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三、示修持方法(丙)

甲、示念佛方法 乙、勸兼念觀音 [丙、明對治習氣]
丁、論存心立品 戊、評修持各法 己、勉行人努力

丙 明對治習氣

◎ 念佛欲得一心,必須發真實心,為了生死,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。念時必須字字句句,從心而發,從口而出,從耳而入。一句如是,百千萬句亦如是。能如是,則妄念無由而起,心佛自可相契矣。(正)復周羣錚書

◎ 念佛時不能懇切者,不知娑婆苦,極樂樂耳。若念人身難得、中國難生、佛法難遇、淨土法門更為難遇,若不一心念佛,一氣不來,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,墮三途惡道,長劫受苦,了無出期。如是,則思地獄苦,發菩提心。菩提心者,自利利他之心也。此心一發,如器受電,如藥加硫,其力甚大,而且迅速。其消業障,增福慧,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。(正)復陳慧超書

◎ 念佛,要時常作將死、將墮地獄想,則不懇切亦自懇切,不相應亦自相應。以怖苦心念佛,即是出苦第一妙法,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。(正)復永嘉某居士書六

◎ 念佛,心不歸一,由於生死心不切。若作將被水衝火燒,無所救援之想,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,則心自歸一,無須另求妙法。故經中屢云:思地獄苦,發菩提心。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,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。地獄之苦,比水火之慘,深無量無邊倍。而想水衝火燒則悚然,想地獄則泛然者,一則心力小,不能詳悉其苦事;一則親眼見,不覺毛骨悚然耳。(正)致包師賢書

◎ 持佛號時,雜念紛飛,此是多知多見,心無正念之現象。欲此種境象不現,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,唯恐即墮惡道,勵志念佛,了不起他種念頭,久則自可澄清。(三)復丁普瀞書

◎ 今幸得此大丈夫身,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。敢將有限光陰,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,令其仍舊虛生浪死,仍復沈淪六道,求出無期者乎?直須將一箇死字[此字好得很],挂到額顱上。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,則知此吾之鑊湯鑪炭也,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,自取燒身矣。凡分所應為之事,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,則斷不至當仁固讓,見義不為矣。如是,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,豈必屏絕塵緣,方堪修道乎?(正)復寧波某居士書

◎ 人在世間,不能超凡入聖、了生脫死者,皆由妄念所致。今於念佛時,即作已死未往生想。於念念中,所有世間一切情念,悉皆置之度外;除一句佛號外,無有一念可得。何以能令如此?以我已死矣,所有一切妄念,皆用不著。能如是念,必有大益。(三)復朱仲華書

◎ 初心念佛,未到親證三昧之時,誰能無有妄念?所貴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。喻如兩軍對壘,必須堅守己之城郭,不令賊兵稍有侵犯。候其賊一發作,即迎敵去打。必使正覺之兵,四面合圍。俾彼上天無路,入地無門。彼自懼獲滅種,即相率歸降矣。其最要一著,在主帥不昏不惰,常時惺惺而已;若一昏惰,不但不能滅賊,反為賊滅。所以念佛之人,不知攝心,愈念愈生妄想;若能攝心,則妄念當漸漸輕微,以至於無耳。故云:學道猶如守禁城,晝防六賊夜惺惺;將軍主帥能行令,不動干戈定太平。(正)復徐彥如軼如書

◎ 向外馳求,不知返照回光,如是學佛,殊難得其實益。孟子曰,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汝學佛,而不知息心念佛,於儒教尚未實遵,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[即制心不令外馳之謂。編者敬注]。觀世音菩薩,反聞聞自性。大勢至菩薩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金剛經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,乃至萬行。心經,照見五蘊皆空。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。若一向專欲博覽,非無利益。奈業障未消,未得其益,先受其病矣。(正)復馬契西書三

◎ 修行之要,在於對治煩惱習氣。習氣少一分,即工夫進一分。有修行愈力,習氣愈發者,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。當於平時,預為提防。則遇境逢緣,自可不發。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,全屬幻妄,求一我之實體實性,了不可得。既無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。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。如不能諦了我空,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,而為對治[五停心者,以此五法,調停其心。令心安住,不隨境轉也。]。所謂多貪衆生不淨觀,多瞋衆生慈悲觀,多散衆生數息觀,愚癡衆生因緣觀,多障衆生念佛觀。(正)對治瞋恚等義

