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
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

印光法師文鈔 增廣正編 卷二 (正編上冊)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

淨土決疑論

淨土決疑論

藥無貴賤.愈病者良。法無優劣.契機則妙。在昔之時.人根殊勝.知識如林.隨修一法.則皆可證道。即今之世.人根陋劣.知識希少.若捨淨土.則莫由解脫。余自愧多生多劫.少種善根。福薄慧淺.障重業深。年當志學.不逢善友。未聞聖賢傳薪之道.爭服韓歐闢佛之毒。學問未成.業力先現。從茲病困數年.不能事事。諦思天地鬼神.如此昭著。古今聖賢.如此眾多。况佛法自無權力以脅人服從.必賴聖君賢相護持.方能流通天下耳。倘其法果如韓歐所言.悖叛聖道.為害中國。豈但古今聖君賢相.不能相容于世。而天地鬼神.將亦誅滅無遺也久矣。又何待韓歐等託空言而闢之也耶。中庸謂君子之道.夫婦之愚.可以與知與能。及其至也.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。韓歐雖賢.其去聖人遠甚。況聖人所不知不能者乎。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測度之法也。遂頓革先心.出家為僧。自量己力.非仗如來宏誓願力.決難即生定出生死。從茲唯佛是念。唯淨土是求。縱多年以來.濫廁講席.歷參禪匠.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.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。所恨色力衰弱.行難勇猛。而信願堅固.非但世間禪講諸師.不能稍移其操。即諸佛現身.令修餘法.亦不肯捨此取彼.違背初心。奈宿業所障.終未能得一心不亂.以親證夫念佛三昧。慚愧何如。一日有一上座.久參禪宗.兼通教理.眼空四海.誓證一乘。效善財以徧參知識.至螺山以叩關余舍。時余適以彌陀要解.文深理奧.不便童蒙。欲搜輯台教.逐條著鈔.俾初學之士.易于進步。非敢效古德之宏闡道妙.聊以作後進之入勝因緣。喜彼之來.即贈要解一本.且告以著鈔之意。上座因謂余曰。要解一書.吾昔曾一視之。見其詞曰.華嚴奧藏.法華祕髓.一切諸佛之心要.菩薩萬行之司南.皆不出于此矣。若此者不勝枚舉。直是抑遏宗教.過讚淨土。謗正法輪.疑悞眾生。不憶蕅益大師.以千古希有之學識.不即直指人心.宏揚止觀。反著斯解.以為愚夫愚婦之護身符。俾舉世緇素.守一法以棄萬行.取蹄涔以捨巨海。同入迷途.永背覺路。斷滅佛種.罪過彌天矣。欲報佛恩者.當即燬滅令盡.又何堪著鈔.以助其流通耶。憤心厲氣.若對讎仇。余俟其氣平.徐謂之曰.汝以蕅益此解.為罪過藪者。但知其末流.而不知其本源。是逐塊之癡犬.非擇乳之鵝王也。須知其過.實不在于蕅益此解。在于釋迦.彌陀及十方諸佛。與淨土三經.及華嚴.法華.諸大乘經。文殊.普賢.馬鳴.龍樹.智者.善導.清涼.永明等.諸大菩薩祖師也。汝若能為大法王.正治其罪.庶汝之所言.舉世奉行矣。否則即是山野愚民.妄稱皇帝.自制法律.背叛王章.不旋踵而滅門誅族矣。汝作是說.謗佛謗法謗僧.當即生陷阿鼻地獄.永劫受苦.了無出期。恃宿世之微福.造窮劫之苦報。三世諸佛.名為可憐憫者.即汝是也。彼瞿然曰.師言罪在釋迦彌陀等者.何反常之若是也。請詳陳其故.若其理果勝.敢不依從。余曰.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.出現于世。所謂大事因緣者.欲令眾生.開示悟入佛之知見.直下成佛而已.豈有他哉。無奈眾生.根有大小.迷有淺深.不能直下暢佛本懷。因茲隨機設教.對病發藥。為實施權.開權顯實。于一乘法.作種種說。或有善根成熟者.令其誕登覺岸。其有惡業深厚者.令其漸出塵勞.