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二、誡信願真切(乙)

甲、示真信切願 [乙、勸祛疑生信] 丙、勉具足信願

乙 勸祛疑生信

◎ 世間所有,若根身[即吾人之身]、若世界[即現在所住之天地],皆由衆生生滅心中,同業[世界]別業[根身]所感,皆有成壞,皆不久長。身則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界則有成、住、壞、空。所謂物極必反,樂極生悲者,此也。以因既是生滅,果亦不能不生滅也。極樂世界,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,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,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。譬如虛空,寬廓廣大,包含一切,森羅萬象。世界雖數數成、數數壞,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。汝以世間之樂,難極樂之樂。極樂之樂,汝未能見。虛空汝雖未能全見,當天地之間之虛空,汝曾見過改變否?須知一切衆生,皆具佛性。故佛[指釋迦佛]令人念佛求生西方,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,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。以根身,則蓮花化生,無生老病死之苦;世界,則稱性功德所現,無成住壞空之變。雖聖人亦有所不知,况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?(正)復馮不疚書

◎ 其餘法門,小法則大根不須修,大法則小根不能修。唯茲淨土一門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上之,則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不能超出其外;下之,則五逆、十惡,阿鼻種性,亦可預入其中。使如來不開此法,則末世衆生,欲即生了生脫死,便絕無企望矣。然此法門如是廣大,而其修法又極簡易,由此之故,非宿有淨土善根者,便難諦信無疑。不但凡夫不信,二乘猶多疑之。不但二乘不信,權位菩薩,猶或疑之。唯大乘深位菩薩,方能徹底了當,諦信無疑[良以此之法門,以果覺為因心,全體是佛境界。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,非彼諸人智所能知故也。見正編龍舒淨土文序。]。能於此法深生信心,雖是具縛凡夫,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。由以信願持佛名號,即能以凡夫心,投佛覺海,故得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也。欲說淨土修法,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,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,則不是疑法,便是疑自。若有絲毫疑心,則因疑成障,莫道不修,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。由是言之,信之一法,可不急急講求,以期深造其極乎哉。(正)與陳錫周書

◎ 或曰:阿彌陀佛,安居極樂。十方世界,無量無邊;一世界中念佛衆生,亦復無量無邊。阿彌陀佛,何能以一身,一時普徧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一切念佛衆生乎?答:汝何得以凡夫知見,推測佛境?姑以喻明,使汝惑滅。一月麗天,萬川影現,月何容心哉。夫天只一月,而大海大江,大河小溪,悉現全月。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,無不各現全月。且江河之月,一人看之,則有一月當乎其人;百千萬億人,於百千萬億處看之,則無不各有一月當乎其人。若百千萬億人,各向東西南北而行,則月亦於所行之處,常當其人;相去之處,了無遠近。若百千萬億人,安住不動,則月亦安住不動,常當其人也。唯水清而靜則現,水濁而動則隱。月固無取捨,其不現者,由水昏濁奔騰,無由受其影現耳。衆生之心如水,阿彌陀佛如月;衆生信願具足,至誠感佛,則佛應之,如水清月現也。若心不清淨,不至誠,與貪瞋癡相應,與佛相背,如水濁而動,月雖不遺照臨,而不能昭彰影現也。月乃世間色法,尚有如此之妙,况阿彌陀佛,煩惑淨盡,福慧具足,心包太虛,量周法界者乎?故華嚴經云:佛身充滿於法界,普現一切羣生前;隨緣赴感靡不周,而恆處此菩提座。故知徧法界感,徧法界應。佛實未曾起心動念,有來去相,而能令緣熟衆生,見其來此接引以往西方也。懷此疑者,固非一二;因示大意,令生正信。(正)初機淨業指南序

◎ 事理性相,空有因果,混而不分;但可學愚夫愚婦,顓蒙念佛。須致恭致敬,唯誠唯懇,久而久之,業消智朗,障盡福崇;此種疑心,徹底脫落。則佛之有無,己之有無,入佛之門徑,彼岸之確據,何待問人?若不專心致志念佛,而于別人口裡討分曉,亦與看金剛經,而不知實相,看淨土文、西歸直指,而不生信心。以業障於心,不能領會,如盲覩日,日固在天,覩固在眼,其不見光相,與未覩時無異也。倘復其明,則一覩即見光相矣。念佛一法,乃復明之最切要法。欲見實相之相,當竭誠於此法,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。真我欲親見,非大徹大悟不可;欲證,非斷惑證真不可;欲圓證,非三惑淨盡,二死永亡不可。若論所在,則閣下之長劫輪迴,及現今之違理致詰,皆承真我之力而為之。以背覺合塵,故不得真實受用。譬如演若之頭,衣裡之珠,初未嘗失,妄生怖畏,妄受窮困耳。(正)復顧顯微書

