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 卷一 (三編上冊)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復恒慚法師書二

復恒慚法師書二

接手書.不勝感愧。光之文.何可以於彼全無佛法之處.為之開示。此言殆汝過譽之詞.絕不能成為事實也。前寄六部.恐猶有送而無書可送。今日令上海太平寺再寄五包來.當可足送有緣矣。所問諸節.固屬多事。以世人知見.如海波無有了時.若遂彼究詰.則直無暇應酬矣。今且隨順汝問.一一釋之。是否祈自裁度。  

(一)問.佛世時.雖分有菩薩比丘二衆.比丘形雖異俗.持戒一依佛制。結夏時.雖離佛獨居.亦尚無何等標記持犯.不過各藏蠟人一枚以誌之耳。夫然.則求戒之制.固非始於佛世時也明矣。今人既多以戒疤有無判別僧俗.則戒疤關於僧也.蓋亦重焉。且戒之數必十二者.畢竟於法有何所表。今世僧人對此.絕鮮有知其所從來者。若不明其出處.及其作用.將焉以答外難。無智陋僧.又焉知戒之可重耶。
答.佛初成道.即說梵網經菩薩戒。至於比丘戒.乃因有犯而制。何得說求戒之事.非始於佛世乎。至於坐夏之法.特用蠟人以驗其戒力之全否.此不過表示人各宜嚴持浄戒而已。如世之行功過格者.居心動念行事.其善惡畢記。其記者.為防非止惡.力修善行耳。非以記為行善止惡之必要也。能時時省察.不記亦無礙。不省察.記亦無益。自己持戒之全缺.自己豈有不知。雖不用蠟人之驗.能自瞞乎。自既不能瞞.則佛菩薩神通聖人.與天地鬼神.皆不能瞞。所暫能瞞者唯人耳。而人縱能瞞.戒德元著與不著.人亦可得而知。是則人亦不能瞞矣。但期著力於持戒.不必定欲取驗於蠟人也。汝既受過戒.開示苦行.令然身臂指供佛.以凡夫未得忍.但止然香而已。此語.楞嚴六卷末四種清浄明誨中已說。梵網法華皆有其說。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道理.在戒疤上作道理.即成捨本逐末。然末世衆生.事事作假.由有此戒疤.分別受戒與否。今則普通剃髮.疤之標幟.固屬要緊。其數乃隨人發心.何必問其所表。但知此然香供佛.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。北京傳戒.然臂香不然頂香。有南來參學者.則補然頂香。今則唯然臂香.斷斷不可.以俗人悉光頭故。未聞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與否。  
(二)問.上海各地.每有男女百十為羣.敬獻香金皈依.或云拜師父.此事出何經典.始於何時.佛在何處.說何經.對何衆生開此方便。若無明誨.拜者既蒙然不知.皈依後宜如何護持齋戒。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稱否.濫受信施.恐大好佛法.未免等與陳貨滯物齊價.非大可悲痛耶。請詳開示.俾拜與被拜者.知所誡勉.庶免不信者謗。
答.佛初成道.尚未開化.欲往鹿野苑度五人.道逢商人提謂.奉佛麨蜜.佛為彼說三皈戒.并五戒.十善。佛即佛自己.法即佛與彼所說之五戒十善.及佛後來所說一切大小乘法。此時尚無一僧.故於皈依僧一條.則云皈依未來僧.以僧決定即有故。此皈依三寶之最初第一人也。此後凡國王大臣以及士庶.凡信佛者無不皈依.何得云無出處。至於香敬之說.乃借物以表其誠敬而已。佛世僧不立煙爨.致金銀於無用之地。而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之奉.與送資財固無少異.此方信心人少.凡所作為.必賴錢財。是以彼既見信.必期於供養以備所需。此香敬之由來也。此方聖人設教.來學者須備束修以為贄金。與香敬名雖不同.而意無異也。不徒此也.凡天子諸侯燕會.必有嘉肴.又必有珍物相饋.亦猶之乎既拜而又供養也。既皈依三寶.當必持五戒.修十善。然今之人情多屬虛設.是自己不依教之過.非佛法之過。僧之能持與否亦然。固宜分別師之真偽.與徒之真偽.不得概謂皈依三寶為非而斥之也。若無人皈依三寶.佛法將從之斷滅。以縱有真僧.了無外護.誰肯供養恭敬汝世外之人。況佛法不獨是僧分中事.實一切世人皆應修應行之事。不使皈依.即是斷滅佛種耳。一切世人應修應行之義.文鈔中屢說。  