曲垂接引.循循善誘。雖天地父母.不能喻其少分矣。又以一切法門.皆仗自力。縱令宿根深厚.徹悟自心。倘見思二惑.稍有未盡。則生死輪迴.依舊莫出。况既受胎陰.觸境生著。由覺至覺者少.從迷入迷者多.上根猶然如是.中下又何待言。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.況思惑乎。了生脫死.豈易言哉。以是不能普被三根.暢佛本懷。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.專仗彌陀宏誓願力。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.惡業之若輕若重。但肯生信發願.持佛名號.臨命終時.定蒙彌陀垂慈接引.往生淨土。俾善根熟者.頓圓佛果。即惡業重者.亦預聖流。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.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。由是諸大乘經.咸啟斯要。歷代祖師.莫不遵行。汝以禪教自負.而妄謂宏淨土者.為謗正法輪.斷滅佛種。足徵汝乃魔附其身.喪心病狂.認迷為覺.指正為邪之地獄種子耳。夫釋迦彌陀.于往劫中.發大誓願.度脫眾生。一則示生穢土.以穢以苦折伏而發遣。一則安居淨土.以淨以樂攝受而鈞陶。汝只知愚夫愚婦.亦能念佛.遂至藐視淨土。何不觀華嚴入法界品.善財于證齊諸佛之後.普賢菩薩.乃教以發十大願王.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.以期圓滿佛果.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乎。夫華藏海眾.無一凡夫二乘。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.同破無明.同證法性.悉能乘本願輪.于無佛世界.現身作佛。又華藏海中.淨土無量。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.可知往生極樂.乃出苦之玄門.成佛之捷徑也。以故自古迄今.所有禪教律叢林.無不朝暮持佛名號.求生西方也。汝歷參叢林.何日日修習.而反生毀謗之若是也。儒書所謂習矣不察.日用不知者.莫汝為甚也。夫華嚴為諸經之王.王于三藏。華嚴不信.即一闡提。縱不生陷阿鼻.報終定墮無間。吾欲離苦而求生淨土.汝欲得苦而毀謗華嚴。汝守汝志.吾行吾道。將軍不下馬.各自奔前程。道不同不相為謀.汝去.吾不語汝。彼曰.道貴宏通.疑須剖決.師何見拒之甚也。嘗聞毘盧遮那.徧一切處。其佛所住.名常寂光。則但證法身.當處即是寂光淨土。又何必以生滅心.捨東取西.然後為得也。余曰.談何容易。寂光淨土.雖則當處即是。然非智斷究竟.圓證毘盧法身者.不能徹底親得受用。圓教住.行.向.地.等覺.四十一位.尚是分證。汝若圓證毘盧法身.則不妨說當處便是寂光。其或未然.則是說食數寶.不免飢寒而死也。彼曰.唯心淨土.自性彌陀.宗門常談.不應有錯。余曰.宗門所說.專指理性.非論事修。所以然者.欲人先識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理。然後依此理以起修因證果.超凡入聖.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。汝何事理儱侗.知見顛倒之若是也。又汝以捨東取西.為生滅者。不知執東廢西.乃斷滅也。夫未證妙覺.誰離取捨。三祇鍊行.百劫修因.上求下化.斷惑證真.何一非取捨之事乎。須知如來欲令一切眾生速證法身.及與寂光.所以特勸持佛名號.求生西方也。問.棗柏李長者華嚴合論.謂西方淨土.乃為一分取相凡夫.未信法空實理.以專憶念.其心分淨.得生淨土.是權非實。何以華藏海眾.同願往生。棗柏現生證聖.神通智慧.不可思議。