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念佛居士書
[即正編文鈔所載之永嘉某居士
自民國十六年起.至二十六年止.彙鈔。]
昨接來書.不勝慨歎。既知其病.又知其藥.不肯即服.又復問藥.豈非無事生事。至于念佛也好.念觀音也好.何必多此一種閒計校。光以末劫苦重.觀音悲深.故每令人兼念.以期速獲慈護也。然念佛亦非無感通.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。專兼均可.佛亦曾令人念.故知了無妨礙也。若念彌陀求生西方.又念藥師求生東方.則不可。彌陀、觀音.同是一事。而觀音悲深願重.故當兼念.以期速得感通也。所有閒議論.均用不著。古人云.遵其所聞.行其所知.此二句.乃真實修持之龜鑑也。觀音乃過去古佛.為彌陀輔弼。念觀音求生西方.亦可如願.有何不可。念觀音、地藏、彌陀、等功德之校量.乃令人發決定念佛心.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。若死執其語.不會其意.則成佛怨矣。
現在大家通在患難中.當為一切人說解除患難之法.唯有改過遷善.敦篤倫常.至誠懇切.稱念觀音名號.為唯一無二之妙法。無論水火刀兵等危險.及怨業病.醫不能療者.儻肯依上所說.決定會逢凶化吉.在危而安.及怨業消滅.不藥而瘉矣。目今時局.危險萬分。戰事若發.全國無一安樂處所。即兵不到之處.土匪之禍.比兵更烈。當令一切老幼男女.同念南無阿彌陀佛.及南無觀世音菩薩。除此之外.別無良法。小災當可逢凶化吉。即大家同歸于盡.念佛之人.當承佛力.或生西方.或生善道。切不可謂既不能免死.則念佛便為無益。不知人之受生為人.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緣.而為生富貴貧賤之張本。念佛之人.有信願.當可往生。即無信願.亦不至墮落惡道。何可不念.以自誤誤人乎哉。
凡事必須善慮.不可任意而為。即如布施一舉.頗為善事。而不知慙愧者.反成障礙.固當以拒而不納為事。縱有來者.但小小相與.彼自不來矣。亦不必動氣發粗.但以不理為最上之策。雲台之家言頗好.欲助其流通.似宜助金與彼.隨彼作何辦法.則兩無所礙矣。
買物放生.與布施同。須善設法.勿立定期.勿認定地.勿議定物。隨緣買放.生得實益。若定期、定地、定物.則是促人多捕矣。買牛、羊、豕.須有常年草料費.為數甚巨。然每有放者.或不納費.則須辦者代買。似宜以資交辦理之人.令彼隨意.或買生物.或買草料.為合宜耳。師壽之勸人放生文.甚好。但當以勸人戒殺喫素.護惜物命為事.則不費錢財.不招多捕.其功德甚大。
西方三聖像前.可不必塑釋迦佛像。凡身旁佩帶楞嚴呪等.遇臥息、大小便時.須解去。唯臨極危險時.可以不去。若平常無危險亦不去.則褻瀆之罪.可勝言乎。室內既有經像.當格外敬重。寒山拾得.乃文殊普賢之所現者.固宜常存敬畏.不敢放肆.則可矣。
素食不潔之菜館.喫素人.當永斷此種飲食交際。彼若或請.直以不清潔辭之.亦免既受人請.亦不能不請人之冤枉糜費。彼以無理之禮請.不去.有何對不起。
敎小兒.當詳示為人須自立志.嚴責非其所宜。以今時學說.推翻舊規.儻一嚴責.或致被彼無知者一誘.則便因恩成怨。彼年已十五.果能將其利害.與彼說之.必不至于毫無感動。如此不感動.則同木石無知.縱嚴.亦愈成反對矣。彼殺父自雄.以取獎譽者.皆以向受約束.擬欲一洩其忿.而不知其永陷畜生地獄之中.而莫能出也。四書.當全讀。書經.文理甚好.亦宜全讀。易之道大.或可從緩。然欲成學問.尤當致力于現象知法之理。易六十四卦之大象.可集之一篇.以作座右銘。極顯豁.極親切。彼廢經者.不知其人之知見作何領會也。詩可從緩.以非大聰明之資格.不能善會其意。禮記、左傳.則選其于身心有益.于世敎有大關係者讀之。
