為實施權.備設五乘之階位。開權顯實.同歸三德之法門。無非令其返妄歸真.背塵合覺。復還本有之天真.親證無上之覺道。又欲普令三根.即生成辦.特開淨土.專勸往生。等覺菩薩.逆惡凡夫.咸使憶念彌陀.往生西方。良以仗慈佛力.俾凡夫頓出生死.菩薩速成正覺。實為法藏之綱宗.修持之捷徑。各宜奮發大心.勿負本有佛性。[卓杖云]

但能托質蓮池裏 速證寂光常住身

(十二)

真如法性無形體 心色有空俱莫擬

清淨莊嚴妙難思 不離動作雲為裏

真如法性.本無生佛凡聖之名。圓覺妙心.豈有人天升降之相。只因迷真逐妄.循流忘源。遂致六道輪迴.永劫無已。大覺世尊.特垂哀愍.示以本有之家鄉.導以歸元之捷徑。極談淨土.普勸往生。若能念茲在茲.持佛名號.日久月深.力極功純.自然能所俱寂.心佛兩忘.不離當念.親證三昧.徹了自心.獲大總持。如是則尚住娑婆.便作彌陀之真子.未生極樂.已為大士之良朋。縱令根機劣弱.未克臻此.亦可現世福深壽永.千祥萃集於厥躬。臨終聖應佛迎.長劫優遊於淨土。且道何以如此。[卓杖云]

葛倚喬松超萬卉 水歸大海王百川

(十三)

四色蓮華間綠荷 一蓮華載一彌陀

莫疑淨土程途遠 日日人生雨點多

樂邦教主.彌陀世尊.濟度無方.津梁罔測。在因發四十八種之大願.得果攝十方九界之有情。故致川流波赴.同歸淨域。海納空含.悉證真常。上之則觀音勢至.文殊普賢之大權菩薩.下之則鸚鵡八哥.地獄餓鬼之具縛凡夫.若具真信切願.無一不蒙攝受。以其由己信願.感佛慈悲.仗威神力.直出五濁。既生淨土.托彼勝緣.六根所對.無非佛境。故得頓斷煩惑.速登覺岸。古德所謂餘門學道.如蟻子上於高山。念佛往生.似風帆揚於順水。其慈隆即世.悲臻末劫.雖聖有所不識.在凡又何能名。懇祈諸人.仰信佛言.急求往生。[卓杖云]

圓發三心勤念佛 阿誰不育寶蓮中

(十四)

撥波尋水原無水 識水成波水便流

欲得如來真解脫 眾生心行急研求

佛與眾生.心性本同.迷悟攸分.苦樂懸殊。在眾生則背覺合塵.具足無量煩惱惑業.功德智慧無由顯現.如水因風動以成波。在諸佛則背塵合覺.具足無量功德智慧.煩惱惑業淨盡無餘.如波因風息而成水。若欲取佛捨生.背塵合覺.必須以佛境界.為增上緣.圓發三心.執持聖號.拳拳服膺.切切提撕.八風莫能動.萬緣莫能移.念念返照心源.心心斷除妄本。一旦力極功純.心空境寂.無明淨盡.佛性圓彰。自復本有之天真.以成無上之覺道。且道返本還元一句.作麼生道。[卓杖云]

披拂浮雲畢竟盡 自然明月朗中天

(十五)

若人但念阿彌陀 是名無上深妙禪

三乘十地個裏出 六度萬行體中圓

淨土一法.超越諸法.其大無外.其小無內。無機不收.無根不被.無法不攝.無行不圓。上之則範圍十方.下之則拯濟三途。偏圓頓漸一切法.無不從此法界流。大小權實一切行.無不還歸此法界。不斷惑業.得預補處。即此一生.定證菩提。九界眾生離此法.上不能圓成佛道。十方諸佛捨此法.下不能普利群生。自華嚴勸進之後.盡虛空世界海一切菩薩.無人不求生淨土。由祇園演說以來.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.有願皆導歸蓮邦。是為無上法王.第一慈父。唯證乃知.非言可喻。[卓杖云]

圓發三心超九界 不離當念得自在

(十六)

西方有路少人登 一句彌陀最上乘

把手牽他行不得 直須自肯始相應

淨土法門.猶如大海。豎深無底.橫廣無涯。遍納百川.普吞萬派。無邊教網.皆為註腳。無量行門.總作莊嚴。是故華嚴海眾.盡遵十大願王。法華一稱.悉證諸法實相。十方諸佛.出廣長舌相以讚揚。歷代高僧.發金剛誓願而流布。諸人既朝佛海.當入普門.以觀音之返聞.持彌陀之聖號。如雞伏卵.如子憶母.朝斯夕斯.念茲在茲。忽爾心佛雙忘.前後際斷.自然迷雲盡而性天朗耀.穢業消而淨報現前。入佛境界.同佛受用.不離當念.親證法身。然後乘本願輪.入生死海。盡來際以度脫有情.空生界而齊成佛道。[卓杖云]

由斯蕩蕩平平道 直下歸家見主翁

(十七)

一句彌陀實中權 須知教內有真傳

洪名舉處凡情斷 雲散長空月在天

法藏汪洋.莫測深廣。佛地遙遠.誰至封疆。不依逗機之教.何能徹底掀翻。若得方便之門.自可直下證入。由是世尊.發大悲心.普令眾生.專修淨業。俾具縛之凡流.持彌陀之聖號。以彼果德.作此因心。轉變凡情.成就聖智。由厭穢以離穢.如濯垢以無垢。因欣淨而獲淨.若染香而得香。三毒斷而三智圓明.六賊滅而六通自在。深入於薩婆若海.高登夫阿鞞跋地。於一念中.遍十方以上供諸佛。盡未來際.窮法界以下度眾生。雖然如是.且道即凡成聖一句子.畢竟又作麼生道。[卓杖云]

因地而倒因地起 轉凡成聖即此理

(十八)

一句彌陀空假中 千門萬派盡牢籠

念到心佛雙忘處 瞥地新逢舊主翁

淨土旨趣.其妙莫測。一真絕待.三諦圓融。因該果海.生佛原自一如。果徹因源.凡聖本無二致。是心作佛.是心是佛。直指人心者.猶當遜其奇特。即生念佛.即生成佛。歷劫修證者.益宜仰其高風。普被上中下根.統攝律教禪宗。如昊天之總覆群倫.猶厚地之均擎萬象。有教無類.若時雨之潤物.三草二木俱暢茂。有歸斯受.似大海之納川.千江萬水盡朝宗。諸人欲出生死.急宜拳拳服膺。直使己心佛號.打成一片.不分自他.了無能所。則本有妙性.方可徹底全彰。無上菩提.速得究竟圓滿。[卓杖云]

專念如來無量壽 即隨勢至證圓通

(十九)

佛真法身了無相 應機赴感常適當

月印千江絕參差 春育百卉咸條暢

佛真法身.充滿法界。豎窮三際.橫徧十方。不動真際.普應群機。適相符合.了無參差。猶如溫和陽春.普育百卉.而春何容心。亦若清涼皓月.遍印千江.而月不致意。故華嚴經云.佛身充滿於法界.普現一切眾生前.隨緣赴感靡不周.而恒處此菩提座。山僧不喜順水揚帆.最好逆風把舵。且問諸人.還曾見佛身也麼。若道不曾見.既充滿法界.則二六時中.在汝諸人六根門頭.放光動地.為甚麼不見。若道曾見.佛身是何相貌.試道道看。良久云.諸人既各吝答.山僧不免代一轉語。[卓杖云]