定是華嚴會上菩薩示現。所有言說.當無錯謬。答.棗柏雖菩薩示現。以經未全來.不能預斷.故作此說。按棗柏造論.在唐玄宗開元年間。論成之後.隨即入滅。歷五十餘年.至德宗貞元十一年.南天竺烏茶國王.方進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之梵文。至十四年.始譯畢流通。其前之三十九卷.即八十華嚴之入法界品.而文義加詳。彼第八十.善財承普賢威神之力.所證與普賢等.與諸佛等。普賢乃為說偈.稱讚如來勝妙功德。以文來未盡.故未結而終。及行願品來.第四十卷.普賢乃以十大願王.勸進善財.及與華藏海眾.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說畢.如來讚歎.大眾奉行.文方圓備。故古德以此一卷.續于八十卷後流通。欲後世學者.咸得受持全經云耳。古德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.唯佛與佛.乃能究盡。登地菩薩.不能知其少分者.即此是也。則一切上根利器.淨土總攝無遺矣。大集經云.末法億億人修行.罕一得道.唯依念佛.得度生死。則一切人天六道具縛凡夫.淨土亦總攝無遺矣。汝信棗柏而不信行願品.大集經。是遵縣令一時權宜之告示.而違皇帝萬古不易之勅旨.何不知尊卑輕重之若是也。問.彼既海眾示現.何待經來方知。答.宏揚佛法.大非易事。須有證據.方能取信。華嚴一經.迥越羣典。無從引類.以自裁度。問.涅槃全經未至.生公何以預倡闡提皆有佛性。將謂棗柏.不及生公。答.闡提原是眾生.一切眾生皆有佛性.闡提何得獨無。有智識者.皆可預斷。往生圓滿佛果.諸經絕未宣說。誰敢自出心裁.豎此奇義。二者事理絕不相侔.不可引以為證。至于二公所證.則非吾輩博地凡夫可知.何敢戲論。須知菩薩宏法.或順或逆.種種方便.不可思議。得非棗柏示以不知.以敦後世之信向耶。問.禪宗諸師.多撥淨土.此又何說。答.禪宗諸師.唯傳佛心。所有言說.皆歸向上。汝參禪有年.尚不知此。則汝之所解.皆破壞禪宗之惡知見也。問.博地凡夫.豈敢自任。諸祖誠言.斷可依憑。六祖謂東方人造罪.念佛求生西方.西方人造罪.念佛求生何國。趙州云.佛之一字.吾不喜聞。又云.老僧念佛一聲.漱口三日。禪宗諸師.多有此等言句.則又何說。答.六祖直指向上.令人識取自心。汝當作訓文釋義.辨論修持法門。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.幾許悞哉。汝須知西方之人.見思淨盡.進破塵沙.及與無明。祇有進修.絕無造罪之事。謂彼求生何國者.若在此間.未斷見思.仗佛慈力.帶業往生之人.則生凡聖同居淨土。一生彼土.則見思二惑.徹底消滅。喻如洪鑪片雪.未至而化。德人覿面.鄙念全消。若是見思淨盡.則生方便有餘淨土。分破無明.則生實報無障礙淨土。無明淨盡.福慧圓滿.則生常寂光淨土。在此土現證者如是.在彼土進修者亦然。汝何過慮彼無生處.而自障障人.不肯求生。聞噎廢食.自喪性命。則天下癡人.莫汝若也。汝但知趙州佛之一字.吾不喜聞。何不領取下文僧問和尚還為人也無.州云佛佛乎。但欲依念佛一聲漱口三日.何不依僧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.以何報答.州云念佛乎。又何不依僧問十方諸佛.還有師也無.州云有。問.如何是諸佛師.州云阿彌陀佛.阿彌陀佛乎。汝謂禪宗諸師.多有此等言句。不知禪家酬機之言.名為機鋒.名為轉語。問在答處.答在問處。不知返照回光.叩己而參。一向但噇酒糟.逐土塊.有甚了期。吾出家三十餘年.漱口佛不喜聞之言.則眾口同宣。至于以佛佛為人.以念佛報恩.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.絕未聞一人說一句者。夫言出一口.既以彼為實為可依.則此亦是實是可依。何受損者即依.得益者即違。一依一違.自相矛盾。夫趙州所言.總歸本分。佛不喜聞.與念佛等.皆屬轉語。若能直下識得自心.