小兒愛偷人東西.須平日為彼說.人不可做屈心事。若做屈心事.縱使人始終不知.而自己常時心中抱愧。况天地鬼神佛菩薩.無一不知。汝何以不知自勉.作此下流事。以後再要偷人東西.定規要領你去向人家磕頭道罪.還人家東西。那怕不值一文錢的東西.也要如此辦。又要求人家.再有偷東西事.儘管打。不可看我面情不肯說.以致彼越發覺得偷東西沒關要緊.常常想偷也。你試想想.人縱再下作.若有人說他好.他就歡喜.說他不好.他就不歡喜.你為什麼要做敎人唾罵輕賤的事體。我若遮護你.就是我敎你做賊.你後來簡直不能成人了。所以我對你說.你從此以後.若偷我的東西.我定規要打你。若偷別人的東西.我定規領你向此人磕頭道罪.幷將東西還人。不但你沒面子.實在我比你還難受。以想你成人.不得不以此制伏你。你知過通改.勉力學好.使人皆敬重你.因之敬重祖宗父母。你要是不肯改.即同你自己日日罵祖宗父母一樣.雷都要打了。此我之大慈大悲愛護你處.你要知好歹。如此.或有效果。
大女事.但勸彼認真念佛.餘無足慮。天定者勝人.人定者勝天。實則世人所得之苦樂吉凶.多半屬人所造.有幾人一本于命乎。大約作惡而不能如命者多.修善而反更勝命者少。是二者.皆人定勝天者。世人每有一念之善.即可轉禍為福.轉凶為吉。况終身喫素.念如來之萬德洪名.而不能轉回造化乎。但令彼常存敬畏.發菩提心.則即此尚可作超凡入聖之前導.况其餘小小福事之不能得乎。福、與禍、相為倚伏.欲其純福無禍.亦唯在自己努力修持耳。
汝女之婚事.家人不願意.當再斟酌.幷問汝女有決定意見否。若汝女有決定意見.則無礙。汝女無決定意見.後來或嫌窮.嫌約束緊.再被一班嫌窮者喧怨之.則或致不吉.此又不可不預計也。宜先問汝女.再問佛.以作定章。世間人為兒女計.多多皆在家財上計.不在人品上計。富家子弟.不數年即飢寒而死者何限。一貧如洗.成家立業.舉國推崇者又何限[此約商界說.軍閥不在其內。]。以汝說及.因不得不為汝說其慎重辦法也。汝女得此好人家.實為大幸。其不滿意之年月.乃天也。然而修持在我.命自我立。果能常存敬畏.一心念佛.及念觀音.則無業不消.無福不臻.此人定勝天之大義也。儻彼懶惰懈怠.心中不以不滿意之年月為事.則成天定勝人矣。祈將此立命修身之大義.與彼說之.則必能洗心滌慮.戰兢修持。超凡入聖.尚有餘裕.况年月之小疵乎。
二女若未許人.當為擇一信佛人家.令其早些出閣.以卸擔負.而免憂慮。宜與彼說.今時人心不古.人家越富貴.越危險。切不可不洞事.尚欲揀人家.以期其久享富貴也。貧家祇要人守本分即好.縱時局變動.亦不至過于慘凄。若富貴家.或至身命莫保耳。人各有所好.好空名者.必不注重實益。
汝庶祖母.雖有數十年之修持.仍然一箇俗漢.其于往生.恐難之又難矣。然此亦可為念佛人作頂門一鍼。必須將好體面心.完全放下.方是真念佛人。光亦非神通聖人.但能志誠為彼回向.不能必使決定往生也。汝庶祖母.既行持歸于純一.又當時時為說求生西方之益.稍有含糊.便難往生。因修有少福.決定來生被福所迷.廣造惡業。既造惡業.決定永墮三途惡道。知此利害.當不至癡心妄想.戀世塵境.不願往生。此人能成就其往生.其利益于汝與眷屬者大矣。
志蓮居士.已七十多矣.來日無多.宜勸彼專心致志.以求往生。萬不可稍有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念.庶可決定往生。又彼臨終.必須善為護助.勿令或因不善料理.破壞淨念.則其失匪細。成就一人往生西方.即成就一眾生作佛。本可往生.以不善料理.致令或因疼痛起瞋心.或因悲傷起愛心。瞋愛心一起.淨念即渾動矣.欲求往生.末由也已。以成就之功.思破壞之過.則大可畏懼焉。
