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嘉言錄 續編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戊、勉行人努力

戊 勉行人努力

● 人之成德立業,端在少年能立志與否。汝生長富室,宜將富貴習氣,盡情擺脫,方有學道了生死分。否則,聲色貨利,燕朋邪友,乘間而入。雖欲希聖希賢,學佛學祖,不可得也。欲學佛法,先須盡己職分。不能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縱學佛法,亦難得大益,以心地未能良善故也。果能如上所說,是名善人。如地基堅固,萬丈高樓,任意建築,決無傾頹。末世衆生,根機陋劣,欲以自力悟明心性,斷盡煩惑,以了生死,千無一得。當依淨土法門,信、願、念佛,求生西方,則仗佛慈力,帶業往生,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穩當法門。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,了然於心。若有餘力,再去研參一切經論,各種法門,均可為此法門之助。倘此法門未知所以,便隨意研究其他經論,並親近各宗知識,則於做大通家,及種未來善根,則誠有之。若欲現生了生脫死,恐夢也夢不著。([書]七二)

● 現今世運危岌,果能志誠念佛,決定可以逢凶化吉。否則,現在之禍害,比以前不同,直是避無可避,防不勝防,民生其間,可憐之極。([書]九三)

● 梵網經云:汝是當成佛,我是已成佛,常作如是信,戒品已具足。華嚴經云:一切衆生,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若離妄想,則一切智,自然智,無礙智,則得現前。是知衆生心性,與佛原同,心佛衆生,三無差別,祇為迷悟之分耳。奈衆生迷而不覺時,雖具有豎窮三際,橫徧十方,廣大圓滿之佛性,全被塵勞埋沒。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,起惑造業,毀謗三寶,自害害他。正如流泉潛隱地中,全不覺知,必須時節因緣為之啟發,方能逐漸開明。所以古今來,許多有力偉人,幼時迷昧,專以毀謗佛法為能事。及閱歷漸深,遇境逢緣,翻然覺悟,從而皈依三寶,實力奉行者,亦不可勝數。足徵佛法廣大,實即一切衆生本具之心法也。([雜著]二四四)

● 汝年富力強,當先將淨土一法,認真研究修持,此是凡夫即生了生死之大法。此法若無宿根,勿道普通人不能了徹,即徹悟自心,深入經藏之出格高人,亦多半不能了徹。以彼不知此是佛法中特別法門,皆按普通法門之義,致不肯信。或有信者,恐專宏淨土,怕人小看自己,故不肯提倡。須知無論修何法門,煩惑不斷,決無了生死分。唯此一法,但具信願,即可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汝且勿以看過為事,當以熟讀深思,方知光言無謬。([書]一一一)

● 古人云:力行之君子,得一善言,終身受用不盡。不務躬行,縱讀盡世間書,於己仍無所益。如真龍得一滴水,可以徧雨一世界。泥龍縱泡之水中,也不免喪身之禍。([書]一二五)

● 黃後覺之現象,頗與學佛之人有大利益。無論彼之究竟是往生,是墮落,且不必論。果念佛人,知彼臨終之現象,決不敢浮游從事於了生死一法也。觀彼之行迹,似乎至誠。觀彼臨終所現之景象,蓋平日未曾認真從心地上用功,并從前或有慳於財,而致人喪命,或慳於言,而致人喪命等業之所致也[慳於言,致人喪命者,如自知有寇,并知可避之處,以心無慈悲,樂人得禍,故不肯說。此事此心,極犯天地鬼神之怒。故致臨終前不能言,而且惡聞念佛等相。]。然以現一時不死之象,及助念人去,未久則死,此與慳財慳言誤人性命,完全相同。雖不墮餓鬼,而其氣分,乃是餓鬼之氣分也。彼云往生者,據易子駿之呪力。呪力固不可思議,若業力重者,亦不易得其益也。是知已生西方,或有其事,既無證據,不應妄斷也。有云:已入餓鬼道者,據彼所說,及所現象,似可據也。然彼或由自己心中懺悔,或由諸人,及兒女之誠懇,遂得減輕,不至直墮餓鬼耳。為今之計,必須其兒女,并各眷屬,念彼之苦,同發自利利人之心,為彼念佛,求佛垂慈,接引往生。則誠懇果到,往生即可預斷。以父子天性相關,佛心有感即應。彼眷屬若泛泛悠悠從事,則便難以消業障而蒙接引也。千鈞一髮,關係極重。凡念佛人,各須務實克己習氣,與人方便。凡可說者,雖與我有讎,亦須為說,令其趨吉而避凶,離苦而得樂。平時侃侃鑿鑿,與人說因果報應,生死輪迴,并念佛了生死之道,與教兒女,立太平之基。心如弦直,語無模棱。居心可以質鬼神,作事決不昧天理。若到臨終,決無此種可憐可憫之現象。如是,則黃後覺便是諸人之接引導師也。諸人既因彼而將來可得巨益,彼亦將仗諸人之心力,而滅罪往生也。光此語,非首鼠兩附者,乃決定不欺之定論也。([書]三一)