方知趙州道越常情.語出格外。當孜孜念佛.唯日不足矣。倘不能親見趙州.則寧可以念佛為修持.不可依撥佛為把柄。依念佛.則即生便出輪迴.將來定成佛道。依撥佛.則謗佛謗法謗僧。現生則罪業山積.福慧冰消。命終則永墮阿鼻.長劫受苦。其利害得失.奚啻天淵。總之.今人率皆福薄慧淺.業重障深。于得益者.皆若罔聞。于受損者.全身頂戴[得益受損、且約未悟錯會說、非古德所說之法、有益有損也。]。諸師酬機之言.悉皆如是.不勞備釋。汝謂諸祖誠言.斷可依憑.何不依百丈云.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乎。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禱病僧.化送亡僧之規.皆悉回向往生淨土乎。將謂百丈唯令死者往生.不令生者求生乎。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.如來預記往生.龍宮誦出華嚴.廣造諸論.偏讚西方。如毘婆沙論.稱為易行疾至之道乎。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馬鳴菩薩.于起信論末後.示最勝方便.令人念佛求生西方.常侍彌陀.永不退轉乎。又何不依二祖阿難.初祖迦葉.結集三藏.與淨土諸經乎。倘淨土不足為法.有害于世。彼何不知好歹.貽後世以罪藪乎。又諸大乘經.皆讚淨土。而小乘經則無一字言及。將謂諸大乘經.不足為法乎。又佛說彌陀經時.六方恆河沙數諸佛.悉皆出廣長舌.勸信此經。將謂六方諸佛.亦貽人以罪藪乎。如謂六祖趙州等.不可不信。則龍樹.馬鳴.阿難.迦葉.釋迦彌陀.六方諸佛.諸大乘經.更為不可不信。若謂諸佛諸祖諸經.皆不足信.又何有于六祖趙州為哉。見近而不見遠.知小而不知大。如鄉民慕縣令之勢力.而不知皇帝之威德。小兒見銅錢而即拾.遇摩尼寶珠而不顧也。汝還知永明四料簡.所示禪淨有無.利害得失乎。夫永明乃彌陀化身.豈肯貽人罪藪.謗正法輪.疑悞眾生.斷滅佛種乎。彼曰.永明料簡.語涉支離.不足為法。何以言之.彼謂有禪有淨土.猶如戴角虎.現世為人師.來生作佛祖。若如所說.則今之禪者.類多皆看念佛的是誰。又有住念佛堂.長年念佛者。彼皆現世能為人師.來生即成佛祖乎。又云.無禪有淨土.萬修萬人去.若得見彌陀.何愁不開悟。今之愚夫愚婦.專念佛名者.處處皆有。未見幾人臨命終時.現諸瑞相.蒙佛接引.往生西方也。故知永明料簡.為不足法。余曰.汝何囫圇吞棗.不嘗滋味之若是也。夫永明料簡.乃大藏之綱宗.修持之龜鑑。先須認准如何是禪.如何是淨.如何是有.如何是無。然後逐文分剖.則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設.無一字不恰當.無一字能更移。吾數十年來.見禪講諸師所說.皆與汝言.無少殊異。見地若是.宜其禪與淨土.日見衰殘也。問.何名禪淨.及與有無.請垂明誨。答.禪者.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.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。宗門語不說破.令人參而自得.故其言如此。實即無能無所.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.純真心體也[離念靈知者、了無念慮、而洞悉前境也、]。淨土者.即信願持名.求生西方。非偏指唯心淨土.自性彌陀也。有禪者.即參究力極.念寂情亡.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.明心見性也。有淨土者.即真實發菩提心.生信發願.持佛名號.求生西方也。禪與淨土.唯約教約理。有禪有淨土.乃約機約修。教理則恆然如是.佛不能增.凡不能減。機修須依教起行.行極證理.使其實有諸己也。二者文雖相似.實大不同。須細參詳.不可儱侗。倘參禪未悟.