人生世間.轉瞬即過.一氣不來.不知又歸何所。儻認不定淨土一法.則正可怖之極。曹崧喬云.其父讀書時.一同學.乃富翁子.極笨。先生與彼敎.彼尚未會.其父聽之.即可背。該富翁子早夭.後見其來.而忽不見.崧喬乃生一女。今已三十一歲.極聰明.讀書絕不費力。初為富翁子.後為同學孫女.人之輪迴.誠可畏也。此但換箇男女相.全體改變者.當有十之八九矣.哀哉。
辦道.非癡獃.決難成就。一心念佛.即是正念真如之大者。不預外事.縱有不容推脫者.當平心和氣.審慎度量.即是察言觀色之大者。急躁心.乃修行人之大障.能放下此心.則當體清涼矣。
汝于此荒亂之世.而已年近半百.尚不肯死心念佛.以看書有不知者.即欲學敎。此種計慮.若請別位法師說.即為甚好。若請光說.此也是不守本分之計慮。彼一字不識之愚夫.尚能往生西方。深通宗敎之大通家.尚無彼之利益。汝何須以此為憾乎。所夢之象甚好.當努力.久之自可無障礙矣。此種現象.固不易得.然不可畫地不進.或以此矜誇.則有實益矣。
念佛修持.如服藥然。能明敎理.如備知病源、藥性、脈理。再能服藥.所謂自利利他.善莫大焉。若不能如是.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藥.亦可瘉病.亦可以此藥.令一切人服以瘉病。祇取瘉病.固不必以未知病源、藥性、脈理.為憾也。斷淫念瞋念.甚不容易.非有所證.決不能究竟清淨。
至于所說感應篇.見人之得.如己之得等十二句.若能事事省察自心.則雖未能即純.亦可以常然如是。顏子三月不違仁者.亦是微有閒斷.未能畢竟與仁打作一塊之樣子。希聖希賢.在人自勉。若一放縱.則便不可名狀.如今日之為國為民者然.可不哀哉。
修行人.心不可偏.若偏.即或受病。身體孱弱.當息心正念.俾神不外馳.心自歸一.身亦可漸漸安康。若欲得往生.儻此心堅固不解.或起魔事。去來任業.鎮定由己。若欲即得.如瓜未熟而先摘.而尚能受用乎。
某友神經衰弱.一由貪色.二由過為妄想力不能得之事之所致。使釋此二者.其病自瘉。否則.後來喪心病狂.亦未可料也。
慧淨之病.更為深重.可歎之至。古云.寧可千生不悟.勿敎一時著魔。聰明自矜之人.多多犯此種病.以自心先含一種乖張戾氣.故為魔乘之先容。若無浮躁自矜.魔將遠避矣。彼尚知求觀音、求光。觀音大慈大悲.當蒙慈佑。光是業力凡夫.但能祝願回向.何能如神通聖人.遠加令其即瘉也。今為設法.將彼之五十圓.送靈巖山寺.令其為彼立一長生蓮位之牌位[生死均無礙.長生祿位.則祇合于生。].供于念佛堂。又為彼持大悲呪二日。想仗佛力、法力、眾僧力.當必痊瘉也。
靈巖去蘇州城二十餘里.係古道場。二十年前.歸于真達和尚.近改十方.住專心辦道者三十位.長年念佛。也無香火.也不做佛事.也不傳戒.功課很嚴密.為江蘇全省所無。產租.年不上千圓.立章程住二十人.不足.則真達和尚為貼。近二年.因有人打佛七.故人亦加多.而適足供給耳。所言打佛七.皆寫信通知.本人去者.十不得一。然祇念佛.而燄口亦不放。
木瓜去風濕.如欲令熱.不妨買鮮木瓜.設法令熱.以裹腿上.鮮者力大。光以怕冷.故令用乾片。
外孫女缺乳.當用牛乳。王幼農之長媳死.孫錫官未周歲.遂以牛乳餧之.未曾雇乳母也。凡事當從根本上校量利害得失.權衡輕重.而定去取。
大麻瘋一病.實難醫瘉.最易傳染。今蒼耳膏.實大可為社會去禍害.而增福利。縱不能兼顧蟲命.其益大矣。况光尚有令熬者、服者、念觀音之說乎。若引陶隱居[誤作君]為戒.在汝意.將令害麻瘋者.任其常病而常傳染乎.想決無此念也。所言某友之病.不知彼以為然否。此時真千古未有之時局.而彼于此時.尚以五十之年.常以無子為憂。不知斷此業種.俾以後不至有廣造惡業.貽害社會之子孫.玷辱祖宗父母.何幸如之。
