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丁福保居士書五
前月廿八日敬接惠函.並所著儒佛諸書.捧讀之下.感愧無極。印光尋常粥飯僧耳.無事不親翰墨。迫不得已.禿筆俚語.聊取塞責。何得過為讚譽.致失切磋琢磨.麗澤輔仁之實益也。閣下博學多聞.為儒門躬行君子。所著讀書録.及少年進德録等.悉皆精微純粹.吾無間然。允為聖教金湯.後生模範。至於佛經箋註.雖大體淵懿美妙.而其中頗有小不恰處。瑕瑜不掩.斯之謂矣。以閣下之學問見地.何為亦有見不到處。良以佛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法.其中若文若義.若事若理.有與世共者.可以常情測之。有不與世共者.不可以常情測之。印光固愚癡無似.出家三十餘年.不敢疏經之一字一句.以己未明心.曷能仰契佛意故也。古人註經.有十年八年註一部者。有畢生只註一部者。若天台賢首永明蕅益等.實係久證法身.乘願弘法.未可以泛常比之也。閣下研究佛經.不過三數年.便能窮深盡奧如此。若用十餘年工夫.印光當於所註.一字一拜。一以報弘經之恩.一以企永劫流布耳。今以謬許同志及與知己.又令一一指其見不到處。然光目等生盲.不能一一詳閱.姑就所見.略標一二。而愚忠無補.狂言駭聽.但可作研究商量之微資.未可依決定無疑之確論也。祈垂塵政海涵.則幸甚幸甚。如來生期.多有異說。雖則皆有理致.究不如周昭王二十四年者為恰當。以漢廷效夢時.通人傅毅.博士王遵.以此見對。而又據周書異記作證。今雖周書異記不可得見.而漢廷問答.決非杜撰。況歷代禪教著述.多皆以此為準。斷不可捨衆人之所依.而自立新義.以添後世無學之人之疑。縱有一二部書依此而說.乃係有志衛道.而未博覽羣書.意以莊公七年恒星不現.夜明如晝.非佛出世.何以當之。不知非常之人誕生.及非常之法流布.皆有非常之瑞。豈唯如來方有.而其餘縱法身大士示現概無乎。禪書記南嶽讓生時.白氣屬天.太史上奏.則此祥瑞.其軼逸不傳者.不知凡幾。若必以莊王九年為是.閣下後來詳閱佛們典故.其前後年代皆不能致論。何以故.以佛生在後.佛弟子及佛遺迹事實在前。既不肯謂佛生在前.又不能挽此諸事於後。若緘默不論則已.論則自相矛盾矣。況序中以昭王二十六年註之[有謂甲寅屬二十六年、然作二十四年者多、].經中以莊王九年註之.一人之著作.豈可立此岐論.實大有礙於初機。故以閣下無我而志在利人.不得不少盡愚誠。惜無多聞性.不能一一援書而證明之.殊深歉仄耳。
諦法師彌陀經箋註序.謂通經居士出手眼疏解者.概喜繁言莊飾.並下二句.其說頗不妥貼。註中引紀大奎謂華嚴名義極繁.然實頭緒井井.自應只就本文名色體會.清涼添出行布圓融四法界十玄等名色.為裝塑.為疊牀架屋等.實令人驚駭無似。不意以黃居士及閣下之見地.而引此以註諦師之序.致通人咸所驚怪。啟後人皆競駁古.其弊誠非淺淺。故不得不言.不忍不言矣。竊以佛所說法.被九法界後世註者.各隨一類之機而立言。其欲利初機.非詳釋訓詁字義文義不可。其欲利大機.非詮釋大義仰體佛意不可。二者各有所主.非二者各有是非。故天台釋經.有因緣約教.本迹觀心之不同.以經義淵深.未可以一文一義而盡也。若只許依字義文義釋經.則盡世間識字讀書文人.皆悉道高清涼.心契佛心.而清涼反為破壞華嚴第一罪人矣.有是理乎。君子一言以為智.一言以為不智.言不可不慎也。如唯依文義.而華嚴入法界品.海雲比丘謂如來為我演說普眼法門.假使以大海量墨.須彌聚筆.書此法門一品中一門.一門中一法.一法中一義.一義中一句.不得少分.何況能盡。便為妄語.便為自破華嚴。而天台賢首諸尊宿.皆佛門之罪人也。紀大奎之言.何可引以為證。然推其本心.亦非故作排斥。但以世間文字知見.論出世間不思議大法.其原由未親近明眼知識.遂致弘法而直成謗法也已。
