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卓智立居士書一
念佛一法.唯死得下狂妄知見者.方能得益。任憑智同聖人.當悉置之度外。將此一句佛號.當做本命元辰.誓求往生。縱令以死見逼.令其改轍.亦不可得。如此方才算是聰明人.方才能得實益。否則由多知多見.不能決疑。反不如老實頭一無知識者.為易得益也。
皈依之名甚易得.皈依之實極難修。須持不殺生.不偷盜.不邪淫.不妄語.不飲酒之五戒。並須去心中幻現之貪瞋癡。修性中本具之戒定慧。諸惡莫作.衆善奉行。信願念佛.求生西方。上勸慈親.中勸兄弟.下勸妻子僕婢.同修此道。如此.則是自利利人.己立立人之道.常行於日用倫常中也。其功德利益.何可稱量。
極樂世界.不但佛之光明無量。即樹網池臺.各有光明。言晝夜者.略明時分。何可以此間日光已落.黑暗無觀者為夜乎。不觀無量壽經以鳥棲花合為夜乎。然彼世界.與此世界.天淵懸殊。所有指陳.特借此間之事.而形容之耳。實則妙不可言。何可呆板執此間之事境確論哉。生彼國者.常念三寶。彼雖已是僧.猶有上位之僧.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。豈無俗.便不可立僧之名耶。僧者和合為義。心與理和.心與道合.兩無差別.故名為僧。又清浄為義。貪瞋癡等雜念妄相.了不可得。戒定慧等功德利益.具足圓滿。是名真清浄僧。華嚴經十地品.地地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。況初生彼土之人乎哉。
舌耕一事.善用心者.可以繼往聖.開來學.不據位而行政.不居功而治國.豈可以厭情當之。宜唯日孳孳.死而後已.方可不愧舌耕二字。今之舌耕者.多皆誘彼少年.作狂妄之流。至於格.致.誠.正.修.齊.治.平.之大經大法.皆置之不論。以故世道人心.日下一日.莫之挽回也。倘能秉淑世牖民之心.以為教員。化其同事及與學生。則其功德.何有涯涘。
易蒙卦.象辭曰.蒙以養正.聖功也。其塾宜名正蒙。蒙然得養以正.則可直入聖賢之域。然斆學半.汝能念終始典於學.厥德修罔覺。即是自利利他.己立立人之道。豈徒令彼幼學.得其正哉。
教授生徒.世間第一行教化事。倘將來學者.作吾子吾弟觀。則其利益大矣。至於因果報應.乃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。何止下愚者.藉此格其非心。大聖大賢.無不由此而成聖成賢。特以世儒不知道本.欲與佛教分途異道。遂致伏其亂天下之萌於扶豎名教之中而不自知。尚囂囂然以此自鳴其高。豈不令具正知正見者.深生憐憫乎哉。汝能撤破藩籬.足徵宿有善根。然須戰兢惕厲於視聽言動之間。庶可內省不疚.人皆景從。若日說因果報應.與生徒講感應篇.陰騭文.覺世經。而所作所為.皆與三者相反.則成登埸優人.只供台下人一時悅眼娛耳而已。優人只得優人之值.斷無生前沒後之真利益也。願汝深體吾言.則儒佛之心法.及究竟之實益.豈必令前人獨得.而汝或不得者哉。
心浄則能生浄土。是以念佛之人.必須諸惡莫作.衆善奉行。世間人果真有信願.皆可往生.何況聖人。不修身而念佛.亦有利益。於決定往生.則百千萬中難得一個。雄俊.惟恭.乃其幸也。所撰兩句.是而未切。宜云.智斷煩情超苦海.立堅信願入蓮池。則確切。於用功法則.皆指出矣[煩即煩惱、乃通指、情則專指淫欲、]。
醫肯以濟世利人為心.則其利大矣。而醫只能醫病.不能醫業與命。倘再以因果報應.及念佛消業開示人。人必易從.則即醫而宏法矣。
天下事無定.而理有定。理者事之貞幹。事者理之表發。君子處世立身.守經達權.斯為得之。否則必至於違理而徇人.其失大矣。故君子曰.可與共學.未可與適道。可與適道.未可與立。可與立.未可與權。權者.因時制宜之謂。乃守其常理.而復加變通其法.令其合宜耳。若反經.則全體已失.何能合道。則其權.便為非理之權矣。佛法貫通世間.於修齊治平.無一毫隔礙。惜世人不察.每執一端而論。便令無知者.因之生罪咎耳。汝之所言.仍未詳其所以。故以布施之極則.為以身滅法。此事理.已於文鈔中略發明之.不可一概而論。文鈔對治煩惱篇中.有住持法道之凡夫.有唯了自心之菩薩。各有所宗.不可混濫而論。如太公負戟從征.夷齊叩馬而諫.二者各行其道。雖聖人亦不能以此為得.彼為失也。祈詳細看書.具此才思.自當有得。然尤重在於念佛也。
☑
👉 三編上冊 第444頁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二
[32-175] 復卓智立居士書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