或悟而未徹.皆不得名為有禪。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。或有信願而不真切.悠悠泛泛.敷衍故事。或行雖精進.心戀塵境。或求來生生富貴家.享五欲樂。或求生天.受天福樂.或求來生.出家為僧.一聞千悟.得大總持.宏揚法道.普利眾生者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。問.出家為僧.宏法利生.又有何過.而亦簡除。答.若是已斷見思.已了生死.乘大願輪.示生濁世.上宏下化.度脫眾生者.則可。若或雖有智願.未斷見思。縱能不迷于受生之初.亦復難保于畢生多世。以雖能宏法.未證無生.情種尚在.遇境逢緣.難免迷惑。倘一隨境迷.則能速覺悟者.萬無一二。從迷入迷.不能自拔.永劫沈淪者.實繁有徒矣。如來為此義故.令人往生淨土.見佛聞法.證無生忍。然後乘佛慈力.及己願輪。迴入娑婆.度脫眾生。則有進無退.有得無失矣。未斷見思.住此宏法.他宗莫不如是.淨宗斷斷不許也。世多謂參禪便為有禪.念佛便為有淨土。非但不知禪淨.兼亦不知文義。孤負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.截斷後世行人一條出苦捷徑。自悞悞人.害豈有極。所謂錯認定盤星.毫釐有差.天地懸隔也。彼曰.禪淨有無.略知旨趣。四偈玄文.請詳訓釋。余曰.有禪有淨土.猶如戴角虎.現世為人師.來生作佛祖者。其人徹悟禪宗.明心見性。又復深入經藏.備知如來權實法門。而于諸法之中.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.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。觀經上品上生.讀誦大乘.解第一義者.即此是也。其人有大智慧.有大辯才。邪魔外道.聞名喪膽。如虎之戴角.威猛無儔。有來學者.隨機說法。應以禪淨雙修接者.則以禪淨雙修接之。應以專修淨土接者.則以專修淨土接之。無論上中下根.無一不被其澤.豈非人天導師乎。至臨命終時.蒙佛接引.往生上品。一彈指頃.華開見佛.證無生忍。最下即證圓教初住。亦有頓超諸位.至等覺者。圓教初住.即能現身百界作佛。何况此後.位位倍勝.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。故曰.來生作佛祖也。無禪有淨土.萬修萬人去.若得見彌陀.何愁不開悟者。其人雖未明心見性.卻復決志求生西方。以佛于往劫.發大誓願.攝受眾生.如母憶子。眾生果能如子憶母.志誠念佛.則感應道交.即蒙攝受。力修定慧者.固得往生。即五逆十惡.臨終苦逼.發大慚愧.稱念佛名.或至十聲.或止一聲.直下命終.亦皆蒙佛化身.接引往生。非萬修萬人去乎。然此雖念佛無幾.以極其猛烈.故能獲此巨益。不得以泛泛悠悠者.校量其多少也。既生西方.見佛聞法.雖有遲速不同。然已高預聖流.永不退轉。隨其根性淺深.或漸或頓.證諸果位。既得證果.則開悟不待言矣。所謂若得見彌陀.何愁不開悟也。有禪無淨土.十人九蹉路.陰境若現前.瞥爾隨他去者。其人雖徹悟禪宗.明心見性。而見思煩惱.不易斷除。直須歷緣煅鍊.令其淨盡無餘.則分段生死.方可出離。一毫未斷者.姑勿論。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.六道輪迴依舊難逃。生死海深.菩提路遠。尚未歸家.即便命終。大悟之人.十人之中.九人如是。故曰.十人九蹉路。蹉者.蹉跎。即俗所謂擔閣也。陰境者.中陰身境。即臨命終時.現生及歷劫.善惡業力所現之境。此境一現.眨眼之間.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.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中.一毫不能自作主宰。如人負債.強者先牽。心緒多端.重處偏墜。五祖戒再為東坡.