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續編 卷下 (續編下冊)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重修峨眉山志序

重修峨眉山志序[民二十三年]

普賢菩薩.道證一真.德圓兩足。住寂光而興慈運悲.輔善逝而帶果行因。具遮那之全體.示居補處。結華嚴之大義.指歸西方。雖盡十方法界.無非所住真境。而此大光明山.實為應化道場。溯其立名之意.蓋以佛光晝現.聖鐙夜來.亙古今而無或隱滅.盡來際以啟牖羣生。由是之故.致此峨眉寶山.亦稱大光明焉。一以形勢立名.一以聖迹取號.固無別種因緣也。而一班不知菩薩德相者.欲借經言以見重.謬引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.西南方有處.名光明山.從昔以來.諸菩薩眾.於中止住。現有菩薩.名曰賢勝.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.常在其中.而演說法。夫如來在天竺之中.摩竭提國.成等正覺。說華嚴經.凡歷七處.而有九會。初會.即在菩提場說.二會.七會.八會.皆在普光明殿說.此殿亦在菩提場中。菩薩住處品.乃第七會所說之一品。先說東、南、西、北之四方.次說東北、東南、西南、西北之四維.方位次第.井然不亂。彼見有光明山三字.遂謂此西南方.指震旦國之峨眉.在中國之西南。於現有菩薩.名曰賢勝.妄加註曰.即普賢也。普賢亦名徧吉.未見又名賢勝也。援經而深悖於經.是欲令人生信.而反致人起疑也。不知普賢之德相.以如來智慧.窮劫莫宣。華嚴經八十一卷.其發揮普賢菩薩神通智慧.道德功業者.有十餘卷經。若稍加研究.則何肯謬引。譬如輪王駐處.即是王都.光明到處.了無黑暗。由是今志.特立菩薩聖迹一門.於中分為六章。一釋名.略釋普賢名義。二修證.節錄悲華、楞嚴、二經.以明菩薩因地修證工夫。然據如來不思議境界經.則菩薩久已成佛.其本地非佛莫知也。三德相.略引華嚴經.稱讚菩薩不可思議神通道力。四法要.略明菩薩所說法要。而普賢行願品.以十大願王.導歸極樂.普勸善財.及華藏海眾.一致進行.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.以期圓滿佛果.而為華嚴一經之歸宿。是知此一卷經.大開淨土法門.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.上成佛道.下化眾生.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。三根普被.聖凡齊攝.末世行人.皆當依止。故錄其全文.以期同登蓮邦焉。五利行.節錄法華經.觀普賢菩薩行法經.略明菩薩衞護行人之事。六應化.明菩薩證窮法界.故於十方法界.隨類現身.應以何身得度者.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故十方法界.皆可作菩薩道場。然欲眾生投誠有地.故特於峨眉山.示應化焉。須知菩薩應化.有普有專。普則大眾咸得親見.專則唯己自心明了。例如雲端現相.眾目同觀。圓光攝身.縱齊肩幷立.有許多人.而人人各見己身.不見他身。於此二者.可知菩薩神應無方.非凡夫二乘所能測度。具此不思議義.又何必謬引經文以自誣.而貽人笑柄耶。舊志所載.殊多訛謬。如千歲寶掌.於卷二諸經發明云.漢永平癸亥之前.已住此山.蒲公見鹿迹如蓮華.徑投寶掌問之。掌令往洛陽.問摩騰、法蘭、二師。蒲公於甲子.往洛陽.謁二師。不知甲子.即明帝七年.始遣蔡愔、秦景、王遵等.往西域.尋佛法。至十年丁卯.二師隨諸人始來洛陽。按傳鐙錄寶掌傳.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來中國.魏晉間.入蜀禮普賢.留大慈。舊志本傳.只略東漢獻帝等一句。何不以此證前之訛.而竟兩存之.亦不說其孰是孰非耶。於一生不至西蜀之智者大師.亦為立傳。且日與茂真尊者、孫真人.弈棊於呼應峯下之棊盤石上。又建呼應庵以居.均以相呼相應以弈棊.為峯名庵名。作此說者.不但不知智者.且絕不知佛法。智者一生.以身為法.作後學模範。何得日與閒僧曠道.常行犯佛禁戒.玩物喪志之事乎。玄奘生於隋文帝仁壽四年甲子.其兄長捷法師.令其出家.居洛陽淨土寺。十五歲.因隋室喪亂.至長安。時唐室初立.尚事翦削.無暇弘法.遂與其兄往成都求學.未幾.聲聞遠著。武德五年.於成都受具.思欲入京.以期聞所未聞。為兄所留.遂私遁.由三峽.達漢陽.至相州.沿途求學弘法。後至長安.欲追法顯、智嚴、之迹、結侶上表.往遊西域.求所無經。斯時世始太平.中外尚未交通.故詔不允許。眾咸退心.師獨不屈.乃於貞觀三年八月私去.歷一十七年.始回中國。及至于闐.即遣使上表太宗.太宗優詔答之.且令沿途有司.各為護衞迎送。師聞帝欲問罪遼濱.恐稽遲不遇.遂兼程而進。由流沙.至沙州.是由甘肅而來者。帝勅有司.備儀仗相迎.忽至京城之西漕.有司莫知所措[以按程備儀.師兼程而進.故致有失。]。此後.日事翻譯.未及卒業而寂。何得有履西域.至峨眉九老洞.值聖真說偈授經之事乎。但以世遠人亡.屢經滄桑.志乘軼失.無所依據。遂致以訛傳訛.無由考正.故致然也。當明季時.胡世安公.好遊山而信佛.未息心以研究.故其博採藝文.輯譯峨籟.實為清蔣虎臣山志之權輿。虎臣自謂於譯峨籟.一字不遺。然其所錄.總以敍述山峯之聳峻.巖壑之幽秀.風雲之變態.寺宇之興廢而已。至於普賢興慈運悲.四眾竭誠盡敬之所以然.尚不能稍為形容。況菩薩之本地風光.四眾之心契覺海者.又何能一為形容耶。又此山昔有道敎.自大法昌明後.漸次歸真。明果滅妖.乾明作中峯之寺。羽流感德.黃冠作緇衣之僧。自後一致進行.歸依三寶.道敎絕響.已千餘年。舊志於普賢.及古高僧.有經傳可考證者.尚多錯訛。況於絕響已久之道敎事實.能無訛謬乎。黃帝往空同山.問道於廣成子.載於莊子在宥篇。何得又往峨眉.復問道於天皇真人乎。天皇真人.即廣成子.黃帝係有天下之責任者.非閒僧曠道.隨意雲遊者比。空同已去兩次.而有所悟.即廣成子移居峨眉.黃帝何得又往峨眉。況蜀道之難.今尚興歎.當黃帝時.不比今更難百千倍乎。故知此諸記載.悉屬虛設。即的確之極.亦無關緊要.以此所說之法.乃佛法中人乘天乘兩間之法。峨眉道敎.久已絕響.又何猶立此法.以致後世惑於兩歧.莫知去向乎。故將此種記載.多為刪去.揭佛日以普被三根.亦天皇真人之所讚許者。印光一介庸僧.何敢妄稱通家.修輯四大名山之山志。但以挂搭普陀三十餘年.民十一年.定海知事陶在東公.倡修普陀山志.請邑儒王雅三先生主其事。王君於儒可稱博洽.於佛未涉門徑。志成.而山中耆宿.命光重修。光以近來刻排各書.了無有暇。至十九年.掩關蘇垣.始得出書。一弟子李圓淨.熱心公益.謂普陀、清涼、峨眉、九華、為中國四大名山。師既將普陀志修妥印行.清涼、峨眉、九華、三山志.亦不得置之不理。於是特祈前著觀音菩薩本迹感應頌.及歷史感應統紀.佛學救劫編、之江西彭澤皈依弟子許止淨居士.標示綱要。光但任其割貼安頓與印行。校對則歸於現遙領贛州壽量寺住持德森法師.與陳无我居士。清涼志.去年已出書.峨眉志.不久亦可付印.九華志.或於明年春夏間可出。四山舊志.唯清涼最嘉.普陀次之.峨眉又次之.九華最居其下。良以三山志.皆屬不通佛學之儒士所修.故致買櫝還珠.敬卒隸而慢主人。只在山之形勢變幻處致力.不在菩薩興慈運悲.拔苦與樂處形容。志山而不志佛.顛倒行事.雖有其志.不能令見者聞者增長善根.種菩提因。此今志之所深致意者.故為略示其意。然以未曾親歷其境之人.不能詳加詢訪.故只按舊志.及諸經傳.而為證訂。至於近來名德.及新建築.概不加入.以免逸軼名德之咎.挂一漏萬之譏。具眼知識.當能諒之。