◎ 在凡夫地,誰無煩惱。須於平時預先提防,自然遇境逢緣,不至卒發。縱發,亦能頓起覺照,令其消滅。起煩惱境,不一而足。舉其甚者,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。若知無義之財,害甚毒蛇,則無臨財茍得之煩惱。與人方便,究竟總歸自己前程,則無窮急患難求救,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。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,常存若姊若妹之心。縱是娼妓,亦作是想,生憐憫心,生度脫心,則無見美色而動慾之煩惱。夫婦相敬如賓,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,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,則無徇欲滅身,及妻不能育、子不成立之煩惱。子女從小教訓,則無忤逆親心、敗壞門風之煩惱。至於橫逆一端,須生憐憫心,憫彼無知,不與計校。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,今因此故,遂還一宿債,生歡喜心,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。然上來所說,乃俯順初機;若久修大士,能了我空,則無盡煩惱,悉化為大光明藏。(正)復高邵麟書四

◎ 人苦日在煩惱中,尚不知是煩惱;若知是煩惱,則煩惱便消滅矣[心本是佛。由煩惱未除,枉作衆生。但能使煩惱消滅,本具佛性,自然顯現。見正編復袁聞純書。]。譬如竊賊,認做家人,則所有家財,悉被彼竊;若知是賊,彼即逃去。金不煉不純,刀不磨不利。不於煩惱中經歷過,一遇煩惱之境,便令心神失所。能識得彼無什勢力,其發生勞擾心神者,皆吾自取。經云:若知我空,誰受謗者?今例之云:若知無我,煩惱何生?古云:萬境本閒,唯心自鬧;心若不生,境自如如。(三)復陳飛青書

◎ 三障者,即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煩惱即無明,亦名為惑。即是于理不明[即貪瞋癡也。],妄起各種不順理之心念[欲滅各種不順理之心念,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,悉皆是苦、是空、是無常、是無我、是不淨,則貪瞋癡三毒,無由而起矣。見三編與謝融脫書。]。業即由貪瞋癡煩惱之心,所作之殺盜淫等惡事,故名為業。其業已成,則將來必定要受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三途惡報也。(三)復寧德晉書

◎ 貪者,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。欲界衆生,皆由淫欲而生,淫欲由愛而生。若能將自身他身,從外至內,一一諦觀;則但見垢汗涕唾,髮毛爪齒,骨肉膿血,大小便利,臭同死屍,汙如圊廁。誰於此物,而生貪愛?貪愛既息,則心地清淨。以清淨心,念佛名號;如甘受和,如白受采。以因地心,契果地覺;事半功倍,利益難思。(正)對治瞋恚等義

◎ 瞋心,乃宿世之習性。今作我已死想,任彼刀割香塗,於我無干。所有不順心之境,作已死想,則便無可起瞋矣。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,普洗一切衆生之結業者,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。(正)復裘佩卿書二

◎ 所言瞋心,乃宿世習性。今既知有損無益,宜一切事當前,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;則現在之寬宏習性,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。倘不加對治,則瞋習愈增,其害非淺。(正)復裘佩卿書一

◎ 瞋心一起,于人無益,于己有損;輕亦心意煩燥,重則肝目受傷。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,則疾病消滅,福壽增崇矣。(正)對治瞋恚等義

◎ 愚癡者,非謂全無知識也。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,不知皆是宿業所招,現行所感;妄謂無有因果報應,及前生後世等。一切衆生,無有慧目,不是執斷,便是執常。執斷者,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,未生之前,本無有物;及其已死,則形既朽滅,魂亦飄散,有何前生,及與後世?此方拘墟之儒,多作此說。執常者,謂人常為人,畜常為畜;不知業由心造,形隨心轉。古有極毒之人,現身變蛇;極暴之人,現身變虎。當其業力猛厲,尚能變其形體;況死後生前,識隨業牽之轉變乎?是以佛說十二因緣,乃貫三世而論;前因必感後果,後果必有前因。善惡之報,禍福之臨,乃屬自作自受,非自天降;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。生死循環,無有窮極;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,捨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,不可得也。貪瞋癡三,為生死根本;信願行三,為了生死妙法。欲捨彼三,須修此三;此三得力,彼三自滅矣。(正)對治瞋恚等義