光華曉日騰雲起 泛濫秋潮浮海來

(二十)

如來福德智慧相 全在眾生一念中

風掃浮雲究竟盡 普天俱見日頭紅

心佛眾生.三無差別。迷悟攸分.升沈迥異。雖則迥異.體原無殊。如金在藏中.珠系衣裏.由不了知.妄受貧窮。若遇智者.慈悲指示.則無盡寶藏.原是固有家珍.隨意受用.從茲得大自在。所以世尊初成正覺.嘆曰奇哉奇哉.一切眾生.皆具如來智慧德相.但因妄想執著.不能證得。若離妄想.一切智.自然智.即得現前。當知迷之則智慧德相.全成妄想執著。悟之則妄想執著.原是智慧德相。猶如水結成冰.冰消成水。諸人急須反觀內照.復本心性.庶不致迷己而逐物.埋沒法王身。且道如何是法王身。[卓杖云]

天光雲影譚真諦 山色溪聲現玉容

(廿一)

菩薩清涼月 遊於畢竟空

眾生心水靜 菩提影現中

菩薩念念欲度眾生.眾生心心憶念菩薩.猶如兩鏡交含.千珠互現.感應道交.自蒙濟度。若無誠心.即難獲益.是自障蔽.非菩薩咎。圓通大士.誓願宏深.濟度無方.津梁罔測。剎剎塵塵.在在處處.有求皆應.無感不通。如一月普印於千江.了無前後差別之異.而千江俱現乎一月.或有明暗去來之殊。須知菩薩之心如月.眾生之心如水.水清而靜.則月現全體.月非取水而遽來。水濁而動.則月無定光.月非捨水而遽去。在水則有清濁動靜.在月則無取捨去來。若依此義.以感菩薩.定然業障消除.智慧開發.了自心於當念.成佛果於將來。雖然.因齋慶讚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一誠有感千華座 萬福無疆百世昌

(廿二)

菩薩恩澤遍十方 檀信投誠即蒙光

欲知感應道交處 請看一月印千江

菩薩之心.具大慈悲.如天普蓋.似地均擎.無一眾生.不欲度脫。眾生之心.具大威神.了無一惡.圓滿眾德.本與菩薩.無二無別。只因隨順染緣.故致迷昧本體。譬如暗室觸寶.非但不得受用.反更受彼損傷耳。諸人不憚梯山航海.來此供養菩薩.飯僧請法.到底承誰之力.還能了知也麼。若能了知.何善如之。設或未了.必須至誠懇切.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.稱其名號.於念念中.返觀內照.看此音聲.起從何起.落向何落.力極功純.徹見心源.方知自心.本自清淨。所謂眾生者.即非眾生也。[卓杖云]

不經一番寒徹骨 爭得梅花撲鼻香

(廿三)

般若智力不思議 一照頓空五蘊聚

諸人既欲度苦厄 何不奮志以仰企

五蘊本體.即如來藏。眾生不了.妄起貪著。由茲一迷.永劫輪轉。唯我大士.以般若智.照見蘊空.度諸苦厄.圓成覺道。夫此正智.如大火聚.四面皆不可入.入則被燒。如清涼池.周圍悉可以濯.濯則離垢。如阿伽陀藥.普治眾病。如轉輪聖王.統轄四洲。如金剛王.能壞一切.不被一物所壞。如太虛空.能含萬象.了無一法能逃。諸人各宜效彼先覺.反照蘊性。照體一立.蘊聚頓空。從茲契深般若.度諸苦厄。無明盡而妙性全彰.諸法空而無生徹證。隨彼諸佛.成無上道.繼斯列祖.傳不二宗。雖然.更有佛祖不傳之妙.諸人還委悉也麼。[卓杖云]

無雲橫嶺上 有月落波心

(廿四)

心境二法兩敵立 無邊生死由此起

若能當境了無心 即證本有如如體

現前一念之心.原自無生.因境方生。現前一切諸境.從本非有.因心故有。迷者迷境即迷心.悟者悟心即悟境。所謂根塵同源.縛脫無二。亦如因地而倒.因地而起。若能了知境即心故.則境不可得。心即境故.則心從何有。自然兩頭坐斷.中道不居。離凡聖之假名.契佛祖之心印。圓無上之覺道.證常住之法身。山僧上來所說心境相生相泯之義.或恐諸人未能諦信。不免引個古德.為作證明。盤山云.心月孤圓.光吞萬象.光非照境.境亦非存.光境俱忘.復是何物。諸人還了知也麼。[卓杖云]

水流還到海 月落不離天

(廿五)

撥動曹源一滴水 直下流通徧大千

若人稍取沾唇吻 五蘊空虛萬德圓

若論個事.人各現成。具足聖智.了無凡情。只因迷妄.頓失本明。致令佛性.反作眾生。諸人既欲返本還元.追蹤先覺.須識曹溪法味.用續心宗。昔有僧問法眼禪師.如何是曹源一滴水。法眼云.是曹源一滴水。其僧不會厥旨.如入暗室.不見自身。天台韶國師.適在其傍.一聞此語.如桶底脫。法眼云.汝見個甚麼道理.試道看。韶公云.是曹源一滴水。眼遂印可。且道此僧韶公.同聞此語.因甚有悟不悟.試檢點看。若檢點得出.正好於生死熱惱海中.布大慈雲.澍大法雨.普潤一切枯槁眾生。若檢點不出.且看檢點不出的.是個甚麼。[卓杖云]

高山流水調 子期始知音

(廿六)

一切諸惡皆莫作 所有眾善悉奉行

身心清淨絕塵垢 無上佛道速圓成

如來出世.教化眾生.無非欲令攝身口意.斷惡修善.復本心性.成無上道而已。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.如何是佛法大意。師曰.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。白曰.三歲孩兒也會恁麼道。師曰.三歲孩兒雖道得.八十老人行不得。刻論此語.唯佛究竟。世人無知.視為淺近。所以德不加修.過不加改.永劫輪迴生死耳。然此兩句.便是第一義諦。若欲親證.當於日用中求。凡背忠孝節義者.徹底擺脫。凡合忠孝節義者.通身荷擔。必使人欲淨盡.天理流行。自然妙性全彰.直同雲開月露。方知前來斷惡修善.盡屬第一義諦本地風光。雖然.因齋慶讚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千祥雲集 百福駢臻

(廿七)

借問此心何所似 猶如隨色摩尼珠

眾色現時識本體 圓成無上佛菩提

常住真心.涅槃妙性。佛與眾生.初無二致。只因日用不知.遂成長劫輪轉。須知此心.無始至今.終日隨緣.終日不變。終日不變.終日隨緣。雖隨緣而究竟不變.如金鑄佛炮而善惡迥殊.體無改異。雖不變而任運隨緣.如鏡當胡漢而妍媸迭現.質不減增。隨染緣則輪迴六道.隨淨緣則超越三乘。升沈雖殊.心性不二。如摩尼珠.隨色各現.遇白則白.逢黑則黑.變現不一.本體如故。若能於正隨緣時.徹見不變之體.是人即可與三世諸佛.歷代祖師.比肩齊立.把手共行。雖然.且道不變之體.作麼生見。[卓杖云]

山花開似錦 澗水湛如藍

(廿八)