(三)問.昔有某居士問.皈依佛不墮地獄.捨身後不墮耶.抑永劫不墮耶。並問近來上海等地皈依者.半屬操業不規青樓之女子.當時雖稍有愧格之念.過後仍守故業造罪.使皈依後永劫不墮地獄.則二元四角之香金.孰甘吝惜.果二元四角可保造罪永劫不墮地獄.則鐵圍山之內.夫何地獄之有云.天下寧有如此便宜之事耶。又曰.所謂皈依佛之佛云者.過去佛耶.現在佛耶.抑未來佛耶。若云過去.則已過去.現在無佛.未來.未出世.夫何佛皈依之有云。若云皈依彌陀或釋迦之像.則但赴各像前敬禮足矣.又烏藉乎香金耶。弟子言塞.不克剖答.畢竟如何.深企示誨。
答.此事當從真實行上說.不可止在皈依上說。皈依佛法僧三句.雖分說不墮地獄餓鬼畜生.不可執定謂皈依佛.但能不墮地獄.猶不免墮餓鬼畜生。若執定說.則是癡人說夢矣。佛大慈悲.汝尚不知.妄說道理。青樓女子所作下賤.果能信仰於佛.常生慚愧.常念佛號.求生西方.尚可蒙佛接引.直登九品.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。佛種種方便引誘衆生.種出世因.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。何以令不全受.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.如屠戶不能持殺戒.尚可持餘四戒。娼女不能持邪淫戒.酒保不能持酒戒等。佛之深恩厚德.如天普覆.如地普載.不以一眚棄其本具之佛性。世之自高自大者.見人一短.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.佛則不如是。龍舒浄土文.有普勸門一卷.詳說所以然。凡列名有三十多.內有屠戶漁人做酒者.即在風塵青樓女子者.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。如不能改.當生慚愧.念阿彌陀佛.求生西方。果能信願真切.亦可高登九品.何止不墮地獄等乎。若不生慚愧.亦不修持.以此為榮.只以拜一師為事.則不墮與否.非光所敢決斷。至云皈依三寶.佛屬何佛.汝受戒曾有此種開示。有佛世之三寶[此即所謂住持三寶、]。有佛後之三寶。佛世.佛.即釋迦佛.法.即四諦等法.僧.即隨佛出家之人。佛後.佛.即釋迦之種種形像[謂金銀銅鐵土木繪畫刺繡等像、乃佛之形儀、當視同真佛、而彌陀藥師等佛、亦攝其中、以釋迦為現在教主、故專說耳、].法.即黃卷赤軸之經典.僧.即剃髮染衣之人。又有一體三寶.此則於自心之覺義.正義.浄義.謂之佛法僧三寶也。若詳說太費筆墨。佛初成佛.尚未有僧.但令提謂長者皈依未來僧.以僧為負荷繼續法道之人故也。若自大自高.止知佛與法可欽仰.而藐視僧人.不肯皈依。其人於佛法中縱能得益.但以慢心.恐難得真實之益耳。  
(四)問.智者大師.人均以為釋迦再世.如金粟如來之現維摩居士.龍圖佛之現身子比丘.今之崇賢首者.多有辯難.以致我見嚴固.是非蜂起.或云五教美於四教.或云智者非釋迦再世.或云智者判四教時較早清涼.參考書不及唐時完備.故所判教義有所缺欠.或云智者既是釋迦後身.作止觀時.云何不能遽決六根功德優劣.而在拜經臺拜般剌密諦未譯之楞嚴經.以經為道規耶.經既為佛所說.智者既是佛.宜於經洞然.若云佛亦有隔胎之昧.則烏足克稱無上正等正覺耶.是等疑問.羣然雜出。自非老人俯愍羣情.曲剖此難.為學界司南.深恐台賢學子相謗有不能已者.噫.自相攻難.佛教其不淹沉也.幾矣。