◎ 所言俗務糾纏,無法擺脫者,正當糾纏時,但能不隨所轉,則即糾纏便是擺脫。如鏡照像,像來不拒,像去不留。若不知此義,縱令屏除俗務,一無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糾纏堅固,不能洒脫。學道之人,必須素位而行,盡己之分;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,終日逍遙物外。所謂「一心無住,萬境俱閒,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」者,此之謂也。(正)復徐彥如軼如書

◎ 欲令真知顯現,當於日用云為,常起覺照。不使一切違理情想,暫萌於心;常使其心,虛明洞徹。如鏡當臺,隨境映現;但照前境,不隨境轉;妍媸自彼,於我何干。來不預計,去不留戀。若或違理情想,稍有萌動,即當嚴以攻治,𠢶除令盡。(正)了凡四訓序

◎ 衆生一念,與佛無二;由迷而未悟,則全智慧德相,成煩惱業苦。心本是一,迷悟殊則苦樂異矣。是知一念心性,本是智慧功德海;由煩惱障蔽,無智慧照了,則全體成煩惱業苦海。今以智慧覺照之,則即煩惱業苦海,成智慧功德海。故華嚴經云:一切衆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;但以妄想執著,而不證得。若離妄想,則一切智,無礙智,即得現前。(三)復陳飛青書

◎ 心之本體,與佛無二,故佛令人念佛;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,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。俾彼煩惱惑業,悉皆四散消落,唯留清淨純真之心;方可謂心即佛,佛即心。未到此地位說,不過示其體性而已。若論相[事相]與用[力用],則完全不是矣。(三)復周陳慧淨書

◎ 念佛,亦養氣調神之法,亦參本來面目之法。何以言之?吾人之心常時紛亂,若至誠念佛,則一切雜念妄想,悉皆漸見消滅;消滅則心歸於一,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。汝不知念佛息妄,且試念之,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。若念之久久,自無此種妄念。其最初覺有妄念者,由於念佛之故,方顯得心中之妄念;不念佛則不顯。譬如屋中,清淨無塵;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,其塵不知有多少。屋中之塵,由日光顯;心中之妄,由念佛顯。若常念佛,心自清淨。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,念念不忘;故見堯於羹,見舜於牆,見周公於夢。此常時憶念,與念佛何異?佛以衆生之心口,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汚。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,令其心口稱念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。念之久久,業消智朗,障盡福崇。自心本具之佛性,自可顯現。(正)復馮不疚書

◎ 聖人欲天下永太平,人民常安樂,特作大學,以示其法。開章即曰: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然明德,在人各自具。由無克念省察之功,則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,不能顯現而得受用。其明之之法,在於克念。克念之工夫次第,在於修身、正心、誠意、致知、格物。物者何?即隨境所生,不合天理不順人情之幻妄私欲,非外物也。由此私欲固結於心,則所有知見,皆隨私欲而成偏邪。如貪名貪利者,只知有利,不知有害。竭力營為,或至身敗名裂。愛妻愛子者,只知妻子之好,不知妻子之惡。養成禍胎,或至蕩產滅門者,皆由貪與愛之私欲所致也。若將此不合情理之私欲,格除淨盡,則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。名利之得之以道,不須夤緣妄求矣。此物字,先要識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,則其格除,乃易易事。否則,盡平生力,不奈彼何。縱讀盡世間書,也只成得一箇依草附木,隨波逐浪漢。甚矣,私欲之物之禍大也。若知此物,是吾人生死怨家,決不令彼暫存吾心,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。正知顯而意誠、心正、身修,順流而導,勢如破竹,有不期然而然者。人皆可以為堯舜,人皆可以作佛。以一切人民,各具明德。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。其不能為堯舜,不能作佛者,皆由私欲錮蔽,不奮克念之功,遂致從劫至劫,隨私欲轉。輪迴六道,了無出期。可不哀哉。然專以格致為訓,不以因果相輔而導者,或難奮發大心,勵志修持也。(續)標本同治錄序

◎ 汝年二十一,能詩能文,乃宿有善根者。然須謙卑自牧,勿以聰明驕人。愈學問廣博,愈覺不足。則後來成就,難可測量。(續)復游有維書

◎ 民十年,光至南京。魏梅蓀[係翰林,時年六十]謂光曰,佛法某也相信,佛也肯念,師之文鈔也看過,就是喫不來素。光謂,富貴人習氣難忘。君欲喫素,祈熟讀文鈔中南潯放生池疏[以其文先說生佛心性不二。次說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,互為怨家對頭互殺。次引梵網、楞嚴、楞伽經文為證。熟讀深思,不徒不忍食,且不敢食矣。見息災法會法語。]。當數數讀,自不能喫肉食矣。此係八月十二日話。至十月,彼六十生辰。恐人情有礙,往金山過生日,回家即長素矣。(續)復卓人居士書