下論彌陀經箋註初閱.星即三千大千世界.不勝驚異。再閱.過十萬億佛土註.及三千大千世界註.又不勝驚異。何閣下既知其實事實理.作此無稽之說。祈下次出版箋註雜記第一段或全取消。否則將星即世界等文.改令與後註相符.則有益而無損矣。 如來舌相.覆面至髮.此三藏佛舌之常相。若為界內小機衆生決疑.則出此舌相.以表不妄。徧覆三千大千世界.亦可作譬喻說。若謂絕無其事.歷來註者.皆是呆看呆解。葉錫鳳之流見之.便稱讚不已。通人達士觀之.當痛惜嗟吁.謂閣下以極力弘經之心.竟作此謗佛謗法謗僧之語矣。葉錫鳳一介儒生.經文血脈語意.尚不了明.便肆無忌憚.謂古之作是註者.誕妄不經.無理之極.殊足令人發一大噱。彼作此說.亦以凡夫知見.測度如來不思議境界.而經文絕未明了而致然也。今不避繁芿.聊為釋之。三千大千世界.為一佛所王之土。當釋迦如來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.彌陀光壽.衆生持名.即蒙接引等事之時。東方有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.有一世界佛名阿閦鞞.一世界佛名須彌相.乃至一世界佛名妙音.於東方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之佛中.略舉五名.下以如是等超略.而全舉之。其恒河沙數諸佛.各在彼自所主三千大千國土.聞釋迦說此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.欲令法會大衆生信發願修行.各各皆於其國現大神通.出廣長舌相.徧覆三千大千世界.說誠實言.汝等衆生.當信是釋迦牟尼佛所說.稱讚不可思議功德.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下五方皆如此。即唐譯十方.不過廣其所略。實則秦譯不減.唐譯不增。葉氏不知各佛各有國土.當作此一世界東西等方.有恒河沙數佛.遂慮其抵觸.憂其山川人民無可容處.而更憂其諸佛之舌陵躐而無地安放.直令人笑得齒冷。而彼固洋洋自得曰.吾補經之缺.正僧之訛.浄土三經.今而後可以無憾矣。夫娑婆世界三世三千佛.其出各有時節.前後不亂。一佛出世.一切諸佛縱欲助宣法化.皆不得現作佛身。故觀音文殊等.悉皆隱十力德.現菩薩身。一如天無二日.民無二王。法道統緒.必須歸一。葉氏不知此義.尚令閣下受其迷惑.則其惑人之多.多於恒河沙數矣.惜哉。
雜記第二紙第一行.星球二字宜去。
十五紙.非是算數之所能知[註云多至不可勝數、].義雖明了.字未訓清。算數者.算計之數也。此方.則一十百千萬億兆京秭垓壤溝澗正載是也。佛經.則如華嚴阿僧祇品所說.有一百四十數.而無量無邊.皆其中之數名。故蕅益云.阿僧祇無量無邊皆數名.實有量之無量。以既是數名.則有量.然經中實總顯不勝其多.則是無量之無量矣。
觀世音經箋註爾時無盡意菩薩下.宜加註云.爾者此也.其也。爾時者.即說妙音菩薩品已竟之時也。 十六紙十八行[第二行小字].觸訛作觴。
心經箋註雜記第二紙十一二三四行.高宗心經石刻.咒語不同者.係高宗初年章嘉喇嘛將一大藏咒.通用蒙古喇嘛念法譯之.名滿蒙番漢合璧大藏全咒。其滿字.蒙古字.番字.皆不可識。即漢字雖可識.而有二字三字四字書作一處者。若不向蒙古及西藏人學之.則不能讀.讀亦不得其法。然自漢至宋千有餘年.譯經之人.若非法身示現.亦屬出類拔萃英烈丈夫.豈皆不通咒語。而必於章嘉所譯者生崇重心.起奇特想.則是捨衆聖之同然.而守一賢之獨然矣.其可乎哉。