答.天台賢首開法之人.或是古佛應世.或是菩薩示生.不得以此輕彼.以彼輕此。縱所說不全同.而各有所見.並非妄說。彼妄以門庭相爭者.皆佛之逆子.各宗祖師之罪人也。四教五教.本是一佛教。汝曾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序否[原本十要、被成時大師略去、可嘆、]。其文云.不敢與二翁競異.亦不必與二翁強同.譬如橫看成嶺.側看成峰.縱皆不盡廬山真境.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此語係用東坡遊廬山詩.橫看成嶺側成峰.遠近高低總不同.不識廬山真面目.只緣身在此山中。夫廬山乃塊然一物.尚隨人所居之地而成異相。況如來所說之法.如隨色摩尼珠。彼定謂此珠是何色者.乃不識珠之人.而隨青黃赤白.現青黃赤白.即說為青黃赤白.亦非不可。若定謂是青.非黃赤白.及是白.非赤黃青.則不可。圓會經義.諸祖皆為如來功臣。板泥一語.宏法即是壞法魔黨。智者作止觀.即與楞嚴六根功德義相符。復聞梵僧稱其合楞嚴義.故有拜經祈早來.以證己說之不謬。汝何云不能遽決六根功德優劣乎。為是自立章程.以屈智者.作如是說。為是不知所以.妄聽人言.以為如此也。拜經之事.蓋有之矣。若云.日日拜.拜多年之說.則後人附會之詞耳。智者勿道不是佛現身.即真是佛現身.以既現為僧.便當隱實示權。故必須有經可證.方為宏傳之軌。倘自以為佛.自說未來之經.即為彼後世著魔之徒.皆說我是某佛某菩薩而為先導.此弘法之法身大士不顯本之所以也。汝既知法華身子內祕外現之義.何獨於智者而疑之。又文鈔李長者一段文[在浄土決疑論中].亦發明此義.何不引申推類而知.必欲絡索而問也。  
(五)問.相宗判一代為三時教云.先有.次空.後中.但有別之時.而無通之時。天台判五時.通別互用.版見學者相攻相非。台者毀相宗三時.為徐六擔板.義極不圓.非佛本旨。相者斥台為儱侗.泥漲.亂雲.漫霧.鮮有能匯通者。究孰是否.望垂弘範。
答.此語宜於第四段領取。自知諸佛說法.隨衆生機。今之弘法者.多違機說.所以佛早已受記.謂末法為鬥諍堅固之時也。哀哉。  
(六)問.佛未顯本前.各聲聞等皆由修成.開權後.一切八部亦皆是大菩薩乘願輔化.然則佛弟子既無一是凡夫修成.佛出世烏裨於衆生也。
答.汝只會執崖板話.就不曉得此等人示現之所以然。彼法華會上之人.俱已證阿羅漢等.在先皆不信佛法.皆由聞佛種種化導.方入佛法。是以四十餘年長隨如來.且問汝此等人數十年.絕無引人生信.改惡修善.皈依佛法.了生脫死者乎。汝作此問.可謂癡極癡極。  
(七)問.法華經舉手低頭.皆能作佛.佛又於無量劫前.曾說法華.由是觀之.無量劫前.曾有所謂佛者.於世度衆生矣.衆生既種善根於無量劫前.則此曾種善根之衆生.至今應皆成佛.或成菩薩矣.則應佛菩薩多而衆生少.何故佛菩薩不少概見.而衆生滔滔皆是耶.將無量劫前之衆生.悉未有舉手低頭之善根耶.抑種而未熟耶.若曰種而未熟.畢竟至何時而熟耶。今之衆生種舉手低頭善根者.又須歷幾無量劫能成熟此善根耶.抑永不能成熟耶。
答.佛菩薩多衆生少.佛菩薩少衆生多.此二語.須在佛菩薩所居地土看。譬如鄉間小民.只知鄉間之平民多.并不知國家輔弼.其多無數也。然世間法不足敵喻.汝何不看華藏海衆之多.非佛剎塵數可喻乎。佛能度衆生.而不能度無緣者。故有番番示生示滅.令衆生番番種.番番熟.番番脫。而衆生界無盡故.佛菩薩之誓願無盡。汝以斷滅知見論.故有此種種之問也。其問似乎有理.不知乃衆生之情見.渺不知佛菩薩之境界。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.將歎其菩薩多而衆生少也。吾故曰.當於佛菩薩之居處看.不當在衆生之居處看也。  
(八)問.弟子無論居何地.清旦盥漱後.即披衣禮拜觀音大士.至精神困乏後.即就地趺坐持名.有時過於勞倦.坐即昏沉.或胡思亂想.間亦有身心暢適.坐半時許.如數分鐘之短者.亦有時手捻念珠.不覺從頭至尾三百餘顆之念珠.斯須即盡.心亦知朗朗稱誦.但不甚明了焉爾.亦有時持咒.忽忘所持之咒.不覺糊裏糊塗念誦佛號.此等畢竟是何境界.尤望發引。
