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俞大錫居士問
謹將平時疑義.開列十四條於左.伏乞誨正。
(一)修行人止惡行善.是分內事.允當加勉。惟功課及二六時中.過現未三心憧憧往來.總不能除。心業未浄.於往生有無妨礙。
答.功課宜專不宜繁。專易攝心。繁難歸一。往生在信願真切。倘無真信切願.縱心能清浄.亦難往生。不可不知。
(二)古德云.愛不重不生娑婆.愛之宜除.固是理所必然。乃兒孫之間.利害之際.總不能漠然忘情.將何道以禦之。
答.愛兒孫.要愛之以道。令彼諸惡莫作.衆善奉行.戒殺護生.信願念佛。則愛便為浄業助行矣。此又禦害獲利之大根據。
(三)紫柏老人云.夢中作得主.則臨終作得主.是夢境甚關緊要。乃上牀欲睡.亦曾默念.至夢時.仍是紛亂與念佛無關.甚且有喫葷之時.或即覺.或不即覺.誠為可恨可愧。將何法以挽回之。
答.欲夢境相應.當於日間力求相應。若醒時常相應.夢中自可相應矣。
(四)修行有得好境界者.或夢到西方.或面見彌陀.或聞異香.或見蓮花。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。乃念佛十年.並無瑞相發現.設臨終亦如此.豈非難到極樂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.不生希望。
答.但求心與佛合。不須致力於見境界。心與佛相應.有真信願.決定往生。心若希求境界.或未相應.有境界現.或致著魔。
(五)年齡衰老.不能夜分即起.可否儘一日之長.盡心竭力以用功。至須誠敬之處.心不可見.多拜以表之.十大願王禮敬為第一.其利益何如。
答.年老體健.多拜固好。否則但一切時一切處.常存敬畏。亦即意業禮敬。
(六)念佛時跏趺對像坐.口念耳聽.手數珠.心想無量光佛.以冀三密相應.乃昏散仍不能免。將從容以待其純熟.抑有何法以資都攝。
答.跏趺坐念.不宜掐珠。掐珠則心難静息.或致受病。宜按鐘計數.一刻鐘念若干佛.即與掐珠同。都攝六根.浄念相繼.乃最妙之制心法。
(七)好善似出性成。祇以力不從心.不能財施.亦無可法施.惟遇人勸導念佛喫素.兼前五年上午功課.下午出門.拾遺棄字紙。近來精力較弱.功課亦增.不及專誠出外去拾.惟於行路時注意檢取.究於念佛有無妨礙。
答.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.然須分出主伴正助。倘主伴倒置.則其利甚少。若能令伴助主.如一人垂拱.百辟布政.何妨礙之可云。
(八)觀經三福三心.素所謹守.惟稍縱即逝.未免有不實踐處.每自怨自艾.所以常念懺悔文.究竟其罪愆可否消除。
答.罪愆消除.不可儱侗說。若罪愆浄盡.非圓成佛道不可。吾人之消除多少.惟其誠之淺深上見之。
(九)年老人即健亦不足恃.身後辦法.宜先預備.擬不開弔.殮時完全用布.只穿海青一件.其五衣臥具.安在傍邊.按佛制此不隨殮.今皆隨殮.可不拘.戴僧帽.穿僧鞋.一切均用素.做七請僧念經。
答.當將光文鈔臨終種種誡飭.預與兒孫談說.必須照此而行。庶不致兒孫破壞正念。
(十)念佛自知不得力.欲加課非但無力.且無時間.如長此以往.恐生西少把握.而此志又決計欲生.究用何法.能萬分可靠。
答.得生與否.全由信願之有無。何得妄說閒談.不以古人所說者為指南。
(十一)此間龍華先天兩教盛行.勸阻之則牢不可破.說此教亦可生西.究竟可作助因否.如果可行.將從而學之.以為又徑之徑。
答.汝歸依佛法.修持浄業.尚聽外道魔話.而欲學之。何不知好歹.一至於此。
(十二)念佛時心多散亂.或說是年齡關係.如年老心散.不能收束.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.究竟是否由於年齡.抑功夫未到家之故。
答.汝之不一心.由於心無正見。無正見.故無真信切願。有真信切願.未能一心.亦可往生。無真信切願.縱能一心.亦難往生。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。
(十三)此間道友中.有一人甚肯用功.受戒長齋.惟家為巨富.於功德事不肯捨財.於念佛生西.有無窒礙。
答.此種看財虜.其心地汙濁卑鄙.尚欲令子孫長富貴。恐貪財之心.轉而得餓鬼之報。而念佛之善根.乃在未來劫中.方可受用耳。
(十四)一人終日念佛.與公同半日念佛.利益孰優[此地佛會、至禮拜三、集衆念佛半日、]。
答.公同念佛.是提倡邊事。隨分隨力修持.固不關與衆及獨行。然欲真修.宜少張羅.庶有實益。
以上十四條.多是大錫切己弊病.故不憚冒昧.遠道請示.切求分條指導.即於原紙加批.不啻烹鍊之爐韛矣.弟子俞大錫再叩。
祈熟閱文鈔.羣疑自釋。滬地人事繁.故不詳書。
☑
👉 三編下冊 第922頁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四
[34-059] 答俞大錫居士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