金剛經箋註第十三紙.第九.十.二行四句偈.古今所說不一。彌勒為補處之尊.以無我相等答者.對病發藥也。如禪家無論問何義.皆指歸於向上一著耳。若謂彌勒極盡經中四句之義.則是門外漢之知見耳。中峰國師謂.於此經中.受持乃至四句偈等.其四句偈上.必有乃至二字.下必有等之一字.是指未能受持全經.或大半卷.少半卷.乃至最少四句.及一句耳。中峰此言.甚得釋文之法。而從來註者.每崖板謂偈必非散文.不知西域梵經橫書.每排以三十二字為準.故紀華嚴字數曰.有十萬偈.非全經皆偈也。又無論文字多少.以詮義盡者.即為一偈。非必於經文外.唯指四句者然也。若謂偈即是偈.則全經皆無功德.唯偈方有功德.豈非謗佛謗法謗僧。只此最淺近之乃至四句偈等六字.多少腹蘊萬卷.文雄一世者.尚不奈何.佛經豈易言之乎。
四十二章經箋註九紙第十.十一.二行.三世諸佛及無念無住[住字訛作任]無修無證之者.當依蕅益三世諸佛.約藏教果頭。無念住修證.約圓教初住以上而說。否則屈極尊為下寮.推下寮為極尊。縱能強說理致.終是徒造口業。佛經豈可唯執訓詁而解釋哉。 十六紙十行[註小字二行].長者如母[母訛作女、].又十八行.功曹.當作元帥講.則經義自明。以下文功曹若止.從者都息.故功即功能.曹即曹輩。曹輩之功.皆歸統領一人.謂元帥為功曹。
佛遺教經註十七紙第五行.善導.當作導引行路而說。故下云導人善道.道.路也.即引行好路.若導者指以正路.而聞者不行.非導者之過也。經以佛為大導師者.皆以引人行正道而立名也。
盂蘭盆經註四紙十六行[小字二行].始竊道士之名.竊.訛作窮。
高王觀世音經註雜記一紙十三行.雲棲大師擔荷法道.深恐後世無知.效尤作偽.故作是說。非雲棲未閱法苑珠林等書.而冒昧言之也。此經無文理.乃確論也。有功德者.以盡屬佛菩薩名.念之自能消業障而增福慧矣。菩薩隨衆生之庸常心.故夢授此經。若專門研究佛學之士.自有一大藏經在.何須致力於此。古今多有夢感神授等經.然皆不敢流通.深恐妄人憑空妄造.開偽造之端.斷唯知儒門道義.而未深明佛法者之善根[謂彼謂佛經、皆後人偽造、]。故大明仁孝皇后[永樂后]夢感佛說.第一希有大功德經.當永樂時即入藏.至清高宗三十年奉旨撤出.以防杜撰。故翻譯佛經.必須奉旨。其譯場中.有譯梵文者.有譯語者.有迴綴者(西方語多倒、故須迴綴、如波羅蜜為彼岸到、乃到彼岸也、)有證義者.有潤文者。其僧俗.少則數人.多則數十人。其潤文者.率皆當權重臣充之。如此認真.絲毫不容茍簡。而後世無知儒生.尚謂佛經皆僧徒剽竊老莊而為之。何況直以渺無來歷之經流通.欲令不因此經以疑西來翻譯之經.豈不難哉。閣下註此經.宜將雲棲護衆生心.護佛法道之心.表而出之。勿謂雲棲正訛有訛.則兩全其美矣。雲棲.藕益.乃末法之大導師.真模範也。祈觀彼著作時.推原其心之用意處.則自法法頭頭.皆與機理符契矣。
佛經精華録三十六紙九行.未曾有經。十二部經.通於一切諸經。有一經具足十二部者。有少一二三四五部者。所謂十二部.華言即長行.重頌.授記.孤起頌.無問自說.因緣.譬喻.本事.本生.方廣.未曾有.論議。內中長行.重頌.孤起頌.三者約文而立。其餘九者.皆約義而立。未曾有部.記佛菩薩種種不思議大神變事。此經亦以此義.故立此名。不可以為十二部經之一。四十紙六行.梵網經中十戒因緣法業.皆悉顛倒錯亂。查閣下註語.有無不一.然係録合註之文.殺戒[在十三行].方便殺[殺字脫落].十四五行.殺因.殺緣.殺法.殺業.何得作殺業.殺法.殺因.殺緣。因謂發此殺心。緣謂方便助成殺事。如設方定計.及礪刃合藥等。法謂持刀劍毒藥去殺。業謂其人命斷.殺事已成。凡事成者.概名謂業。其先後次第.深淺親疏.秩然不亂。何閣下自立科條而移易之乎。殺盜二戒.則業法因緣。餘下八戒.皆又作因業法緣。
妄語戒中.妄語緣下註.全録合註。何以節去以顯聖德四字。須知行來動止.語默威儀.種種方便.皆欲令人謂己已證聖果.故曰以顯聖德。去此四字.便不顯妝模作樣之一片妄語本心矣。此經文本無錯謬.而合註又極明了。何得違經畔註.自立章程乎。一條則曰偶錯.十條豈是偶錯乎。