◎ 世人於衣食供身之物,悉知預備,不致臨時失措。而關於身心性命之事,不但不知預修,且以人之預修者為癡。而以己之肆志縱情,姿行淫殺,為有福,為有智。不知世間盲聾喑啞殘廢無依之人,與牛馬豬羊,或為人服役,或充人口腹者,皆此種自以為有福有智之人,所得其福智之真實好報耳。(三)復楊宗慎書

◎ 汝既知性情暴戾,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。縱人負我德,亦當作我負人德想。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,歉憾無已,則暴戾之氣,便無由生矣。凡暴戾之氣,皆從傲慢而起。既覺自己處處抱歉,自然氣餒心平,不自我慢貢高以陵人。(三)復郝智熹書

◎ 佛法要義,在無執著心。若預先存一死執著得種種境界利益之心,便含魔胎。若心中空空洞洞,除一句佛外,別無一念可得,則庶幾有得矣。(三)復明道法師書

◎ 自知錄,為引人入魔至極可惡之魔話。上海羅濟同居士得此錄,石印一千本送人。丁桂樵居士欲為廣布,令濟同寄光一包,桂樵自己作書與光,祈為作序,以期廣傳。光閱之不勝驚異。即將原寄之書,完全寄與桂樵,極陳此書之禍。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誠憶念上用功,而常欲見好境界,倘一見此書,以急切之狂妄心,常作此念,必至引起宿世怨家,為現彼所慕之境。及乎一見此境,生大歡喜,怨家隨即附體,其人即喪心病狂,佛亦不奈何彼矣。(三)復李少垣書

◎ 色欲一事,乃舉世人之通病。不特中下之人,被色所迷。即上根之人,若不戰兢自持,乾惕在念,則亦難免不被所迷。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,固足為聖為賢。只由打不破此關,反為下愚不肖,兼復永墮惡道者,蓋難勝數。楞嚴經云:若諸世界六道衆生,其心不淫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。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學道之人,本為出離生死。茍不痛除此病,則生死斷難出離。即念佛法門,雖則帶業往生。然若淫習固結,則便與佛隔,難於感應道交矣。欲絕此禍,莫如見一切女人,皆作親想、怨想、不淨想。親想者,見老者作母想,長者作姊想,少者作妹想,幼者作女想。欲心縱盛,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。視一切女人,總是吾之母姊妹女,則理制於欲,欲無由發矣。怨想者,凡見美女,便起愛心。由此愛心,便墮惡道。長劫受苦,不能出離。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,比劫賊虎狼,毒蛇惡蠍,砒霜鴆毒,烈百千倍。於此極大怨家,尚猶戀戀著念,豈非迷中倍人。不淨者,美貌動人,只外面一層薄皮耳。若揭去此皮,則不忍見矣。骨肉膿血,屎尿毛髮,淋漓狼藉,了無一物可令人愛。但以薄皮所蒙,則妄生愛戀。華瓶盛糞,人不把玩。今此美人之薄皮,不異華瓶。皮內所容,比糞更穢。何得愛其外皮,而忘其皮裏之種種穢物,漫起妄想乎哉。茍不戰兢乾惕,痛除此習。則唯見其姿質美麗,致愛箭入骨,不能自拔。平素如此,欲其沒後不入女腹,不可得也。入人女腹猶可,入畜女腹,即將奈何。試一思及,心神驚怖。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,須於未見境時,常作上三種想,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。否則縱不見境,意地仍復纏綿,終被淫欲習氣所縛。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,方可有自由分。(正)復甬江某居士書

