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[民二十一年]
問.弟子信佛之原因.以研究催眠術始。昔聞俗語云.九修天子十修佛。以為十世方成.每恐半途而輟.則前功盡棄。早知當生成道.則早即念佛矣。年已二十有七.甚悔發心之晚也。
①答.九修天子十修佛.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說。知佛之人.絕不說此。淨土法門.乃仗佛力了生死.皆須有真信切願.決定求於臨命終時.往生西方。若不仗佛力.欲了生死.千生萬劫不能了者多多矣。
●問.相信淨心成佛.如催眠術之必須沈靜.然後方有不可思議之現象。
②答.淨心念佛觀佛.則易與佛相應。果有真信切願.定可往生.則漸次進修.必至成佛。且勿謂現在淨心.即得成佛也。
●問.相信借仗佛力.如催眠之自己催眠.則較被人催眠為難.故知自力不如他力。
③答.一切法門.皆仗自力.斷惑證真.了生脫死。如跛夫自行.日難百里。淨土法門.仗佛慈力.便可帶業往生。如跛夫乘轉輪聖王輪寶.一日徧達四洲.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證。
●問.口念佛.心想佛.其所想之佛.是否與觀經之第八觀同。
④答.觀想.須從十三觀起手作。否則境細心麤.難以成就。或致用心不當.起於魔事。
●問.如遇危急時.勢不能一時兼誦各呪.應以何者應用之。
⑤答.遇極危急之災難.但念觀世音聖號.為最省心力.最有感應。
●問.如專誦佛號.其效力比呪如何。
⑥答.佛號與呪.功德同等.唯在至誠.方有感格。若心中先有一輕視佛號之心.則便無利益。以不誠而又疑.致不得真利益也。
●問.唯心淨土.自性彌陀.然則與西方之淨土、及佛.是否一而二.二而一。
⑦答.有唯心淨土.方生西方淨土。若自心不淨.何能即得往生。縱逆惡罪人.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.由念佛之淨心.感生西方之淨土。世多以唯心則無土.便是魔外知見。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.居其大半.致念佛之人.不得實益。尚自以為高明.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.自誤誤人之邪見也。由自性彌陀故.必須念西方彌陀.以求往生.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。儻單執自性彌陀.而不念西方彌陀.縱令真悟.尚未能即了生死。况說此話者.皆是一班擔板漢脫空漢乎。一而二、係未成佛前之事。二而一、乃已成佛後之事。
●問.生則決定生.去則實不去.生、去、皆何指。
⑧答.生則決定生.約事說。去則實不去.約理說。不知事理之所以然.只好老實照事相做。否則必成執理廢事之邪魔外道。
●問.某命終時.忽曰.淨土即在庭隅.然則此地即為淨土乎。
⑨答.此正是唯心淨土發現之義。彼唯心淨土.乃彼一人之境。其餘皆是唯心穢土.何得以彼所見為斷。
●問.誦經.是否在令自己生歡喜厭離心.抑另有其他作用。
⑩答.汝誦經.只知求自己歡喜.可惜無邊妙義.被汝看得一文不值。
●問.解第一義.指何。
⑪答.解第一義.即徹悟實相妙理.唯心自性也。
●問.死後所存之性.與往生.及佛性.同異之點如何。
⑫答.一切眾生.生前死後之性.與往生之性.及佛之性.同而不同.不同而同。言同者.以心性本體無二故。言不同者.以迷悟天淵懸殊故。由有此義.故令人斷惑證真.以期親證此本同之心性也。唯其體同.而在迷未證.故設種種法.令其反妄歸真.背塵合覺.以親證也。修法甚多.唯念佛求生西方.為最易下手.最易成就。
●問.佛示修觀.正為後世濁惡不善.五苦所逼之眾生設敎。若以催眠之發現天眼通之說證之.則現極樂國土.亦非難事.况尤為念佛求證之需要。何以勸人修觀者.言其難耶。
⑬答.催眠是術力.豈真有天眼通乎。真有天眼通者.豈肯為人催眠乎。汝今既學佛.當專志學佛。現極樂國.唯心淨而念一者能之。譬如磨鏡.磨之及極.自然發光。用術現.則心先不淨.念亦不一.譬如以白粉塗鏡.望其發光.不知封蔽更甚也。
●問.修觀是否仗佛力。十三觀內云.無量壽佛.身量無邊.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然彼如來宿願力故.有憶想者.必得成就。其別與參禪之點為何.較參禪易否。
⑭答.參禪唯究自心.念佛兼仗佛力。二法至究竟圓成.則全同。當修持用功.則迥異。譬如登程.舟車各異.歸家是同。
●問.修觀者.想乎、觀乎.抑觀想全用乎.取遠取近。
⑮答.觀想二字.何可分之為二.攝心而想.即是觀。汝認作二.則便成知一十.而不知其即二五也。又觀想則何分遠近。
●問.每觀至少.須若干日。
⑯答.汝將謂此一觀作幾天.又作彼一觀乎。不知佛雖說有十六.而最初即當觀第十三.方為契理契機之修。
●問.初即想像者.非躐等乎。
⑰答.既知前說.此可類推。
●問.初觀是一心想日.抑須默持名號。
⑱答.觀與持名.原是一事。將謂作觀之時.便不能持名.不可持名乎。
●問.坐則修觀.餘時持名.較專持一種.為優為劣。
⑲答.有沈潛純粹之心.則修觀亦好.持名亦好。否則持名較穩妥.以心志浮薄躁妄.作觀則多致魔事。
●問.觀見極樂國土.乃真淨土乎.抑假現象乎。
⑳答.觀見之極樂.乃唯心所現。謂之為假.便是門外漢。
●問.觀見極樂國土.及能聞法.是否為天眼通.天耳通。
㉑答.此是觀力所致。若天眼、天耳.不作觀.亦可見聞。
●問.有云見佛者.乃心佛.非西方佛。若然.則往生時.心佛現前乎.抑彌陀佛來接耶。
㉒答.臨終見佛.乃自心所感之佛.不得只歸於自心.而謂無佛來迎之事。
●問.至十三觀時.此時可得隨意往生乎.抑必俟命終.方可往生耶。
㉓答.業報未盡.何能即生。古亦有其人.然非可責之於一切人也。
●問.觀至見佛聞法時期後.每天再觀.仍須自初觀始乎。
㉔答.作觀只取得力者作.何必從頭至尾.日日重習。佛之說此十六種者.前則令人知極樂之莊嚴。後之九品往生.令人知所修之因果。各觀既知.即觀佛一法中.即可圓觀諸觀耳。
●問.十四觀以下.乃各品生者.既無境可現.令觀之意為何。
㉕答.此義已見前說。
●問.上之往生者.似乎不是修觀者之往生。不知修觀者之往生.也應如何著想。
㉖答.往生者.品位萬別千差.經中只以九品攝之.汝何由而知其上者.非作觀之往生乎。須知人根不同.即一法而高下懸殊.豈拘拘然於所修之法乎.蓋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。文殊普賢等.汝將謂用不著作觀乎。
●問.記數念佛.吸念六句.呼念四句。如何。心既記數.又念佛.又須想佛乎。
㉗答.念佛記數.從一至三.從四至六.從七至十.何定呼吸。汝係學煉丹運氣之人.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.即謂是彼之功夫。念佛記數.為妄心難制者設。能如是念.如是記.如是聽.決定心漸調伏.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。此係隨便念.何論呼之與吸。呼吸若使之長久.則傷氣受病.不可不知。
☑
👉 續編下冊 第701頁
印光法師文鈔 續編卷下
[22-147]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