吾人介爾一念心 遠離空有諸名相

千賢萬聖莫能宣 其體非真亦非妄

真如妙心.圓明覺性.人人本具.個個不無。實成佛之正因.乃智慧之根本。非無非有.四句之過圓離。即色即空.二邊之偏俱遣。斷真妄之假名.絕生佛之稱謂。圓鐸鐸.光爍爍.五眼莫能覷其體。淨裸裸.赤灑灑.四辯未可宣其相。迷此心者.名之為凡。妄受無邊生死苦.而功能不減。悟此心者.號之曰聖。常享無盡涅槃樂.而力用不增。迷悟攸分.升沈立判。苦樂雖異.本體無殊。山僧不惜口業.普為諸人.出塵中之大經.示衣裏之明珠。請各領納家珍.隨分受用。且道如何即是。[卓杖云]

腳底頭顛明的的 聲前色後露堂堂

(廿九)

應無所住而生心 生心畢竟無所住

不動真際涉眾緣 明月影現萬川內

菩薩依真而住.故住無所住。隨願生心.故生無所生。故般若經云.應無所住.而生其心。無所住者.了知根塵本空.識性如幻。似夢裏之山川.如鏡中之花柳。故能居塵不染.了無世俗貪著之心。佛法僧寶.當體即真。菩提涅槃.唯心本具。因茲稱性起修.不見能修所修之相。生其心者.以此無住之妙心.圓修無作之道品。雲布度門.波騰行海。上求佛道.下化眾生。但期普利自他.不惜頭目髓腦。破二執以淨盡.達三輪之體空。無住而生心.生心而無住。寂照不二.真俗圓融。所以六祖一聞.頓證真常。還識六祖證處麼。[卓杖云]

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

(三十)

禪機本自離言詮 妙體圓成修證先

獨耀靈光觸境識 拈花便可續心傳

真如妙性.人各圓成。非心非色.離相離形。空有俱不可擬.凡聖皆莫能名。頭頭總是.迷之則當面錯過。法法咸非.悟之則舉體昭明。故溈山云.靈光獨耀.迥脫根塵。體露真常.不拘文字。心性無染.本自圓成。但離妄念.即如如佛。諸人既參西來大意.期續向上宗風。於根塵門頭.還曾識得獨耀靈光否。若或未能.山僧不免饒舌。在眼曰見.在耳曰聞.在鼻辨香.在舌談論。只因合塵而背覺.逐妄以迷真。致使本有涅槃妙心.永劫沈淪於生死。無上如意寶珠.長時埋沒於情塵。[卓杖云]

山僧特地重拈出 雨寶敷珍贍濟貧

(卅一)

聞性本具圓通常 動靜寤寐總昭彰

若能返聞聞自性 娑婆當處即寂光

娑婆教體.妙在音聞。一念聞性.成佛根本。聲有不生.聲無不滅。一切眾生.從無始來.迷背本聞.循聲流轉。但求多聞.不解觀心。縱持諸佛所說之法.不了自己能聞之心。則不能契會本有.領納家珍。所以楞嚴經云.將聞持佛佛.何不自聞聞.返聞聞自性.性成無上道。觀世音菩薩.往昔蒙觀世音如來.教以從聞思修.入三摩地。遂得入流亡所.證真圓通。諸人當於聞聲之後.及未聞之前.返觀此之聞性.為因聲而生.隨聲而滅耶。為不因聲而生.不隨聲而滅耶。如是觀察.功純力極.自然聞塵清淨.聞性昭彰。則觀音大士.不能獨美於前。現未海眾.皆得媲休於後。雖然.且道末後一句.又作麼生。[震威一喝.]下座。

(卅二)

知見立知無明本 知見無見即涅槃

無立一時俱擺脫 妙諦千聖不能傳

眾生沈淪生死.諸佛獲證涅槃.皆由一念.以為根本。然此一念.本具真戒真定真慧.原無妄貪妄瞋妄癡。眾生迷背自心.向外馳求。於本具者.不能了知。於原無者.認作實法。遂因六根.觸對六塵.引起六識.從茲發生無量種種知見。不知根塵本空.識性如幻。不能返觀內照.復還本體。以致輪轉生死.無有了期。若知即此現前所有知見.本自不生。自然於諸塵境.不起攀緣。塵既不緣.根無所偶.即得速證菩提涅槃。故楞嚴云.知見立知.即無明本。知見無見.斯即涅槃無漏真淨。正所謂萬境本閑.唯心自鬧。一心不生.萬法俱息。且道末後一句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春到花枝上 月落寒潭中

(卅三)

個事無時不現前 法法頭頭本天然

觸境若能識自性 何勞更問祖師禪

若論第一義.在諸人分上.本自現成.無餘無欠。頭頭顯露.法法全彰。直同花放春來.不異渠成水到。向行住坐臥內.顯本神通。於見聞覺知中.作大佛事。咳唾掉臂.著衣吃飯.一一皆是西來意.般般總契祖師禪。三際坐斷.了無始終之遷變。十界平沈.何有寒暑之往還。如朗月以中天.川川俱現。猶水銀之墮地.顆顆皆圓。允矣難名難狀.誠然最妙最玄。古人於千百年前.預知諸人現在所證之自受用三昧.懸作一偈以頌曰.一氣不言含有象.萬靈何處謝無私.夾路桃花風雨後.馬蹄無地避殘紅。[卓杖云]

欲知末後作麼云 且聽萬象舉似君

(卅四)

拄杖擎天柱地 徹透西來大意

敷座諸人眼中 宣揚第一義諦

[舉杖云.]一條拄杖活如龍.體本寂然用無窮。收來安置微塵裏.放去包裹太虛空。敷珍雨寶等閑事.作楫為霖莫致功。若是俱眼禪和子.與奪皆可振宗風。古德云.汝有拄杖子.奪汝拄杖子。汝無拄杖子.與汝拄杖子。又云.汝有拄杖子.與汝拄杖子。汝無拄杖子.奪汝拄杖子。且道兩番與奪.是同是別同別且置.諸人還識拄杖子麼。此拄杖子.本無有生.故劫成而不生。本無有滅.故劫壞而不滅。雖有形相.五眼畢竟莫瞻窺。具大力用.十界悉皆賴依託。雖然.今事門頭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一撥撥動向上機 立見龍騰與豹變

(卅五)

第一義諦了無言 言與無言總皆是

譬如厚地並高天 舉世無人能回避

若論第一義.正好卷席散。目擊而道存.方是英烈漢。須菩提宴坐石室.天帝釋雨花讚歎。諸菩薩各說不二.維摩詰默然不辯。是知心通妙諦.無說而熾然常說。神契真乘.無聞而法爾恒聞。了此.則青青翠竹.總是真如。鬱鬱黃花.無非般若。日往月來.原屬常住之相。雲飛川逝.方見不遷之形。雷震風搖.冰消葉落.鴉鳴鵲噪.山色溪聲.一一皆談實相.般般全露法身。諸人從朝至暮.六根所對一切境界.何一非是。又何待山僧鼓唇饒舌.方為第一義哉。因茲不惜口業.徹底道破。雖然.因齋慶讚一句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

(卅六)

第一義諦何用談 森羅萬象交相詮

雨打葡萄棚落地 風吹楊柳絮上天

若論第一義.不但山僧無法可說.即三世諸佛.亦當口掛壁上。雖然.道本無言.因言顯道。且從第二門頭.直指向上一路。若於山僧未陞座.維那未白槌以前.徹底薦取.猶較些子。否則騎牛覓牛.有何了期。諸人從朝至暮.動作云為.皆承第一義威神之力.因甚當面錯過。山僧不惜眉毛拖地.更為拈出。個事從來本現成.不妨逐一說與卿。嶺梅庭柏常顯露.夜雨秋風互舉呈。空裏白雲浮片片.枝頭好鳥鳴嚶嚶。水流花放勿錯過.衣暖飯香自了明。仁義禮智備於我.喜怒哀樂豈是情。逢緣遇境能薦取.堪報佛恩度眾生。且道末後一句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有意氣時添意氣 不風流處也風流