草堂清復作魯公.此猶其上焉者。故曰陰境若現前.瞥爾隨他去也。陰.音義與蔭同.蓋覆也。謂由此業力.蓋覆真性.不能顯現也。瞥.音撇.眨眼也。有以蹉為錯.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.總因不識禪及有字.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。豈有大徹大悟者.十有九人.錯走路頭.即隨五陰魔境而去.著魔發狂也。夫著魔發狂.乃不知教理.不明自心.盲修瞎鍊之增上慢種耳。何不識好歹以加于大徹大悟之人乎。所關甚大.不可不辯。無禪無淨土.鐵牀併銅柱.萬劫與千生.沒箇人依怙者。有謂無禪無淨.即埋頭造業.不修善法者.大錯大錯。夫法門無量.唯禪與淨.最為當機。其人既未徹悟.又不求生。悠悠泛泛.修餘法門。既不能定慧均等.斷惑證真。又無從仗佛慈力.帶業往生。以畢生修持功德.感來生人天福報。現生既無正智.來生即隨福轉.耽著五欲.廣造惡業。既造惡業.難逃惡報。一氣不來.即墮地獄。以洞然之鐵牀銅柱.久經長劫.寢臥抱持.以償彼貪聲色.殺生命等.種種惡業。諸佛菩薩.雖垂慈愍.惡業障故.不能得益。昔人謂修行之人.若無正信求生西方.泛修諸善.名為第三世怨者.此之謂也。蓋以今生修行.來生享福.倚福作惡.即獲墮落。樂暫得于來生.苦永貽于長劫。縱令地獄業消.又復轉生鬼畜。欲復人身.難之難矣。所以佛以手拈土.問阿難曰.我手土多.大地土多。阿難對佛.大地土多。佛言.得人身者.如手中土。失人身者.如大地土。萬劫與千生.沒箇人依怙.猶局于偈語.而淺近言之也。夫一切法門.專仗自力。淨土法門.專仗佛力。一切法門.惑業淨盡.方了生死。淨土法門.帶業往生.即預聖流。永明大師.恐世不知.故特料簡.以示將來。可謂迷津寶筏.險道導師。惜舉世之人.顢頇讀過.不加研窮。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。彼曰.我昔何罪.早昧真詮。宿有何福.得聞出要。願廁門牆.執侍巾瓶。余曰.余有何德.敢當此說。但余之所言.皆宗諸佛諸祖。汝但仰信佛祖.宏揚淨土。則無德不報.無罪不滅。昔天親菩薩.初謗大乘.後以宏大贖愆。汝能追彼芳蹤.我願捨身供養。上座乃禮佛發願云.我某甲從于今日.專修淨業。唯祈臨終.往生上品.見佛聞法.頓證無生。然後不違安養.徧入十方.逆順隱顯.種種方便.宏通此法.度脫眾生。盡未來際.無有閒歇。虛空有盡.我願無窮。願釋迦彌陀.常住三寶.愍我愚誠.同垂攝受。余曰.淨土事者.是大因緣。淨土理者.是祕密藏。汝能信受奉行.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。上座唯唯而退。因錄其問答.以為不知此法者勸。


👉 正編上冊 第459頁

印光法師文鈔 正編卷二
[12-084] 淨土決疑論

字詞簡釋 (僅列部分字義、其他字義請另查詢字辭典、電腦自動產生、僅供參考)

【愈】 ①[副詞]更加、越發。②[動詞]病情好轉、病好了[痊愈/病愈]。③勝過、高明。④姓。
【學問】 ①求學所得的知識。②學與問。③道理。
【况】 同「況」。
【于】 ①[連接詞]和、與。②[助詞]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同「乎」。③[動詞]去、往。取。④...
【于】 [介詞]①在。同「於」。②以、用。③對、對於。④至、到。⑤依照。⑥為了。
【發明】 ①創造性的闡發前人不知的義理。②...
【色力】 意指「氣力、精力」。
【令】 ①使、讓。[動詞] ②敬辭。用以尊稱他人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。[形容詞]③...
【徧】 「遍」的異體字。
【舍】 ①房屋、住宅。[注音ㄕㄜˋ]②放棄、放下。通「捨」。[注音ㄕㄜˇ]③...
【鈔】 ①[名詞]文學作品等經過選錄而編成的書。②[動詞]謄寫。③...