● 凡修行人,要心有主宰。見好境界,不生歡喜,見不好境界,不生畏懼。能如是,則所見境界,皆作助道之緣,否則,皆作障道之緣。又凡修行人,俱宜以至誠恭敬為本,以慈悲謙遜為懷。心之所存,身之所行,雖不能完全與佛相應,必須努力勉勖,以期其不違佛心佛行,則可謂真修行人,真佛弟子矣。([書]一三五)

● 佛者,覺也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方名為佛。乃煩惑淨盡,福慧具足,五蘊皆空,三德徹證,聖中之聖,天中之天之嘉號,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通名。其釋迦牟尼,乃娑婆教主之別號也。梵語釋迦牟尼,此翻能仁寂默。能仁,謂廣度衆生。寂默,謂徹證自性。學者,效也。即隨分隨力,依教修行也。依教修行,何言其隨分隨力也。以佛隨衆生根性說法,以根性不一,佛隨彼之智識身分所宜而說。隨機施教,對證發藥,必期於機教相契,令各得益。令在生死苦海沈溺之衆生,歸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以為恃怙。令持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妄語,不飲酒之五戒。令修十善,於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皆止其惡而行其善。所謂身不行殺生、偷盜、邪淫之事。口不說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之話。意不起貪欲、瞋恚、愚癡之念。愚癡,指不信因果,謂作善作惡,無有報應,人死神滅,無有後世等邪見。又復遇父言慈、遇子言孝,兄友、弟恭,夫和、婦順。朋友,則勸善規過,主僕,則法仁效忠。一一各令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此為人乘法。依此而修,生生為人。人乘,為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之根本。如地基築堅,高樓隨意可建也。天乘,於五戒十善外,加修各種禪定,以生六欲、四禪、四空等天。人乘,天乘,皆非了生死法。聲聞乘,依戒、定、慧,修四諦法,以了生死。緣覺乘,依戒、定、慧。觀察十二因緣流轉、還滅、二門,以了生死。菩薩乘,依戒、定、慧,修六度、萬行,下化衆生,以期上成佛道。然此三乘法,皆屬仗自力之普通法。若最上上根人,當可現生了生死,即佛在世時,亦是百中之一。若現在,恐全世界亦無一二矣。然佛以大慈悲,預知後世衆生,無仗自力現生能了生死者,特開一信、願、念佛,求生西方之特別法門。無論老幼男女,貴賤智愚,士農工商,政軍學界,在家出家,上聖下凡,皆令現生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博地凡夫,帶業往生。既生西方,惑、業、苦、三,悉皆消滅。喻如片雪,當於洪鑪,未至而化。已了生死之二乘,及權位菩薩往生,則速證無生法忍。已證無生之法身大士往生,則速證佛果。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,皆仗自力,故難。唯此一法,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,及與行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,故得感應道交,即生了辦也。然既欲往生西方,當念一切衆生,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。念報其恩,常加護惜,不敢殺食。見一切同倫,及諸鬼神,與鳥獸昆蟲,皆心念口言,令其念佛求生西方。果能三業清淨,敦倫盡分,以修持淨土法門為勸,則相觀而善,當有潛移密化,俗美風淳之望。([雜著]二五三)


👉 嘉言錄續編 第72頁

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
[42-009] 戊、勉行人努力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燕朋】 褻慢朋友、親近不好的朋友。[褻慢的意思,是對負面的仿效、對罪惡的模仿。]
【職分】 職務上應盡的本分。[注音ㄓˊㄈㄣˋ]
【敦倫盡分】 【分】: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、職責與權利的範圍。[注音ㄈㄣˋ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盡分】 【敦倫】: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[注音ㄉㄨㄣ ㄌㄨㄣˊ](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)
【敦倫】 敦睦人倫、使人倫的情誼和睦。
【閑邪存誠】 防止邪念滋生,以保存誠實之心。(語本《易經.乾卦.九二》:「庸言之信,庸行之謹,閑邪存其誠。」)
【閑】 ①[名詞]柵欄、木欄。②[名詞]比喻規範、法度。③[動詞]防範、阻止。④[動詞]熟習、通曉。通「嫻」。⑤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通「閒」。⑥[名詞]養馬的地方。即馬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偉人】 偉大的人物。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游】 遨遊、交往。通「遊」。
【迹】 同「跡」。
【并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連接詞]而且。通「並」。③[動詞]合。通「併」。④... [注音ㄅㄧㄥˋ]
【呪】 同「咒」。
【克己】 克制私欲,嚴格要求自己。
【讎】 仇怨。通「仇」。[注音ㄔㄡˊ]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侃侃】 剛直。
【鑿鑿】 確實可信。
【因果報應】 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。又作因果應報、因果業報、善惡業報。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,善因必產生善果,稱為善因善果;惡因必產生惡果,稱為惡因惡果。[注音ㄧㄣ ㄍㄨㄛˇ ㄅㄠˋ ㄧㄥˋ]
【勖】 勉勵。[注音ㄒㄩˋ]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恃怙】 恃怙是母親、父親的代稱。比喻父母。[出自《詩.小雅.蓼莪》][注音ㄕˋ ㄏㄨˋ]
【鑪】 火爐,可供燃燒以盛火的器具。通「爐」。[注音ㄌㄨˊ]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