凡録佛祖經論.須先經.次論.然後方及此方著述。經論又須先大乘.次小乘.不可前後倒置。如綸音告示.不可倒列。一部中不能如此列者.一門斷不可不依此而列。否則令無知者藐忽佛經.而大方家謂不知法耳。
又梵網經妄語戒註.前人領解。前人.即指為彼所說妄語之人。領解者.其聽妄語之人.已領會解了也。若不領解.則業尚未成.領解則業成矣。今改作使人領解.其解與不解.未可知也。第十戒中亦然。又第十戒原文.若佛子自謗三寶.教人謗三寶.謗因.謗緣.謗法.謗業。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.如三百矛刺心。略作菩薩見人謗佛.如予刺心[註云予字讀與]。祈改正而削除之。
蕅益大師久證法身.乘願再來。其學問.見地.行持.道德.不但末法不多見。即隋唐佛法盛時.高人如林.若在此時.亦屬出類拔萃之不思議大士。凡所著述.機理雙契。閣下但將唯執訓詁為是之心放下.息心研窮而體會之。其法喜之樂.當獨契於心.而不能開口向人言之。何也.以其所得皆失.而歸無所得也。
法雨寺有明南藏及清藏.又有許多寧揚等處新刻書册經。但發心看者頗少。一則真發道心者少.一則真有學問天姿者少.為可惜耳。
譚鬼之末.穆彰阿一事.閣下所判雖佳.而究非實義。今不惜口業而略明之。穆彰阿之居心行事.無不是惡.而臨終預知時至.別衆坐脫者.其人宿世有大修持.定慧力深。今世雖迷而造業.依現生而論.當直入阿鼻地獄.窮劫受苦。而今世之惡業未熟.宿世之善業發現。倘能承宿善力.力修浄業.仗佛慈力.往生西方.則今世所造惡業.即可不受惡報。倘不知此義.仍舊循業而已.則宿世之善業盡時.今世惡業即復發現.其苦有不可勝言者。於現生中善人得禍.惡人得福.凡夫不知前生宿業.謂為因果有差.報應多爽。有他心宿命通者.見其絲毫不乖.情理兩得。穆彰阿之善終.非幸也。楊繼盛之屈死.非不幸也。各各皆有前因與後果.為之酬償對越也。報應之道.種種不一。未可以現生為斷也。故經明三報。三報者.謂現報.生報.後報。現報.謂現生作善惡.現生受禍福.此世間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。生報.謂今生作善惡.來生受禍福.世間凡夫雖不知見.而大力鬼神天仙猶能知見。後報.謂今生作善惡.至第三生.或四五六七生.或十百千萬生.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.方受禍福。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.天仙或能見之。若至五六七八萬劫.聲聞道眼猶能見之。若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.非如來五眼圓明者不能見也。依餘法門.仗自力斷惑證真.了生脫死.多多皆是但植福慧善根.不得高預聖流。王十朋.蘇東坡.黃庭堅.曾魯公等.皆是前生錚錚出衆之高僧。而此生已不如前生.來生又不知如何結局。思及此.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。若不發憤專修.仗佛慈力.往生浄土一法者.非夫也。印光狂妄無知.辱承厚愛.於六月三十接第四次書.即欲復書.以人事攪擾.兼以夜不能書.故遲至初二日得接第五次書.遂忘其固陋.信筆亂塗。亦知見刺雅目.藉茲略表愚誠。其當與否.祈垂慧察。[民六七月初五]
印光目力甚衰。藏經大字.尚不能看。閣下著述.字過小.不敢多看.但只隨便翻閱而已。故隨所見者而標之。總而計之.二十分中.未能看於一分耳。
制序發揮.須求名人。印光活埋海島.兼且無學無德.禿筆土語.何能發揮奧妙。是以不敢承命.祈垂原諒。
如來舌相.義意無盡。以目力不給.且就急者而論之。
☑
👉 三編上冊 第67頁
印光法師文鈔 三編卷一
[31-056] 復丁福保居士書五