◎ 吾常謂世間人民,十分之中,由色欲直接而死者,有其四分。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。以由色欲虧損,受別種感觸而死。此諸死者,無不推之於命。豈知貪色者之死,皆非其命。本乎命者,乃居心清貞,不貪欲事之人。彼貪色者,皆自戕其生,何可謂之為命乎。至若依命而生,命盡而死者,不過一二分耳。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。此禍之烈,世無有二。亦有不費一錢,不勞微力,而能成至高之德行,享至大之安樂,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,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,其唯戒淫乎。夫婦正淫,前已略說利害,今且不論。至於邪淫之事,無廉無恥,極穢極惡。乃以人身,行畜生事。是以艷女來奔,妖姬獻媚,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,必致福曜照臨,皇天眷佑。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,必致災星蒞止,鬼神誅戮。君子則因禍而得福,小人則因禍而加禍。故曰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。世人茍於女色關頭,不能徹底看破。則是以至高之德行,至大之安樂,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,來生貞良之眷屬,斷送於俄頃之歡娛也。哀哉。(正)欲海回狂序

◎ 聰明人,最易犯者唯色慾。當常懷敬畏,切勿稍有邪妄之萌。若或偶起此念,即想吾人一舉一動,天地鬼神,諸佛菩薩,無不悉知悉見。人前尚不敢為非,況於佛天森嚴處,敢存邪鄙之念,與行邪鄙之事乎。孟子謂:事孰為大,事親為大。守孰為大,守身為大。若不守身,縱能事親,亦只是皮毛儀式而已。實則即是賤視親之遺體,其不孝也大矣。故曾子臨終,方說放心無慮之話云:詩云,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。未到此時,尚存戰兢。曾子且然,況吾輩凡庸乎。(續)復徐書鏞書

◎ 凡有忿怒、淫欲、好勝、賭氣等念,偶爾萌動,即作念云:我念佛人,何可起此種心念乎。念起即息,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,皆無由而起,終日由佛不思議功德,加持身心。敢保不須十日,即見大效。(續)與胡作初書

◎ 業障重,貪瞋盛,體弱心怯。但能一心念佛,久之自可諸疾咸愈。普門品謂若有衆生,多於淫欲瞋恚愚癡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之。念佛亦然。但當盡心竭力,無或疑貳,則無求不得。(正)復永嘉某居士書五


👉 菁華錄 第76頁

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
[51-010] 三、示修持方法(丙)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箇】 同「個」。
【挂】 懸吊。通「掛」。[注音ㄍㄨㄚˋ]
【鑪】 火爐,可供燃燒以盛火的器具。通「爐」。[注音ㄌㄨˊ]
【惺惺】 ①清醒。②... [注音ㄒㄧㄥ ㄒㄧㄥ]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計校】 同「計較」。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竊】 ①私下。用來謙指自己見解的不確定。②偷偷的。③盜取、偷。
【閒】 ①[名詞]中間。同「間」[注音ㄐㄧㄢ]。②[名詞]同「間」。[注音ㄐㄧㄢˋ][名詞]空暇無事的時候。閒散輕簡的職務。[注音ㄒㄧㄢˊ]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安靜悠閒。與正事無關的、不緊要的。⑤[副詞]隨意的、不經心的。[注音ㄒㄧㄢˊ]
【于】 [介詞]①在。同「於」。②以、用。③對、對於。④至、到。⑤依照。⑥為了。
【于】 ①[連接詞]和、與。②[助詞]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同「乎」。③[動詞]去、往。取。④...
【圊廁】 廁所。
【境緣】 (境:情況、光景。如:「順境」、「逆境」、「家境」。) (緣:人與人或事物之間相遇投合的機會。)[附註。相遇投合:相遇、合得來]
【因果報應】 為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。又作因果應報、因果業報、善惡業報。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,善因必產生善果,稱為善因善果;惡因必產生惡果,稱為惡因惡果。[注音ㄧㄣ ㄍㄨㄛˇ ㄅㄠˋ ㄧㄥˋ]
【拘墟】 比喻孤處一隅,見聞狹隘。
【素位而行】 君子按照自己所處的地位行事,不會踰越本分行事。[素是本來的意思]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云為】 言語動作。
【南無】 皈依頂禮.恭敬.度我。([31-158])。南無、亦有作曩摩者,經中通作南無。([42-021])([音納莫][21-003])
【修身】 涵養德性,以淑善其身。
【游】 遨遊、交往。通「遊」。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喫】 同「吃」。[注音ㄔ]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感應】 ①互相感動相應。②受外界事物的影響,而引起相應的情感和動作。③人以精誠感動神明,神明自然會回應人。④用於表示交互影響的物理現象,例如靜電感應、電磁感應等。[注音ㄍㄢˇㄧㄥˋ]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