人譜一書.前明道祇持來一本人譜類記.言竇存我.欲排印流通.祈圈點句讀。至月盡.明道、與存我來.持全書二部。一大本.一石印小字本。則有人譜正篇.祇一頁多。及人譜續篇一.續篇二.共十八九頁。開首之序.真是破斥因果報應.已至其極。雖韓歐許多文字.尚不及此序近四百字之決烈。其毒必至令人殺父殺母.毫無顧忌.驅舉世之人.同作禽獸而後已也。此種理學先生.講正心誠意.于正心誠意之本源.則破斥不遺餘力.徒欲令人盡義盡分。而不知既破因果.必至于善無以勸.惡無以懲.肆無忌憚.無惡不作.可不哀哉。蓋此時邦國殄瘁.民不聊生之毒.皆此種理學先生伏之.至今始大為發現也。因與存我說.此書萬萬不可流通。其好處.各善書均有之。其謬誤處.直是抉天下後世人之正眼.因取消排印之說。
功過格注釋等.亦非逗機之書。以今人多多厭聞倫常因果各事.唯真心修持者.方肯閱耳。歷史統紀一書.無論信佛謗佛者.皆肯看.以其是史鑑中事。即以因果為虛妄.彼固欲充空殼子.好于人前作大通家.若能看.則未免隨之而化。校比一切善書.為得實益.為最切要。惜人不介意.若介意.則即愚即智.即狂即聖矣。沈氏心極誠懇.語多偏執.蓋與玉峯臭味相同之知識也。前與蔚如說過.至于流通與否.則任人為之.亦不打破.亦不贊成.我不預于此二者之間也。歷史感應統紀.許止淨又略為修飾.其間略添點有大關係的.大約萬餘言耳。李耆卿居士.擬犧牲二千圓刻木板.大約須二年方好出書。上海又復排印.現令國光書局.特鑄新字.八月當可付排.年內當可出書。現今法滅.儒釋俱同.非此種書.無以正人心而維世道.以故光猶稍為料理。至于校對等事.有江西一僧.名德森.頗心細耐煩.現住報國.為之詳校。
要念觀音圓通章.當須念完下文。雖不專說觀音圓通.但其文義理致.何等圓妙。若節去讀之.亦非有罪過.但首尾不全具.為一揀擇之病。須念至文殊選圓通偈後.于是阿難及諸大眾.至無量眾生.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止.則觀音圓通.一大事因緣.完全備足矣。若專念普門品亦可。念觀音圓通.必須如觀世音本迹感應頌所錄念。前許止淨.亦將此後之文.作幾節錄.光為之完錄。以其一大事完全無缺方好故。
金剛經.注家甚多.省豁好看.宜請宗泐注看。
淨行品經意.法法圓通.不宜在字句間死執也。得美食而滿足其願.心無羨欲.幷斷惑證真等義.通包括之。若止作食會.則完全悖經意義矣。至于所作皆辦.具諸佛法.豈有不攝往生極樂之意在內乎.固宜依經而念。若如汝說.念佛之人.淨行偈偈.均當改之.則成違經妄作矣。
徹悟語錄.光何暇詮疏。
一生補處.乃破無明證法性者之通稱.何可以生人間之次數為解。此等菩薩.深證無生.于一念頃.亦可徧界示生。雖數數示生.實無生相可得.故所謂無生。若唯以不生為無生.何異小乘灰身泯智之行相乎。變易生死.實非生死。以雖了生死.尚有無明惑未能頓盡.故數數斷惑.頻頻證真。約所斷義名為死.約所證義名為生。補處佛位.與升補佛處.義無有二。汝蓋即以成佛者為升補。然佛之成佛.各有機緣.何可死執。但能破無明證法性.或即成佛.或久經長劫方成佛.均觀其機緣何如耳。眾生生者.皆是阿鞞跋致。阿鞞跋致.幷一生補處.亦在其中。為顯其深位者多.故又云.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不宜死執敎理.以論極樂諸上善人也.何可以上句為結束三不退。第三念不退.即圓敎初住至等覺之人.不宜以界限分三不退于一生補處之外。宜審玩皆字.其中字.則自不能妄分矣。