◎ 衆生習氣,各有所偏;愚者偏於庸劣,智者偏於高上。若愚者安愚,不雜用心,專修淨業,即生定獲往生;所謂其愚不可及也。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,猶然從事於仗佛慈力,求生淨土一門,是之謂大智。倘恃己見解,藐視淨土,將見從劫至劫,沈淪惡道,欲再追隨此日之愚夫,而了不可得。彼深通性相宗教者,吾誠愛之慕之,而不敢依從。何也?以短綆不能汲深,小楮不能包大故也。非曰一切人皆須效我所為。若與我同卑劣,又欲學大通家之行為,直欲妙悟自心,掀翻教海。吾恐大通家不能成,反為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憐憫,豈非弄巧翻成大拙,騰空反墜深淵乎哉?一言以蔽之,曰自審其機而已矣。(正)復永嘉某居士書九

◎ 當今之世,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,決不另於敦倫盡分,及注重淨土法門外,別有所提倡也。使達磨大師現於此時,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。時節因緣,實為根本。違悖時節因緣,亦如冬葛夏裘,饑飲渴食,非唯無益,而又害之。(續)復王德周書一

◎ 善導,彌陀化身也。其所示專修,恐行人心志不定,為餘法門之師所奪,歷敍初二三四果聖人,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,末至十方諸佛,盡虛空,徧法界,現身放光,勸捨淨土,為說殊勝妙法,亦不肯受。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,不敢違其所願。善導和尚,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,渺無定見,故作此說,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。(正)復永嘉某居士書五

◎ 昔大智律師,深通台教,嚴淨毗尼,行願精純,志力廣大,唯於淨土,不生信向。後因大病,方知前非。嗣後二十餘年,手不釋卷,專研淨土,方知此法,利益超勝;遂敢於一切人前,稱性發揮,了無怖畏。(正)復戚智周書二

◎ 善得益者,無往而非益。鴉鳴鵲噪,水流風動,無不指示當人本有天真[禪宗所謂祖師西來大意]。况光之文鈔,文雖拙樸,所述者皆佛祖成言,不過取其意而隨機變通說之,豈光所杜撰乎哉?光乃傳言譯語,令初機易於曉了耳。然雖為初機,即做到極處,亦不能捨此別修。(正)復戚智周書

◎ 末世凡夫,欲證聖果,不依淨土,皆屬狂妄。參禪縱到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地位,尚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光極庸劣,無學問,而確有不隨經教、知識、語言、文字所轉之守。汝若肯信,且從易下手、易成就法上著力。(三)復謝慧霖書

◎ 徹祖、省祖之少著作,亦各人之心願耳。其道德之優劣,固不以著作之多少為定。古今有法身示現,但少數言句,無所著作者,多多也。何得在此處生疑?須知吾人欲了生死,實不在多。只一真信切願,念佛求生西方足矣。縱饒讀盡大藏,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。(三)復唯佛居士書

◎ 今為彼寄安士全書一部,祈于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一段註及證,並萬善先資、欲海回狂、西歸直指,各書之問答辨惑處,詳細研閱,方不致自己把自己當做無根之人。雖暫活幾十年,一死便消滅無有,豈不可憐之極?若知身死而神不滅,則其為壽也,何止天長地久?若肯修持,求生西方,則盡未來際作一切衆生之大導師,豈不偉然大丈夫哉?(三)復周善昌書

◎ 凡有心者皆堪作佛,何得謂盲聾瘖瘂不得往生?佛說八難中有盲聾瘖瘂,謂其難以入道而已。果能專精念佛,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,瞎子不能看經,究有何礙?瘖者無聲,瘂者不會說話,但能心中默念,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,臨終直登九品,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?此等人不認真念佛,則不得往生;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。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,與此盲聾瘖瘂者同。此之說話,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。偈云: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;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,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,絕無有可以譏毀,可以厭嫌之名字耳。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,即女人,六根不具足之人,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,故曰,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乃謂西方無有女人,與六根不完足人,及小乘人[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,然皆屬發大乘心者,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。];非謂此世界之修行者。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,其錯大矣。(三)復宗靈法師書