(卅七)

向上一著法中王 森羅萬象盡舉揚

觸目根塵俱脫落 無邊熱惱頓清涼

向上一著.如何舉揚。龜毛拂短.兔角杖長。非心非色.至大至剛。一塵不立.萬德圓彰。形山無由祕.蘊聚豈能藏。離幻化之妄相.具寂照之真常。孤迥迥.不與萬法為伴侶。活潑潑.獨振佛教之洪綱。如鳥翔空兮無所住著.猶水入器兮任彼圓方。能為佛兮能為祖.堪作聖兮堪作狂。起心卜度兮頓失真覺.離念了知兮直達現量。從上佛祖.永用舟航。不執一法.頭頭顯西來大意。不遺一物.人人示本地風光。茲者當仁不讓.竭力贊襄。不用夷山填壑.不用剜肉做瘡。在身則令其覺觸.在舌則令其知嘗。普使就路還家.親見本生爺娘。如何是本生爺娘。[卓杖云]

拄地擎天橫宇宙 見聞堆裏露堂堂

(卅八)

向上一著作麼詮 法法頭頭總現前

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

向上一著.千聖不傳。不生不滅.無變無遷。仰之彌高.鑽之彌堅。凡不能減.聖不能添。無眼耳鼻舌身意.而眼耳鼻舌身意依此而知覺運動。無色聲香味觸法.而色聲香味觸法因茲以應機隨緣。三乘十地個裏出.六度萬行體中圓。妙而更妙.玄之又玄。心欲思而喪慮.口欲譚而忘言。身子之智不能識.滿慈之辯莫由詮。唯有釋迦老子.與維摩居士.悲心真切.直示法源。不惜自己眉毛拖地.普欲群生鼻孔撩天。徹底顯示於人.因杜口而默然。且道杜口默然.又顯示個甚麼。[卓杖云.]

一氣不言含有象 萬靈何處謝無私

(卅九)

向上一著妙無窮 即離諸法非有空

若是頂門開正眼 觸機莫不是宗風

向上一著.不易摸索。無相無形.難名難邈。一切俱是.一切俱弗。二邊不立.中道不著。言前領旨猶是鈍.句下明宗亦是錯。離念則全體顯露.起心則徹底埋沒。淨裸裸.赤灑灑.圓鐸鐸.光爍爍。宣揚則廣之又廣.五時八教不能盡。契證則約而更約.拈花微笑便付託。從茲徧界流通.廣開來學。各立綱宗以傳心.共出手眼而接物。或面壁以安心.或磨磚以解縛。或揚眉瞬目.或擎拳豎拂。或行正令於一棒.或示指歸於一喝。必使偷心死盡.法性活潑。如雲開而月露.如天空而海闊。復還本有之佛性.永證自性之真覺。且道如何是真覺。[卓杖云.]

真覺覿面尚不識 且看不識是阿誰

(四十)

向上一著法界宗 無邊法藏盡包融

三世諸佛從此出 凡聖同歸化育中

向上一著.法界綱宗。非真非妄.無始無終。功等造物.妙協化工。一塵不立.萬德攸叢。遍周靈蠢.旁礡華戎。父子承斯而慈孝.君臣以是而仁忠。猶元氣之充塞宇宙.類太虛之泯滅異同。縱令積集惑業.乃居礙而不礙。直饒圓成福慧.雖處通而非通。一切俱非兮理超象外.一切俱是兮道契時中。性相交徹.事理圓融。識不能了.智不能窮。謂之為有兮不有.謂之為空兮不空。洵乃鑄佛果之鉅範.澍法雨之神龍。迷之則枉輪七趣.悟之則直證大雄。諸人欲得這一著.識取自家主人翁。還委悉麼。[卓杖云]

諦觀俯仰視聽處 一一為君現玉容

(四一)

向上一著亙八紘 徹天徹地甚分明

猶如蕩蕩大王路 舉世無人敢不行

向上一著.離見超情。叵思叵議.難狀難名。無始無終.無壞無成。色前非色.聲後非聲。深固幽遠無人到.平坦正直宜彙征。花譚實相兮芳香鬱鬱.鳥說法要兮和鳴嚶嚶。嶺梅庭柏常顯露.夜雨秋風互舉呈。觸目明宗兮如水歸壑.經耳得旨兮猶木向榮。能所雙忘.三際坐斷。根塵迥脫.萬德圓明。既到高高山頂立.須向深深海底行。不離當處.直達覺城。境智混融.忍證寂滅。知見旋復.道契無生。得佛地之常樂我淨.具乾德之元亨利貞。由是而上宏佛道.下濟群萌。普使各獲本妙覺心.從茲永劫恒享太平。諸人還識太平景象麼。[卓杖云]

法界封疆無客佔 故鄉風月有誰爭

(四二)

向上一著離言詮 不生不滅本天然

了無一法育萬象 火裏常開水裏蓮

向上一著.是何形容。不生不滅.非色非空。不在中間內外.不屬過現未來。生死涅槃.到這裏總是空華。眾生諸佛.於此中悉是假名。寂兮寥兮.雖圓五眼無由睹。高也明也.縱具四辯莫能揚。無象而為萬象之主.非法而作諸法之宗。聖由是而作聖.顯諸德而不居德。凡以此而為凡.作諸過而不染過。非情慮之可擬.豈名言之能詮。迷之則永沈苦海.悟之則頓登性天。若能反觀內照.直下即徹心源。展轉以心印心.俾火盡而薪傳.盡來際以續慧命.普令群倫面目共見未生前。且道未生前面目.作麼生見。[卓杖云.]

一朝洗面摸著鼻 兩孔出氣大頭垂

(四三)

向上一著離真妄 凡情本是如來藏

斷除分別盡無餘 即證毗盧剎塵相

向上一著.是何相狀。非濁非清.非真非妄。四句圓離.百非安謗。妙用難思.奇勛無量。空非空兮有非有.背莫背兮向莫向。心欲思而慮亡.口欲談而辭喪。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.故感諸佛稱性而演暢。欲得旨歸.須親宗匠。宜神會於拂豎拳揚.勿錯過乎水流花放。觸目皆是菩提.動念即成業障。直得一心不生.六根虛曠。身世俱殞兮究竟歸元.人法雙忘兮徹底了當。到此則海闊天空.雲開月亮。涅槃生死同一如.煩惱菩提無二相。證常住之法身.息輪迴之流浪。茲者既蒙敦請.當仁不讓。一一和盤托出.各各普同供養。[卓杖云咦]

勿效囫圇吞棗人 拈出滋味大家望

(四四)

向上一著提正令 摧魔制外陶凡聖

無始妄惑盡銷熔 頓復本有真如性

向上一著.全提正令。妙用恢宏.威力雄勁。殺活自在.如金剛王刀。妍醜迥分.如摩尼寶鏡。鋒芒略露.則變豹騰龍。光焰一彰.則轉凡成聖。直同水到渠成.宛若繩彈木正。頓令根塵迥脫.類長空霧卷而天開。定慧圓明.譬萬川波澄而月映。由是而三乘安心.群魔乞命。天清地寧.國恩家慶。息幻化之輪迴.離生死之陷阱。論其體.則不生不滅.不垢不淨。心行處泯.言語道罄。包十虛而有餘.盡三際而無竟。為法藏之綱宗.作修持之把柄。斯乃當人離念靈知之真心.隨緣不變之佛性。只因妄想執著.永劫不能親證。且道證時何如。[卓杖云咦]