阿彌陀經.所說簡略。然生者工夫功德.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。其往生品位.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。言九品者.不過略指大綱耳。若至一心不亂.則與觀經上品上生同。其未至者.與惡業重而將墮者.固亦當與觀經中中下品同也。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.餘皆非此經所攝之機也。如是.則三經固是一經。否則.便是執文悖意.其過非小。淨土橫超.有圓證者.有未能即圓證者。然雖未能圓證.其已了生死.更無輪迴生死之事.亦于此一生得預補處.得成菩提。校此方仗自力者之未圓證者.則天淵懸殊矣.故亦可名圓證也。汝謂即于彼土.得證方便、實報、寂光.蓋有遲速之異.固無不一生即證者.觀觀經九品往生之文.可以知矣。餘宗下之文.殊失意義。斷盡見思.出同居.而入方便。斷盡塵沙.兼破一分無明.則出方便.而入實報。斷盡無明.出實報.而證寂光。此種乃約所證之淺深.所得之粗妙而言.詳看彌陀要解論四土處.自知。又文鈔曾言實報、與寂光.原是一土。約理性.則名寂光.約果報.則名實報。寂光無相.實報具佛剎微塵數莊嚴勝相。破一分無明.分證實報.亦分證寂光。無明破盡.則為究竟實報.究竟寂光。講家取其易曉.以分證者歸實報.究竟者歸寂光。須知實報、寂光.皆有分證.皆有究竟也。汝欲顯圓理.于淨土圓證四土之義.例此土圓出之義.則成語病。斷見思已.出同居。斷塵沙.破無明已.不應又帶同居。况斷盡無明.又用出同居、方便、二土乎。不知彼以凡夫得預補處.故于同居圓見上三土。此已證入深位.何又謂出同居、方便、等乎。
色不異空.空不異色.色即是空.空即是色四句.最難領會。諸家所注.各攄所見。依光愚見.色當體不可得.空豈有空之實際可得乎。下二句.重釋上二句之義。實即色與空.均不可得耳。受、想、行、識.亦復如是.即是照見五蘊皆空。五蘊既皆不可得.即是真空實相.故曰是諸法空相。此諸法空相.故無生、滅、垢、淨、增、減.及五陰.六入.十二處.十八界.四諦.十二因緣.六度.及智慧.與涅槃耳[涅槃.即得字之實際。]。唯其實相中.無此凡聖等法.故能從凡至聖.修因刻果。譬如屋空.方能住人。若其不空.人何由住。由空.而方可真修實證。若不空.則無此作用耳。切不可誤會.誤會.則破壞諸佛正法.以理為事.是名邪見.不名知法.宜詳思之。然光此說.容有不合古德處.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經.亦可作見峯見嶺之一種所見耳。
徹悟大師覆香嚴居士書.心外無佛.佛外無心.全心即佛.全佛即心四句.上有直須深信諦了.乃是說理。汝將直須深信諦了不錄.遂致有工夫已熟未熟之亂猜度也。前四句說理.後四句乃說彼之工夫.或一念及念念現前而相應也。現前相應.均指所深信諦了之心外無佛四句義也。修行人.期望心過切.必有魔事。
此篇信.前段.乃普示行人之通規也.宜令一切真修持者.奉為圭臬.則不至求大益而反受大損也。
現在後生.已知人事.即當為彼說葆精保身之道。若知好歹.自不至以手淫為樂.以致或送性命.或成殘廢.幷永貽弱種等諸禍。未省人事不可說.已省人事.若不說.則十有九犯此病.可怕之至。孟武伯問孝.子曰.父母唯其疾之憂。他疾.均無甚關係.冶遊、手淫、貪房事.實最關緊要之事.故孔子以此告之。而注者不肯說明其大厲害處.致孔子之話.亦無實效.可歎也。
現今佛敎戹運已至.直至無可如何。一班夢夢之大和尚.祇知貪名利.喜眷屬.不講真修實踐。祇顧濫收徒弟.濫傳戒.濫挂海單。徒藉此以張大自己道氣之聲勢.以致有今日之現象。汝弟有信來.言及樂清現象.汝邑亦復岌岌可危。若不理.則似乎護法職分有失。若理則直無辦法。固宜相宜審勢.可行則行.如不可行.行亦無益。所可惡者.第一是宏法之人.第二是混飯之人.預先釀成此禍。及至禍到頭.尚不知改悔.祇知求人.不知求佛求己.亦可哀也。以故光抱定不立徒眾主義.以深厭此等行為.不欲助彼波浪.以同趨于敗壞也。聞南京已實行娶妻.北京已實行奪產。彼奪產者.尚不禁人修持.其所以如此者.蓋以借興學之名義.以期飽私囊耳。因果不明.人道不知.唯以弱肉強食為志事。而加以僧無實德.遂致成此惡果也.哀哉。