👉 續編下冊 第450頁

印光法師文鈔 續編卷下
[22-023] 重修峨眉山志序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震旦】 中國。梵語cina的音譯。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。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迴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蓮邦】 西方極樂世界。根據佛經記載,此世界的眾生都是以蓮花化生的方式誕生,故稱為「蓮邦」。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幷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(「并」的異體字)
【無方】 ①無定例、無定規。②無定類、無一定的方向。③無限、無極。④不得法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棊】 同「棋」。
【閒】 ①[名詞]中間。同「間」[注音ㄐㄧㄢ]。②[名詞]同「間」。[注音ㄐㄧㄢˋ][名詞]空暇無事的時候。閒散輕簡的職務。[注音ㄒㄧㄢˊ]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安靜悠閒。與正事無關的、不緊要的。⑤[副詞]隨意的、不經心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于】 [介詞]①在。同「於」。②以、用。③對、對於。④至、到。⑤依照。⑥為了。
【于】 ①[連接詞]和、與。②[助詞]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同「乎」。③[動詞]去、往。取。④...
【有司】 官員。職有專司,故稱為「有司」。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勅】 「敕」的異體字。告誡、命令。[注音ㄔˋ]
【敍】 「敘」的異體字。
【敎】 同「教」。「教」的異體字。
【兩間】 謂天地之間。指人間。
【挂】 懸吊。通「掛」。[注音ㄍㄨㄚˋ]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