海湛空澄雪月光 普天匝地咸清淨

(四五)

奮發最勝金剛心 受持如來金剛戒

入流亡所證寂滅 追蹤往劫觀自在

如來制戒.調御眾生。為苦海之津梁.作畏途之善導。小根者依之.即得離惡道以生人天.證真諦而入涅槃。大根者依之.頓獲復本有而具萬德.滅無明以成佛果。盧舍那佛.以戒為體。以其惡無不盡.故名曰淨。善無不圓.故名曰滿。須知十方諸佛圓滿報身.皆由嚴持淨戒之所克證。汝等既為佛子.既受佛戒.必須仰效先覺.嚴淨毗尼。寧可喪身失命.不令少有毀犯。始則清淨三業.成大法器。終則宏範三界.作大導師。握萬行之司南.獲法藏之總持。斷凡情以顯聖智.報佛恩以度眾生。[卓杖云]

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三學圓明 芳繼雙桂

(四六)

戒為無上菩提本 持則圓成功德聚

迥脫根塵無所著 是名持戒第一義

大覺世尊.普令眾生.復本心源.入佛境界。從始至終.唯戒是賴。若不持戒.尚不能得人天有漏業繫之身.何況具諸功德.圓成種智。譬如欲歸故鄉.無戒足則不能至。欲采眾寶.無戒手則無所獲。戒為祛煩惑之聖藥.戒乃滅幻苦之良方。戒實出生死海之舟航.戒是涅槃山之梯隥。不持戒而修善.福盡還須墮落。能持戒以修善.因圓必成覺道。汝等持佛淨戒.遇諸境緣.必須了知三輪體空.六塵即覺。自然根境不相黏.身心永清淨。近為三有良福田.遠作九界調御士。[卓杖云]

恪遵如來清淨誨 定出娑婆超群萃

(四七)

處世清淨如蓮華 生在淤泥不染塵

對境無心絕瑕纇 徹見威音那畔人

一切眾生.輪迴六道。生死死生.生生死死。久經長劫.不能出離。如蛾赴燈.自取燒爇。如蠶作繭.自致纏縛。溯其本因.皆由不知自己一念心性.本來是佛。迷心逐境.背覺合塵。起貪瞋癡.造殺盜婬。致令罪業山積.生死海深。大覺世尊.特垂哀愍。宏開戒範.普度群萌。於梵網經中.極口勸讚道.汝是當成佛.我是已成佛.常作如是信.戒品已具足。汝等發菩提心.受佛禁戒。必於有情根身.無情器界.了知五蘊本空.六塵如幻。圓脫眼耳鼻舌身意.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從茲一念不生.三際坐斷。諸惑盡滅.萬德圓彰矣。[卓杖云]

慧風掃得長空淨 佛日依然朗太清

(四八)

戒為無上菩提本 華嚴大教如是說

三業清淨離瑕疵 若淨琉璃含寶月

大覺世尊.出現世間.隨眾生機.廣演言教。約而論之.不出三學。三學唯何.謂戒定慧。戒能攝身.定能制心。照理破惑.唯慧是賴。三法互資.方獲巨益。如手互洗.始得清淨。最初入門.戒尤為要。縱至究竟.亦不捨離。戒為法界.統攝諸法。是知禪即是戒.戒即是禪。不但分無可分.亦且合無可合。所以梵網經云.眾生受佛戒.即入諸佛位。汝等既受佛戒.必須嚴持。直同浮囊渡海.不敢稍有破壞。初則執身不作.次則制心不起。從茲三業清淨.三德圓彰。忍證無生.地登不退。方知自心.本來是佛。但因妄想執著.歷劫不能證得耳。且道證得時何如。[卓杖云]

雲開月露碧天朗 垢去光來寶鏡明

(四九)

世間萬象總歸空 妙性圓明離始終

嚴淨毗尼無毀缺 堪承佛祖古家風

凡所有相.皆是虛妄。眾生不了.妄起執著。順境則貪.逆境則瞋。於中庸境.猶復愚癡。由貪瞋癡.造殺盜婬。一迷永迷.從劫至劫。輪迴六道.了無出期。以是因緣.感佛悲愍。高張戒網.遍豎法幢。令其守口攝身.端心正念。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。復令返觀內照.體究見聞覺知之自性。力極功純.豁破見思無明之沉惑。方知四大本空.五蘊非有。我尚了不可得.境又從何發生。從茲六根清淨.三德圓明。不著二邊.不居中道。契無作之性戒.轉無住之願輪。普令法界有情.同登毗尼彼岸。[卓杖云]

謹受波羅提木叉 即生大覺法王家

(五十)

夙根深植莫移遷 不染塵緣結佛緣

戒檢嚴明樂趣廣 直同別有一重天

妙性圓明.本無生滅。虛靈洞徹.湛寂常恒。原離凡聖之名.豈有生死之事。無奈眾生.迷背本心。妄起分別.由茲起惑造業.輪迴六道。大覺世尊.愍茲含識。懷如意寶.甘受貧窮。由是運無緣之宏慈.起同體之大悲。示生世間.成等正覺。高啟梵網之法會.用垂出世之嘉謨。上攝三乘聖人.下攝六道凡夫。無論僧俗男女.天僊鬼畜.凡有信心.皆令受持。縱喪身命.不敢少犯。初則防非而制惡.繼則斷惑而證真。復其清淨本然之心.還彼妙覺圓明之性。此世尊制戒.佛子持戒之大意也。汝等既受佛戒.各宜勉旃。[卓杖云]

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

(五一)

戒為苦海度人舟 直越洪波到岸頭

三業精純無毀犯 超凡入聖樂優遊

如來為一大事因緣.出現於世。初成正覺.便制波羅提本叉戒法。陶鑄凡聖.範圍九界。普令法界有情.同成無上覺道。故梵網經云.眾生受佛戒.即入諸佛位.位同大覺已.真是諸佛子。是知戒律一法.上之則三賢十聖.依斯以破盡無明.入佛智海。下之則六道三途.仗此以頓離苦果.永絕苦因。洵為苦海之慈舟.迷津之寶筏.出生死之要道.證寂滅之大猷。若能身口意業.淨等冰霜.一受之後.永無毀犯。兼以自愍愍他.自傷傷他.廣發四宏.遍修六度.則涸煩惱海.入智慧海.離業繫身.證清淨身。凡有心者.皆堪作佛。受戒佛子.各依教修。[卓杖云]

大冶洪爐無棄金 聖凡普使復初心

(五二)

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

心罪二俱不可得 徹見自性大法王

心本清淨.由迷昧而反為惡源。身堪載道.因妄念而翻作罪藪。以故於六塵境.起顛倒心。不了本空.妄生貪著。直同狂象無鉤.猿猴得樹.騰躍跳躑.莫能禁制。大覺世尊.以是因緣.為制戒律.令其受持。懺已往之罪愆.如浣故衣。培將來之智種.如栽嘉禾。由攝身而漸至息心.從纏縛而轉得解脫。是知根塵同源.縛脫無二。能持戒.則處處解脫。不持戒.則念念纏縛。纏縛之與解脫.同一六根。只分迷悟持犯而已。所謂心佛眾生.三無差別.迷悟攸分.天地懸隔。有智之士.可不以甚深般若.照空蘊聚.以求盡度一切苦厄.而速成無上覺道乎哉。[卓杖云]