今之兵.通住人家.何況寺廟。汝及頭陀僧.均不知現在事體.求人反招辱謗。唯有極力修持.求三寶加被.則為上策。四五十年前.天津大悲院.完全圍于兵營中。狐仙作祟.營官不能住.請大悲院老和尚來.則平靜無事。營官很尊重.大悲院掃院地各事.皆營兵日日為之。夜間外面放燄口回.喊營門即開。又有搭船.夜間來挂搭.亦無所禁。木瀆有兵一千.均住于民家。聞近來之兵.尚馴良.不橫暴。當此之時.一則以修持求三寶加被.一則以修持令主兵敬信。蘇州西門外.靈巖寺下院.亦住兵四五十.尚善良.不在院內燒葷菜.此亦很難得之事。祈與頭陀僧說.以後祇求三寶.切勿求人。求人不但無益.反招自己無道德之辱耳。搗神者遭殃.或可寒暴徒之心.此亦可作止惡息暴之嚮導矣。
汝親戚以衒富.幾至破家。當此亂世.尚不知晦匿.真是安臥積薪之上.下已然火.猶然妄想紛飛.欲得長壽安樂也.哀哉。現今各處荒歉.何得以銀耳相送。此一盒銀耳.乃數口人家一月口糧.我們喫了.究有何益。
廬山學堂之名.光久聞幼農所說.意謂是一大通家所辦。然當此時世.欲成就真人材.事事皆學生自為.則為學之時少.作事之時多。上根則可.中下未免難以成就。當此時際.學生不作文.欲學成.而文章自會契理適宜.恐非普通人所能冀及。又聞錫官云.屢令下山挑布[女學生所織之布.送山下染房染好.取回做衣服。].來去百多里.不給盤費.此語似非實。然其不體恤出外之情.亦可于此概見。錫官係送一南京之病生回。而錫官之病亦甚重.故次斌留之.不令又去。縱去.也祇可學老農老圃.其于讀書作文.即欲適用.則難乎其難。此校長蓋欲矯時弊.而泥執古規.不善變通.以取益智益身益世者。然諸餘學堂.每每學壞人格。此學堂中.唯此一事.尚為可慰。古人半耕半讀.今人離家從師.何可以半耕半讀之法.培植人材。煑飯、種菜、割柴、之事.宜令傭人為之。餘事學生自為.則不費時.不過勞.不生驕佚.庶乎可矣。惜此校長.未見及此.致一番好心事.仍復無所成就.此亦末世最可憐憫之一番情狀也。
上回言陽曆日期.與陰曆各異.將何所從。然未必陰曆便滅盡.即滅盡.陽曆上.尚有陰曆之朔望.則其日期.亦仍可推而知之。即全不知.但以節欲之心.按陽曆行.亦仍得保身之利。不過吉凶日干.不易了知耳。前信忘此節說話。
汝與德森師書.說一年半後.當以家事推于汝妻.來蘇專心修持淨業.光絕不以為然。若汝妻是明理之人.善能持家敎子.則固無不可。彼乃無知無識之人.汝將未能成立之二子交彼管.是汝置二子于下流類中.大失為父之天職。于二子.則為不慈.于祖先父母.則為不孝.于佛法.則為違背歸戒。佛法中之六度萬行.幷倫常應世.亦在其中。汝在家.可以引彼歸正道.一鄉之人.尚多以汝為標準。汝雖無大作為.亦為一鄉儀範。汝若如此辦法.若在別位法師.或可大加讚許。光非此類人物.汝莫認錯了。汝若決定不依我說.我也無法令汝定依.決不許汝住報國寺.此則我或可做到。再不然.我亦不妨回陝.非定要在報國了此餘生也。人各有天職.光之不住別處.安住報國.亦天職也。光若妄動.無知之人.必大生驚怖.更難安住。明理之人.必藐視于光.且輕慢佛法。我雖無力止惡人.我尚有力安善人。我之去住.于蘇人大有關係。汝之去住.于二子大有關係。此語本不願說.以汝所濾.殊失父職.故以我之絕無關係之職說之。
念佛求生西方.不拜佛而拜玉帝.實為顛倒。佛比玉帝高超.何止天淵相懸。小知見人.每覺玉帝尊極無上.此愚夫愚婦.不知佛法之通病也。人能自以為困.常存畏懼.與不若人之心.則便不起與人相訟之念矣。故放翁以困、畏、不若人、為哲也。
☑
👉 續編上冊 第325頁
印光法師文鈔 續編卷上
[21-144] 復念佛居士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