答.坐久不覺久.念久不覺入.此係心静神凝所致。但不可以此為得。從茲努力做工夫.自可上進。若以此為得.則即此亦不得矣。況上進乎。持咒昏沉念佛.念佛昏沉持咒.此係意識隨妄心正念轉變而現。初修者固多有此.若工夫有把持.庶可不致顛倒錯亂矣。然此顛倒錯亂.猶屬工夫所使。設無工夫.則並此糊裏糊塗之念亦不可得.況明白不錯乎。般舟三昧.非今人所能行。汝作此說.其好高務勝耶.抑真為生死耶。如真為生死.當依凡夫通行之法。若博地凡夫.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.則必至著魔退道。且請息此念.庶可得益耳。光文鈔.意雖可取.文不足觀。蒙圓山岡野二開士欲為流通.實深慚愧。然菩薩為利衆生.即頭目髓腦尚肯捨.況光之蕪穢語言.蒙二大士提倡.俾一般初學.信仰浄宗。則光亦可仗彼二大士之功德.消除罪業.增長善根.得以往生西方.實為莫大之幸。至於凡屬弘揚佛法之書.皆不得示有版權。若示則弘法之功德.不敵阻遏流通之罪過矣。光冗事甚多.不得常如此問。不但光學識有限.所知無幾.不能置答。即能答亦無此精神工夫也。喻昧庵輯高僧傳四集[彼在直隸省長公署作科長、請別人代為抄寫、彼自己略為標指、故致漏者不勝其多、即彼書中之錯謬、亦不勝其多、光但依彼之書略加校正、及稍改削而已、此書當為後來修者之指本而已、固不足以成書也、].成於前年九月.寄來祈為彼校。光以學淺兼無暇辭。彼云期三年則固可了。去年一年未看.今春方看其書.頗欠精詳.錯訛甚多.看一二天.擔擱幾天.於昨日方看完。以故汝信於廿三來.至今日方復耳。顯蔭之死.亦以只知求勝求名.不知息心静養。聞病中日常談說.不静養故得此果。


👉 三編上冊 第32頁
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一
[31-034] 復恒慚法師書二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隨順】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。(佛光大辭典)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比丘】 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。為梵語bhikṣu的音譯。也譯作「比邱」、「苾芻」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浄】 「淨」的異體字。
【章程】 ①辦法。[注音ㄓㄤ ˙ㄔㄥ]②機關或團體條列的辦事規則。[注音ㄓㄤ ㄔㄥˊ]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麨蜜】 炒熟的米粉或麥粉和以蜜糖的食品。[注音ㄔㄠˇ ㄇㄧˋ]
【麨】 一種將米、麥炒熟後磨粉製成的乾糧。[注音ㄔㄠˇ]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永劫】 形容非常漫長的時間。
【眚】 過失。[注音ㄕㄥˇ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儱侗】 含糊籠統。[注音ㄌㄨㄥˇ ㄊㄨㄥ]
【崖板】 (形容呆滯不活潑或固執不變。)
【剎塵】 無數國土之謂,或比喻數量極多。(佛光大辭典)[注音ㄔㄚˋ ㄔㄣˊ]
【静】 「靜」的異體字。
【開士】 梵語 bodhisattva。音譯菩提薩埵。又作闡士。開,明達之意。指開正道,以引導眾生者;特指菩薩。蓋菩薩明解一切真理,能開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,故有此尊稱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顯蔭】 (1902~1925)江蘇崇明人,俗姓宋。字大明。依諦閑法師出家。天資秀敏,學通經藏,尤擅辭章。(佛光大辭典)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