演若頓息失頭狂 持戒功德不可量

(五三)

三戒威力不可測 能轉三毒成三德

佛智全在眾生心 逆流便可度無極

眾生心性.與佛無二。以迷昧故.妄起無明。由貪瞋癡.造殺盜婬。互相報復.輪轉生死。忽升忽降.頭出頭沒.久經長劫.莫能出離。吾佛世尊.為大醫王.普療眾生.種種心病。心病雖多.三毒為本。唯茲三戒.能盡拔除。受律儀戒.嚴持無犯。制彼三毒.不發現行。制久心定.得定共戒。以定力故.伏惑不起。戒定力深.得道共戒。斷惑證真.入流亡所。從此以後.有進無退.頓復本心.圓成佛果。既成佛果.常享三德.盡未來際.無窮無極。三毒三德.只此一心。迷則成毒.悟則成德。道遠乎哉.觸事而真。聖遠乎哉.體之即神。汝等若能.刻骨銘心.不離當念.證法王身。[卓杖云]

戒檢嚴淨若冰霜 無邊熱惱總清涼

(五四)

戒為無上菩提因 能使凡身作佛身

心性本來無二體 隨緣轉變在當人

心性無常.從違莫定。習於惡則易.習於善則難。舉目滔滔.盡棄本而逐末。居心抑抑.孰逆流而歸源。故曰人心惟危.道心惟微。不有模範.以為師導。則人欲日熾.危者終莫能安。天真日昧.微者竟無由著。以故我佛出世.調御眾生。攝之以戒律.俾循規而蹈矩。示之以果報.令趨吉而避凶。五戒十善.廣闢人天之路。四宏六度.大開涅槃之門。是知戒為眾生依止.苦海舟航。開遮持犯.懸明鏡於心田。動作云為.凜冰霜於意地。常懷慚恥.不自暴棄。內則尊重己靈.外則仰慕諸聖。從茲復本心源.成無上道。以持戒之利益.度違戒之眾生。汝等各宜精進.無負初心。[卓杖云]

佛與眾生本一如 從違戒檢致天殊

(五五)

無作戒體生佛齊 佛曾覺悟生曾迷

若於當念忘能所 立地圓成佛菩提

無作戒體.微妙莫比。心不能思.口不能擬。包十虛而有餘.窮三際而無已。仰之彌高.不見其巔。探之彌深.莫測其底。為諸佛之本師.是菩薩之慈母。人人具足.各各依止。尚無形跡.何有生死。只因最初一念不覺.遂致無端逐境迷理。由是妄想勃興.人我頓起。內結貪瞋癡愛而不休.外行殺盜婬妄而不恥。以故忽升忽降.長輪六道。頭出頭沒.了無一恃。如來視諸眾生.皆若赤子.垂手提攜.援出水火。俾斷愛見之塵情.受以歸戒之芳軌。因戒生定.因定發慧.定慧圓明.親見自己。如是則非但不孤佛化.不負己靈.而兼可以作眾生導.為如來使。且道如何便見自己。[卓杖云]

處處綠楊堪繫馬 家家門首通長安

(五六)

有慧無福慧不真 有福無慧福不純

福慧具足成正覺 福慧俱無久沈淪

欲成無上覺道.必須福慧具足。欲得福慧具足.須入淨戒華屋。法門無量.不出六度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.總名出世福德。般若一度.名為出世智慧。五度如盲.般若如導。五度無般若.便成住相福德.只獲人天小果.不能究竟到彼岸.不得名為波羅蜜。般若如心.五度如身。般若無五度.雖有覺照.了無施為.亦不能究竟到彼岸.不得名為波羅蜜。六度互資.法法皆到彼岸。如兩手互洗.一一各得清潔。而持戒一度.通前該後.尤為切要。諸佛以能持戒故.福慧兩足.得證究竟涅槃。六凡以不持戒故.福慧全無.沈淪生死惡道。欲出塵累.戒為第一.汝等佛子.各宜努力。[卓杖云]

福慧何曾離當念 持犯原只在一心

(五七)

自心清淨了無塵 凡則日昏聖日新

若肯嚴持佛禁戒 雲收霧散見天真

真源湛寂.覺海澄清。本無能所之端.豈有凡聖之跡。但由瞥爾情生.偶然失念。遂致識浪陡起.鼓動於真源。妄波勃興.翻騰於覺海。從茲循流忘返.背智長馳。隨生死以漂沈.逐聲色而貪染。以向背之差殊.致十界之果報。由迷昧之深淺.判六道之墜升。欲令返本還源.務須制情滅妄。制滅之法.莫善於戒。不持戒.則雖具聖智.全體變為凡情。能持戒.則不離凡情.直下即成聖智。喻如水結成冰.冰融成水.冰水同一濕性.而流結不同者.以其所隨之緣.有寒溫之各異也。了此則嚴持淨戒.背塵合覺.如喪考妣.如救頭然。縱令千聖齊挽留.撒手向前不回顧。受戒佛子.各宜努力。[卓杖云]

戒網高張為世範 無邊苦海盡乾枯

(五八)

四宏三聚義無邊 罄攝法門妙莫詮

三世如來從此出 聖凡判自犯持間

佛說一切法.治一切心。眾生之心病無量.如來之法藥亦無量。然總舉大綱.取要而言.三聚淨戒.四宏誓願.攝無不盡。喻如月到中天.春回大地.萬川普印.百卉齊榮。今為汝等.合而明之.三聚者何.第一律儀戒.無惡不斷.即第二宏誓.煩惱無盡誓願斷也。第二攝善法戒.無善不修.即第三第四二種宏誓.法門無量誓願學.佛道無上誓願成也。第三攝眾生戒.無生不度.即第一宏誓.眾生無邊誓願度也。只此三聚四宏.十方三世諸佛度生妙法.無不從此法界流.無不還歸此法界.允為佛法之綱宗.入道之軌範。捨此.則聖無接引之方.生莫能度。凡絕修習之路.佛無由成。[卓杖云]

十聖尚遵如是義 六凡敢越此嘉猷

(五九)

持戒定能脫苦輪 須同形影兩無分

我人四相盡捐卻 克證真常法性身

夫戒者.入道之初基.卻惡之前陣。伐煩惱樹之利斧.愈生死病之神丹。十方諸佛.依之而證菩提。一切菩薩.由之而得解脫。無盡法藏.舉一全收。徹上徹下.無比無儔。法門之妙.更無過者。所謂此是微塵佛.一路涅槃門。過去諸如來.斯門已成就。現在諸菩薩.今各入圓明。未來修學人.當依如是法。刻論性體.生佛本同.迷悟攸分.持犯立判.持戒作聖.犯則作凡。良由眾生情生智隔.想變體殊。外則妄見山河大地.明暗色空。內則妄見四大五蘊.見聞覺知。喻如一翳在眼.空華亂墜。不了當體本空.故受長劫輪轉。汝等欲復本心.直契果覺.但當謹遵毗尼.嚴持無犯。自然摸著娘未生前本有鼻孔。且道如何即是。[卓杖云]

幾處齊呼幾處應 一回相見一回親

(六十)