◎ 昔西域戒賢論師,德高一世,道震四竺[四天竺國]。由宿業故,身嬰惡病。其苦極酷,不能忍受,欲行自盡。適見文殊、普賢、觀世音三菩薩降。謂曰:汝往昔劫中,多作國王,惱害衆生,當久墮惡道;由汝宏揚佛法,故以此人間小苦,消滅長劫地獄之苦,汝宜忍受。使不明宿世之因,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,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,尚得如此慘病,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。倘造惡之人,現得福報,亦復如是起邪見心,不知皆是前因後果,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,或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,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。(續)復周頌堯書

◎ 佛法大無不包,細無不舉;譬如一雨普潤,卉木同榮;修身齊家,治國親民之道,無不具足。古今來文章蓋一時,功業喧宇宙者,與夫至孝仁人,千古景仰,人徒知其迹,而未究其本;若詳考其來脈,則其精神志節,皆由學佛以培植之。他則不必提起,且如宋儒發明聖人心法,尚資佛法以為模範,況其他哉。但宋儒氣量狹小,欲後世謂己智所為,因故作闢佛之語,為掩耳盜鈴之計。自宋而元而明,莫不皆然。試悉心考察,誰不取佛法以自益?至於講靜坐,講參究,是其用功之發現處;臨終預知時至,談笑坐逝,乃其末後之發現處。如此諸說話,諸事迹,載於理學傳記中者,不一而足,豈學佛即為社會之憂乎?(正)復永嘉某居士書一

◎ 大覺世尊,善治衆生身心等病,善使天下太平,人民安樂。心病者何?貪瞋癡是。既有此病,則心不得其正,而逐情違理之念,熾然而起。此念既起,必欲遂己所欲,則殺盜淫之劣心,直下現諸事實矣。所謂由惑造業,由業招苦,經塵點劫,無有了期。如來愍之,隨彼衆生之病,為之下藥。為彼說言,貪瞋癡心,非汝本心。汝之本心,圓明淨妙,如淨明鏡,了無一物;有物當前,無不徹照。物來不拒,物去不留;守我天真,不隨物轉。迷心逐境,是名愚夫;背塵合覺,使入聖流。人若知此,心病便瘉。心病既癒,身病無根;縱有寒熱感觸,亦無危險。心既得其正,身隨之而正。以既無貪瞋癡之情念,何由而有殺盜淫之劣行乎?人各如是,則民胞物與,一視同仁。又何有爭地爭城,互相殘殺之事乎?以故古之聰明睿智之王臣,無不崇奉而護持者,以其能致治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,不識不知,致太平於無形迹中也。(續)香光蓮社三聖殿記

◎ 須知一句阿彌陀佛,持之及極,成佛尚有餘,將謂念彌陀經、念佛者,便不能滅定業乎?佛法如錢,在人善用。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?汝能專修一法,何求不得?豈區區持此呪、念此經,得此功德,不得其餘功德乎?(正)復周智茂書


👉 菁華錄 第30頁

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
[51-006] 二、誡信願真切(乙)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廓】 ①廣闊、寬大。②空虛。③物體的外緣周圍。④開拓、擴張。⑤掃蕩、清除。[注音ㄎㄨㄛˋ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顓蒙】 愚昧無知。[注音ㄓㄨㄢ ㄇㄥˊ]
【于】 ①[連接詞]和、與。②[助詞]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同「乎」。③[動詞]去、往。取。④...
【于】 [介詞]①在。同「於」。②以、用。③對、對於。④至、到。⑤依照。⑥為了。
【覩】 「睹」的異體字。
【三惑】 三惑又作三障,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三種,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,然本體實為一。因於一心之中,具有此三惑,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。(佛光大辭典)
【理致】 義理情致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敍】 「敘」的異體字。
【偷心】 禪林用語。原指偷盜之心;於禪林中轉指向外分別之心。係對動念之貶責。(佛光大辭典)
【嚴淨毗尼】 嚴格淨心守佛一切戒律。[毗尼是戒律。]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修身】 涵養德性,以淑善其身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熾】 ①火勢旺盛。②強盛。③燃燒。[注音ㄔˋ]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瘉】 [動詞]病好了。[名詞]病。[注音ㄩˋ]
【一視同仁】 平等待遇,毫無歧視。
【呪】 同「咒」。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