【法輪】 指佛法。佛陀說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,猶如輪王的輪寶能輾摧山嶽巖石,而又不停滯於一人、一處,輾轉傳人,有如車輪,故稱為「法輪」。
【疑悞】 迷惑貽誤、迷惑耽誤。亦作「疑誤」「疑悮」。
【悞】 「誤」的異體字。[注音ㄨˋ]
【悞】 錯,謬。[注音ㄨˋ]
【緇素】 黑和白,指僧俗。出家眾通常披著黑衣,故以緇代稱;在家者披著素衣,故又稱白衣。緇素即出家、在家之並稱。
【讎】 仇怨。通「仇」。[注音ㄔㄡˊ]
【十方】 佛教用語。佛教以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十方。泛指各處、各界。
【庶】 ①[副詞]相近、差不多。②[名詞]古代平民稱為「庶」。③[形容詞]眾多。④[形容詞]旁支的、旁系的。[注音ㄕㄨˋ]
【永劫】 形容非常漫長的時間。
【然】 ①對、正確。②如此。③但是、可是。雖。④然後。⑤形容詞或副詞詞尾。⑥用於句末,表肯定、斷定的語氣。⑦表示比擬的語助詞。⑧唯,表應答。⑨姓。
【然】 ①燒。燃的本字。②贊同。[動詞]
【見惑】 見道所斷惑之略稱。又作見煩惱、見障、見一處住地。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。修道時所斷滅之惑,則稱修惑(或思惑)。...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思惑】 (詳見:佛光大辭典)
【咸】 都、皆、全。[副詞][注音ㄒㄧㄢˊ]
【回向】 迴向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,迴轉給眾生,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。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,為亡者追悼,以期亡者安穩。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。(佛光大辭典)
【日用】 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度。
【儱侗】 含糊籠統。[注音ㄌㄨㄥˇ ㄊㄨㄥ]
【祇】 ①[注音ㄑㄧˊ][名詞]地神。[動詞]安心。[形容詞]大。②[注音ㄓ][副詞]正、恰、只。③...
【勅】 「敕」的異體字。告誡、命令。[注音ㄔˋ]
【迥】 的確的、特別的。[副詞][注音ㄐㄩㄥˇ]
【修持】 修行。
【鑪】 火爐,可供燃燒以盛火的器具。通「爐」。[注音ㄌㄨˊ]
【覿】 見。拜訪、探視。[注音ㄉㄧˊ]
【噇】 大口吃喝。[注音ㄔㄨㄤˊ]
【酒糟】 釀酒後所剩餘的渣滓。[注音ㄐㄧㄡˇ ㄗㄠ]
【奚啻】 何止、豈但。[注音ㄒㄧ ㄔˋ]
【祈】 請、求。
【西天】 印度位在中國的西南方,我國古代因稱之為「西天」。
【婆沙】 龍樹菩薩所著之《十住毘婆沙論》。
【娑婆】 指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
【校】 [動詞]①較量、計較。②訂正、考訂。考核、考究。③考核、考究。④計算。⑤古代的刑具。枷械的統稱。[注音ㄐㄧㄠˋ]
【校】 [名詞]①施教求學的地方。②中級軍官的名稱,分上校、中校、少校三級。③姓。[注音ㄒㄧㄠˋ]
【擔閣】 耽誤、延遲。
【五祖戒】 五祖.寺名。師戒禪師.曾為黃梅五祖寺之住持.故世稱五祖戒。(文鈔 [21-114])
【胡說巴道】 沒有根據地亂說。
【併】 ①[副詞]一齊。通「並」。②[動詞]合在一起。③[動詞]排除。通「摒」。④[動詞]拚命。[注音ㄅㄧㄥˋ]
【箇】 同「個」。
【寢】 ①睡覺、臥息。②躺臥。③停止。④像動物趴著的樣子。⑤臥室、居室。⑥...
【愍】 [動詞]恤、哀憐。[注音ㄇㄧㄣˇ]
【恐】 ①[副詞]大概、或者。表疑慮不定的語氣。②[動詞]害怕、畏懼。③[動詞]威脅、使害怕。
【淨業】 佛教稱使往生西方淨土的修行。(修持淨業:謂改過遷善及念佛、即生即願往生西方。)
【閒】 ①[名詞]中間。同「間」[注音ㄐㄧㄢ]。②[名詞]同「間」。[注音ㄐㄧㄢˋ][名詞]空暇無事的時候。閒散輕簡的職務。[注音ㄒㄧㄢˊ][形容詞]空暇無事。安靜悠閒。與正事無關的、不緊要的。⑤[副詞]隨意的、不經心的。[注音ㄒㄧㄢˊ]

上一頁 回主頁 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