嚴淨毗尼孝道隆 佛乘深植此心中

世間出世咸依止 萬別千差一貫通

世出世間.罔不以孝為本。欲盡孝道.必須嚴持淨戒。蓋以至德要道.儒釋同宗。而現生後世.利益殊致。先意承志.服勞奉養.竭己之力.悅親之心.不虧其體.不辱其親.立身行道.揚名於後世.以顯父母。世間孝道.唯此而已。若於服勞奉養時.委曲宛轉.開諭親意.俾其歸依三寶.齋戒念佛.生則養其口體.死則導其靈魂.使親神超淨域.業謝塵勞.蓮開上品之花.佛授一生之記.此即世間孝.而兼出世之孝.乃唯約養親而局論也。若能受佛禁戒.謹守無犯.諸惡莫作.眾善奉行.依佛言教.自行化他.普令斷惑證真.超凡入聖.是名究竟孝順父母師僧三寶.乃孝之極致也。如是行孝.速得成佛。凡有心者.各宜勉旃。[卓杖云]

孝道若能如是行 堪名無忝爾所生

(六一)

五戒全體是五常 直同兩鏡各交光

雖云教理分通局 總為群迷還故鄉

五戒大旨.不異五常。但其制有親疏.而其益有遠近。若合而明之.則不殺.即是仁。不盜即是義。不邪婬.即是禮。不妄語.即是信。不飲酒.則心不昏而神明.意不亂而志凝靜.即是智。若詳而論之.儒者盛德君子.但遠庖廚.雖云民吾同胞.物吾與也。然猶芻豢悅口.居常食肉.衷懷安舒.不生痛傷。佛則從巨至細.有形無形.凡有心者.悉令得所。生則不忍損傷.死則導令脫苦。遠解過去之業縛.預培未來之慧根。令持戒者.初則制身不作.繼則制心不起.漸至人我情空.能所相滅.破盡無明.復本心性.裂塵勞網.入解脫門。可謂三界大師.四生慈父.聖中之聖.天中之天.德逾乾坤.恩深滄海。殺戒如是.餘可類推。除彼一闡提.孰聞不信受。[卓杖云]

佛恩歷劫不能宣 略示端倪使自憐

(六二)

慚愧為服忍辱衣 欲證法身勿暫離

萬行由斯皆具足 速成無上佛菩提

信戒聞捨.慧及慚愧.名為七聖法財.洵屬出塵要道。前五為財.後二為守財人。財無人守.隨即亡失。以故慚愧二法.更為切要。慚則內自警惕.尊重己靈。愧則外師景行.仰慕諸聖。蘧伯玉行年五十.而知四十九年之非。孔子以德不修.學不講.聞義不能徙.不善不能改為憂。顏子四勿.曾子三省.孟子謂人不可以無恥。世間聖賢.莫不致力於此。遺教經云.慚恥之服.於諸莊嚴.最為第一。慚如鐵鉤.能制人非法.是故常當慚恥.無得暫替。若離慚恥.則失諸功德。涅槃經云.世間有二種健兒.一者自不作罪.二者作已能悔。是知具足慚愧.則煩惱惑業.直下消除。功德智慧.速得圓滿。契無作之戒體.證清淨之法身。汝等若能常懷慚愧.嚴持淨戒.則無邊利益.當自證知。[卓杖云]

仰副佛化證己靈 全憑慚愧作典型

(六三)京都白雲觀方丈.道士高仁峒.設千僧齋.上堂法語

三教由來共根源 根源起處莫顢頇

一輪明月當空照 萬水千江影盡圓

茲有京都白雲觀方丈.護法道友.仁峒高公.稟柱下之真傳.作玄門之領袖.踞白雲之丈室.為黃冠之依歸。欲參普門.故朝第一名山。廣結眾緣.因設千僧大齋。又以心期宏道.志在利人.敦請山僧.陞座說法。欲使大眾咸知.教雖有三.道本無二。山僧不免煩木上座為眾指出。[舉拄杖云.]大眾看看.這個是儒耶.道耶.釋耶。若能直下瞭然.管取人我相除.參學事畢。一尚了不可得.三又從何而立。若或未了.不免葛藤一上。夫道無形相.如春在花枝。人有彼此.如像含古鏡。雖萬像各異.而原是一鏡包涵。縱千花競秀.而本從一氣化育。全多即一.全別即同。了此.則法法圓通.頭頭是道。從朝至暮.動作云為.無不是老子之常道.孔子之至誠之道.與夫達磨西來.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矣。雖然.高公是一通方作家.不妨更進一籌。且道鏡空花落時.又作麼生。試下一轉語看。[良久云]

白雲影裏僊人現 手把紅羅扇遮面

急須著眼看僊人 莫看僊人手中扇

(六四)盛宮保千僧齋上堂法語[求壽]

虞廷曾詠股肱良 中外協和庶事康

宿受如來親付囑 永為梵宇作金湯

茲有江蘇省.常州府.武進縣.△△界下人氏.寄居本省松江府上海縣.△△廟界下.護法信官.議和欽差大臣.鐵路督辦.杏蓀盛公.宮保大人。讀書學道.常存伊呂之深心。發政施仁.大立周召之鴻業。和中外以輔弼金輪.福黔黎而督修鐵路。夙植德本.感祿位至極尊隆。續修福因.願壽算無有限量。祈家門以迪吉.祝國界以安康。故遣貴使.來山進香.供普門之大士.齋千眾之僧伽。徧給靜室之道糧.大增梵宇之光輝。敦請山僧.陞座說法。山僧不免煩木上座.當陽舉出。[舉拄杖云]還見麼。[卓一卓云]還聞麼。諸人若果頂門有眼.於此見聞親切.豈特直契佛心.續佛慧命於永劫.頓明自性.宏禪道於將來。始知盛公壽等虛空.亙古今而無滅。智逾日月.一明暗而不昏。眷胄悉預國楨.子孫咸貽世範。兼使華夷同膺多福.中外共納千祥。王道蕩蕩.人各遵行。不動干戈.坐致太平。且道末後一句.又作麼生。[卓杖云]

應現宰官身 廣發菩提心

欲證無量壽 返聞自聞聞

(六五)為本廳張鎮臺上堂法語

多生深植善根苗 屏翰法門衛聖朝

若問西來第一義 請看旭日出雲霄

茲有本廳護法信官.總戎大人.連勝張公.同夫人李氏.少爺△△.來山進香.頂禮圓通大士。上祝國運昌泰.啟建水陸道場。用薦考妣宗親.特設如意大齋.普供僧眾.廣結良緣。敦請山僧.陞座宣揚第一義諦。山僧不免隨機指示.就位敷陳.只如總戎平生.允文允武.為翰為屏.精忠貫日月.浩氣塞天地。軍威鎮於遐域.禍亂消於未萌。且道承誰之力.致令如是。若能識得.則先亡速登淨土.己躬福壽綿長。蘭桂敷榮於階下.喬梓用賓於明王。縱令不識.明珠依舊在衣裏.見聞聲色露堂堂。拄地撐天橫宇宙.功勛舉世莫能量。雖然如是.因齋慶讚一句。又作麼生道。[卓杖云]

太平本是將軍定 樂得將軍享太平

案.定海縣.清代稱定海廳。普陀山乃定海所屬.故云本廳.即定海也。戊戌孟冬晦日慧容識
(六六)為本廳△鎮臺上堂法語

詩詠幹城與爪牙 威鎮四夷衛中華

更有一般奇特處 赤心擁護法王家

茲有本廳護法信官.總戎△軍門大人.前者因事來山.頂禮普門大士.用祝國界安寧。復欲廣結良緣.普供大眾。以公務無暇.隨即乘輪而去。茲者夫人△太太.續來進香.特設香齋.用補前願。敦請山僧.陞座說法。[舉拄杖云]這個是殺人刀.活人劍.軍門承這個力.身作幹城.衛護皇朝。鎮軍威於遐域.消禍亂於未萌。夫人承這個力.志慕大覺.篤修淨業。垂母儀於閨壼.作師範於女流。佛法軍法.本無二致。失念得念.原是一心。若能一心念佛.妄念直下滅除。自然一絲不掛.萬慮全消.五蘊空寂.六根清淨.三惑斷而三昧成就.萬善具而萬德圓彰。亦猶運籌有道.制敵得法。則兵不血刃.野無烽煙。自然渠魁授首.從凶歸命。舉寇仇皆為赤子.盡叛逆總作良民。法無定相.遇緣即宗。會得的頭頭是道.法法皆真。殺人刀.活人劍.二者原來無背面。放下提起細參詳.色前聲後常顯現。雖然.因齋慶讚一句.又作麼生道。[卓杖云]

將軍主帥常惺惺 不動干戈定太平

補袞調羹輔聖主 為霖作楫濟蒼生

(六七)為河南光州何明府為父母求壽上堂法語[父子同作知縣]

洙泗淵源通靈津 未叩禪關哪知音

性與天道觸處是 孝心切處見佛心

茲有護法信官.△△何公.為祈令嚴△△.令慈△△.壽山聳峻.福海洪深.爵位高升.身心康泰。不憚梯山航海.來禮普門大士.至誠懇切.頻加祝禱.企垂慈愍.速獲感通。又復特設香齋.廣結良緣.敦請山僧.陞座說法。山僧嘉美孝心真切.不免就此指歸向上。孝經云.夫孝.天之經也.地之義也.民之行也。梵網經云.孝名為戒.孝名制止.孝順至道之法。是知此一念孝心.貫徹古今.包羅太空.不生不滅.無始無終.居凡不減.在聖不增.迷之則枉淪六道.悟之則速證圓通。為天地之範圍.作萬象之化工。若能識得.不但親見椿萱壽量.地久天長。嚴慈福澤.山崇海闊。且令孔子心法.歷萬古以常明。如來慧命.經塵劫而永續。上報君親之重恩.下啟黔黎之多福。還委悉麼。[卓杖云]

鼓響鐘鳴聲震耳 擎拳豎拂影凝眸

如來心法原無隱 見聞堆裏為君酬 


👉 三編補 第141頁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補
[35-136] 上堂法語[六十七篇]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圓音】 佛說法之音。
【南無】 皈依頂禮.恭敬.度我。([31-158])。南無、亦有作曩摩者,經中通作南無。([42-021])([音納莫][21-003])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含識】 梵語 sattva,巴利語 satta。音譯薩埵。意譯有情、眾生。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眾生。指一切生物。又作含靈、含生、含類、含情、稟識。以一切眾生皆有心識,故稱含識;此總攝六道之有情眾生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婆沙】 龍樹菩薩所著之《十住毘婆沙論》。
【趣向】 嚮往、趨附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踰】 越過、超過。同「逾」。[注音ㄩˊ]
【閫】 門檻、門限。[注音ㄎㄨㄣˇ]
【含元殿】 大明宮前殿,是唐代主要朝會宮殿之一,位置在長安,也是長安城的標誌建築之一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渠】 ①人工挖掘的水道。②他,指第三人稱。③... [注音ㄑㄩˊ]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匪仗】 「非仗」。[匪:不。]
【開士】 梵語 bodhisattva。音譯菩提薩埵。又作闡士。開,明達之意。指開正道,以引導眾生者;特指菩薩。蓋菩薩明解一切真理,能開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,故有此尊稱。(佛光大辭典)
【覲】 ①拜會、訪謁。②下級人員進見君主或上級長官。[注音ㄐㄧㄣˇ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恃怙】 恃怙是母親、父親的代稱。比喻父母。[出自《詩.小雅.蓼莪》][注音ㄕˋ ㄏㄨˋ]
【迥】 的確的、特別的。[副詞][注音ㄐㄩㄥˇ]
【永劫】 形容非常漫長的時間。
【無方】 ①無定例、無定規。②無定類、無一定的方向。③無限、無極。④不得法。
【津梁】 ①渡口上的橋梁。②比喻接引或引導的事物。
【津梁】 比喻接引或引導的事物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膺】 ①接受。②承擔。[動詞][注音ㄧㄥ]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西天】 印度位在中國的西南方,我國古代因稱之為「西天」。
【東土】 中國本土的代稱。
【蓮邦】 西方極樂世界。根據佛經記載,此世界的眾生都是以蓮花化生的方式誕生,故稱為「蓮邦」。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剎塵】 無數國土之謂,或比喻數量極多。(佛光大辭典)[注音ㄔㄚˋ ㄔㄣˊ]
【無疆】 無止境、無窮盡。
【檀信】 奉佛的善男信女。[注音ㄊㄢˊ ㄒㄧㄣˋ]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阿伽陀】 丸藥,特別是指解毒藥。為梵語agada的音譯。[注音ㄚ ㄑㄧㄝˊ ㄊㄨㄛˊ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唇】 「脣」的異體字。
【澍】 ①及時的雨。②降、落。③潤澤、滋潤。[注音ㄕㄨˋ]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駢臻】 並至,一併到來。[注音ㄆㄧㄢˊ ㄓㄣ]
【的的】 昭著明顯的樣子。[注音ㄉㄧˋ ㄉㄧˋ]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云為】 言語動作。
【卜度】 揣度、猜想。[注音ㄅㄨˇ ㄉㄨㄛˋ]
【剜】 用刀挖取。[注音ㄨㄢ]
【偷心】 禪林用語。原指偷盜之心;於禪林中轉指向外分別之心。係對動念之貶責。(佛光大辭典)
【覿】 見。拜訪、探視。[注音ㄉㄧˊ]
【洵】 [副詞]真實、確實。[注音ㄒㄩㄣˊ]
【舍】 ①房屋、住宅。[注音ㄕㄜˋ]②放棄、放下。通「捨」。[注音ㄕㄜˇ]③...
【佛子】 受戒的佛門弟子、菩薩的通稱、引申指具佛性的慈惠之人。
【嚴淨毗尼】 嚴格淨心守佛一切戒律。[毗尼是戒律。]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【恪】 謹慎誠敬。[副詞][注音ㄎㄜˋ]
【僊】 經修煉後長生不老的人。同「仙」。[注音ㄒㄧㄢ]
【勉旃】 努力。多於勸勉時用之。(旃,語助,之焉的合音字。)[注音ㄇㄧㄢˇ ㄓㄢ]
【軌範】 模範。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芻】 餵養牲畜的草料。禾莖、禾桿。[注音ㄔㄨˊ]
【四勿】 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[出自《論語∙顏淵》]
【典型】 ①舊法、模範。②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性的標準形式。③文學藝術中最具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人物、事件或實例。
【梵宇】 佛寺。
【王道】 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。(與之相反是覇道,以武力與權力治天下)
【壼】 ①屬於婦女的。[形容詞]②..[注音ㄎㄨㄣˇ]
【三惑】 三惑又作三障,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三種,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,然本體實為一。因於一心之中,具有此三惑,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惺惺】 ①清醒。②... [注音ㄒㄧㄥ ㄒㄧㄥ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